绿水青山带笑颜 万物共生和谐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绿水青山带笑颜主题歌曲 绿水青山带笑颜 万物共生和谐美

绿水青山带笑颜 万物共生和谐美

2023-08-19 1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独特的地域为青海造就了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为青海儿女赋予了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今天,青海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为己任,全力保护好“中华水塔”,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8月19日,以国家公园为名,青海将再一次与世界共话生态文明。此时,我们回眸,在孕育壮阔三江的青海大地上,演绎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佳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一个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正拾级而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黄河、长江源头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完整纳入,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焦生福 摄

治山理水,

山清水秀颜值高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方向路径、擘画奋进蓝图。

殷殷嘱托,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不仅牢记于心,也扎扎实实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谋划中找准方位、在贯彻中见到实效。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青海正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等“七个新高地”建设,有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在全国率先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从部署到落实一项项工作高开高走,这是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积淀。从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首批国家公园省份之一,从率先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到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青海用实践证明,生态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不断拓展延伸。今天,一个个可为数据印证着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之树缔结硕果。

全省森林蓄积量4993万立方米,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作为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截至2022年年底,青海湖湿地保护率达69%。

今天的青海,重点沙区实现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全省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江源儿女无不感受到绿水青山的深厚内涵。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当绿水青山颜值与金山银山价值契合出最大“公约数”,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而今再瞰江源大地,天空之蓝、山野之绿、河湖之清已成为最鲜明的生态标识,保护生态成为了大家的一致共识和共同行动。

保山护水,

生物多样生态美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维系着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今天的青海,已然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有一支雪豹监测队,54岁的格来江措是监测队队长。这支队伍不仅要巡护监测雪豹,还要监测记录其他野生动植物,打开每一位队员的巡护日志,珍藏着各类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料。

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近几年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作品越来越多,并在国内多地摄影展上展出。从另一层面而言,青海大地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生态管护员在巡护途中能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湟水流域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我省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以有效恢复。

当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拓展了广阔空间。全省藏羚羊种群数量从最少时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目前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而且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已积累500多段的欧亚水獭活动视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

随着林(草)长制在青海全面落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大事项全部纳入林(草)长制度体系。而且,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的作用。

今天的青海,构建了以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昆仑山地区、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等为重点区域,以保护草原、水体和湿地、森林、荒漠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体及重要自然景观、自然遗产的自然保护地网络,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

而今,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已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至11.4万吨,监测记录到的鸟类种群数量也在持续增加,青海湖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有效恢复,目前监测到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已达3000余只,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的青海湖生态管护员尖木措,多年志愿参与保护巡护工作,让他对普氏原羚有了一份深厚的情感,内心充满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显山露水,

人与青山不相负

于青海,生态是宝贵的资源,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财富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当“静躺”的资源被赋予能动的价值,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生动写照。

卓玛加,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如今是三江源生态管护队伍中的一员,肩负着常规巡护和记录生态变化的双重任务,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首个“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得者。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同时加快发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充分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让越来越多的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牧民从生态索取者变为守护者,不仅是国家公园的保护者,也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民情调查员、矛盾调解员、生态监测员,从生态保护成果中不断受益。转变的不仅是身份,还有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生态环保理念。三江源腹地,成群的藏野驴结队奔跑,藏羚羊迁徙安心经过五道梁大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处处呈现。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有一支女子管护队,她们在大山深处行走、记录、看护。从最初2名女队员相继增加到8名女队员再到今天,女子管护队员占到青阳沟管护站生态管护员队伍的三分之一。

不管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只要一到巡护的日子,她们从未耽搁一次,对她们而言,行走在大山深处,守护家乡的山水草木、万物生灵,生态管护是一份无比荣耀的工作。像她们一样,广大生态管护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过程中,青海在全国首创推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管模式,建立巡护宣传“两支队伍”,签订《“村两委+”共建共管协议书》,由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动员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巡护宣传工作,在保障国家公园生态安全中构筑起一道坚实稳固的人民防线。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如何统筹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当生态环境在制度约束中得到最严格保护,也将反哺人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一路蜿蜒从县城穿流而过。不断“放大”绿水青山的“颜值”,贵德县做足做优山、水、林、城文章,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通过“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有序推进价值转换,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原野生羊肚菌等高效农牧业,有效促进了绿色发展富民惠民。

一个个关键性指标的持续走高,最为直观地展现着青海保护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为,也蕴含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奋进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任重道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