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绣花作品欣赏 赏读

赏读

2024-07-01 0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蜀绣又称川绣,源远流长,蜀绣之名早在汉代就已誉满天下。汉赋家扬雄在其《蜀都赋》中道: “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针法技艺都对中国刺绣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蜀绣作为国家非常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苏绣、 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并享有“蜀中之宝”的美誉。

▲蜀绣代表作《芙蓉鲤鱼》(孟德芝)

蜀绣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蜀绣针法之多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变化多样,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郝淑萍绣品《凤求凰》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并描述在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情景,另有扬雄《绣补》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明 秦良玉平金绣龙凤袍 重庆博物馆藏▲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荆州博物馆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蜀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省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1915年, 蜀绣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清王朝嘉奖蜀绣“狮子滚绣球挂屏”,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清蜀绣枕顶,四川省博物馆藏▲清蜀绣菊花枕顶,四川省博物馆藏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1981年后,蜀绣有了较大发展,除蜀绣厂专业从事刺绣的工人外,农村郊县加工刺绣的人员迅速增至七、八千人;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览会,蜀绣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蜀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到人们视线现在,蜀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到人们视线内,蜀绣工艺被众多现代设计师、艺术家所认识与喜爱,越来越多品牌通过将这一传统手工艺与时尚、科技、艺术等现代产业进行跨界结合,蜀绣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春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类,130余种之多,是四大名绣之最丰富者,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蜀绣针法之多 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画面设计也是极为考究, 在蜀绣盛行时,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作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鸟都纷纷入绣。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古木怪石、郑板桥的竹石等, 从流行图案山水花鸟、博古到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凤穿牡丹无一不囊括在内,极大地丰富了蜀绣的文化内涵。双面异形异色异样绣被誉为“刺绣的最高境界”,即在一幅作品的正反两面,同时运针,绣出的画面分别具有不同的形象和色彩与内涵,却又互不相扰。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蜀绣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蜀绣双面绣《芙蓉锦鲤图》(郝淑萍)▲蜀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异色绣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双面绣,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异绣技术发展到神奇莫测的境界。用一块底料绣出两面异色的同种图案,称为异色绣。其原理相当于缝纫机的主线与底线,绣制“双面异色绣”技艺的难度更高,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蜀绣《秋色高原》数千年的蜀绣工艺,历经风雨变幻,兴衰起落。千年来,蜀绣有过繁华,也有过落寞。如今它正在绽放,最美的芳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蜀绣这项传统技艺,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1962年,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成立促进了蜀绣的研究。2006年,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320Ⅶ - 21蜀绣) 。近年来,蜀绣常常在外事活动中作为国家礼品,2013年3月,在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上,送出去的国礼蜀绣就是有着“中国第一熊猫国画家”王申勇而作, 画的是两只小熊猫, 原名为“娇子”, 正如王申勇所说: “熊猫不仅是四川成都的代表, 也是中国的国宝, 它们能作为中外友谊的桥梁, 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蜀绣《熊猫》▲李宇春成为蜀绣传播大使新时代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蜀绣的“关系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使蜀绣这一古老技艺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崭新的生命张力。2009年, 素来被传媒冠为“舞台皇后”, 以英姿飒爽为表演风格的年轻歌手李宇春成为蜀绣传播大使, 成功演绎了歌曲和MV———《蜀绣》将蜀绣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需求结合,让“非遗”以回归生活的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经典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责任编辑:张书鹏文章来源:民艺传承(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