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国画中的意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绘画中的笔墨是指什么 怎样理解中国画中的意象

怎样理解中国画中的意象

2023-08-04 1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怎样理解中国画中的意象

学习!

中国画不论在表现物象还是在反映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方法。中国画家对实体和形象在概括的过程中,不是运用写实的手法,更不注意追求形象的真实性,而注重追求对形象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来揭示所描摹物体的本质特征。在塑造表达对象时,注重对物体的含蓄刻画,强调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的表达和审美艺术注重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意象”。

一、中国画历来讲究“画有尽而意无穷”

1.重意轻形。

中国的绘画讲究的是以意造意,“意”既是我们绘画的手段又是思想境界要达到的目的,中国画在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时,不是直接对外观进行逼真地模拟,而是根据绘画者的记忆和印象,凭借想象来塑造形象,它强调绘画的主管思想,注重作者的精神活动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概括的说是重意而轻形,它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在绘画中传其情达其意是其根本目的,动用笔勾累形象只是个载体而已,中国画的绘画审美强调的是“审意”,并非一味的审笔、审墨,动用的笔墨只有与意象的有机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可言。因此,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具备“有意”,相反却要无意于画,否则心为形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画家在“有意”之后还要“立意”,立意就是用笔,而用笔的目的主要还是表情达意,这种“意”寓于笔,但不被笔束缚,因此,画有尽而意无穷,笔可断而意不可断,笔不周而意不能不周,画虽尽而意犹在。

2.注重意象。

中国绘画发展史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儒家和道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和表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注重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因素。对中国画中意象这个概念的认识和把握,应从观察物象,心灵审美和构思立意开始,并贯穿于意象的确立、形象的塑造、艺术的表现和体现作者的思想主旨全过程。著名画家张彦远提出“意存于笔先,画尽而意在”,这里所说的“意”就是道家讲的意与象的有机统一。道家认为,意赖象而存,因为需要立象才能尽意,否则是无源之水,然而,决定象的还是要先有意,象生于意,象有尽而意无尽。因此,表意不应该停留在象的本身。“画尽意却在”是画家张彦远运用我国古代早期的形象理论,对绘画创作中构思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艺术意象所作的理论概括,所以,唐宋以后文人画士重视对意象的追求和应用,与齐白石“取似与不似之间”等画论,都体现了文人画士对意的强烈观照。

二、中国画历来注重用意象来表现内涵

1.用意象来表现意境。

中国绘画从宋朝以后,开始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用水墨渲淡的表现方法来写意,描绘出清新而自然、简远却淡泊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绘画理论中有所谓“画意不画形深于画者”,和“得意忘象”等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绘画的表意性作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在以后的绘画实践中,画家们更是注重对作品意念的内蕴的把握和追求,把在画中表意作为衡量作品得失的标准。意是美学的范畴,在绘画中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绘画中的意不仅指指的是画家的主观意志和情思意绪外,还可以指的是作者的神似、神韵和意趣,同时也指的是艺术上的表现上和精练的概括,当然,更指的是意境。绘画中的意象不是单纯反映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画家主观心灵世界的表白,而是生活场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机结合体。或者说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结果,它发生并形成于主客体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主体性,这是画家对所描摹对象的能动反映,是中国画讲究“意境美”的追求。

2.展现情景交融。

中国画不是也不要求是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它是画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中国画创作者极注重象外之意,要求作品既含情又寓理,给人以画外联想。唐代画家张躁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证明历代山水画家都是以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借物咏志,倾泄胸中逸气的主观情绪。作品中的景物实际是浸满画家情思而臆造的“意象”,有人把它称中国人的一种“意术”很有道理。即是在中国画山水写生中,也不以忠实于自然景物的形似为目的,而是要求在师造化中目识心悟抒发感受。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自然世界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将自然景观烂熟于心,将宇宙装在胸中,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所以,自然景观就成了带有生命光辉,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

总之,中国画意象形态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其独特的审美与表现方式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画从本质上讲都是意象性绘画,都与中国的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画意象特质的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内在性,并从更完善的文化高度来全面认识中国画,体味中国画的精深博大,继而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外部样式的切入点,最终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网络;插图:春秋哥作品

展开全文

中国画不论在表现物象还是在反映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方法。中国画家对实体和形象在概括的过程中,不是运用写实的手法,更不注意追求形象的真实性,而注重追求对形象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来揭示所描摹物体的本质特征。在塑造表达对象时,注重对物体的含蓄刻画,强调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的表达和审美艺术注重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意象”。

中国画不论在表现物象还是在反映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方法。中国画家对实体和形象在概括的过程中,不是运用写实的手法,更不注意追求形象的真实性,而注重追求对形象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来揭示所描摹物体的本质特征。在塑造表达对象时,注重对物体的含蓄刻画,强调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的表达和审美艺术注重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意象”。

一、中国画历来讲究“画有尽而意无穷”

1.重意轻形。

中国的绘画讲究的是以意造意,“意”既是我们绘画的手段又是思想境界要达到的目的,中国画在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时,不是直接对外观进行逼真地模拟,而是根据绘画者的记忆和印象,凭借想象来塑造形象,它强调绘画的主管思想,注重作者的精神活动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概括的说是重意而轻形,它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在绘画中传其情达其意是其根本目的,动用笔勾累形象只是个载体而已,中国画的绘画审美强调的是“审意”,并非一味的审笔、审墨,动用的笔墨只有与意象的有机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可言。因此,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具备“有意”,相反却要无意于画,否则心为形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画家在“有意”之后还要“立意”,立意就是用笔,而用笔的目的主要还是表情达意,这种“意”寓于笔,但不被笔束缚,因此,画有尽而意无穷,笔可断而意不可断,笔不周而意不能不周,画虽尽而意犹在。

中国的绘画讲究的是以意造意,“意”既是我们绘画的手段又是思想境界要达到的目的,中国画在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时,不是直接对外观进行逼真地模拟,而是根据绘画者的记忆和印象,凭借想象来塑造形象,它强调绘画的主管思想,注重作者的精神活动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概括的说是重意而轻形,它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在绘画中传其情达其意是其根本目的,动用笔勾累形象只是个载体而已,中国画的绘画审美强调的是“审意”,并非一味的审笔、审墨,动用的笔墨只有与意象的有机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可言。因此,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具备“有意”,相反却要无意于画,否则心为形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画家在“有意”之后还要“立意”,立意就是用笔,而用笔的目的主要还是表情达意,这种“意”寓于笔,但不被笔束缚,因此,画有尽而意无穷,笔可断而意不可断,笔不周而意不能不周,画虽尽而意犹在。

2.注重意象。

中国绘画发展史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儒家和道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和表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注重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因素。对中国画中意象这个概念的认识和把握,应从观察物象,心灵审美和构思立意开始,并贯穿于意象的确立、形象的塑造、艺术的表现和体现作者的思想主旨全过程。著名画家张彦远提出“意存于笔先,画尽而意在”,这里所说的“意”就是道家讲的意与象的有机统一。道家认为,意赖象而存,因为需要立象才能尽意,否则是无源之水,然而,决定象的还是要先有意,象生于意,象有尽而意无尽。因此,表意不应该停留在象的本身。“画尽意却在”是画家张彦远运用我国古代早期的形象理论,对绘画创作中构思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艺术意象所作的理论概括,所以,唐宋以后文人画士重视对意象的追求和应用,与齐白石“取似与不似之间”等画论,都体现了文人画士对意的强烈观照。

中国绘画发展史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儒家和道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和表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注重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因素。对中国画中意象这个概念的认识和把握,应从观察物象,心灵审美和构思立意开始,并贯穿于意象的确立、形象的塑造、艺术的表现和体现作者的思想主旨全过程。著名画家张彦远提出“意存于笔先,画尽而意在”,这里所说的“意”就是道家讲的意与象的有机统一。道家认为,意赖象而存,因为需要立象才能尽意,否则是无源之水,然而,决定象的还是要先有意,象生于意,象有尽而意无尽。因此,表意不应该停留在象的本身。“画尽意却在”是画家张彦远运用我国古代早期的形象理论,对绘画创作中构思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艺术意象所作的理论概括,所以,唐宋以后文人画士重视对意象的追求和应用,与齐白石“取似与不似之间”等画论,都体现了文人画士对意的强烈观照。

二、中国画历来注重用意象来表现内涵

1.用意象来表现意境。

中国绘画从宋朝以后,开始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用水墨渲淡的表现方法来写意,描绘出清新而自然、简远却淡泊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绘画理论中有所谓“画意不画形深于画者”,和“得意忘象”等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绘画的表意性作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在以后的绘画实践中,画家们更是注重对作品意念的内蕴的把握和追求,把在画中表意作为衡量作品得失的标准。意是美学的范畴,在绘画中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绘画中的意不仅指指的是画家的主观意志和情思意绪外,还可以指的是作者的神似、神韵和意趣,同时也指的是艺术上的表现上和精练的概括,当然,更指的是意境。绘画中的意象不是单纯反映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画家主观心灵世界的表白,而是生活场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机结合体。或者说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结果,它发生并形成于主客体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主体性,这是画家对所描摹对象的能动反映,是中国画讲究“意境美”的追求。

中国绘画从宋朝以后,开始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用水墨渲淡的表现方法来写意,描绘出清新而自然、简远却淡泊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绘画理论中有所谓“画意不画形深于画者”,和“得意忘象”等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绘画的表意性作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在以后的绘画实践中,画家们更是注重对作品意念的内蕴的把握和追求,把在画中表意作为衡量作品得失的标准。意是美学的范畴,在绘画中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绘画中的意不仅指指的是画家的主观意志和情思意绪外,还可以指的是作者的神似、神韵和意趣,同时也指的是艺术上的表现上和精练的概括,当然,更指的是意境。绘画中的意象不是单纯反映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画家主观心灵世界的表白,而是生活场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机结合体。或者说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结果,它发生并形成于主客体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主体性,这是画家对所描摹对象的能动反映,是中国画讲究“意境美”的追求。

2.展现情景交融。

中国画不是也不要求是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它是画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中国画创作者极注重象外之意,要求作品既含情又寓理,给人以画外联想。唐代画家张躁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证明历代山水画家都是以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借物咏志,倾泄胸中逸气的主观情绪。作品中的景物实际是浸满画家情思而臆造的“意象”,有人把它称中国人的一种“意术”很有道理。即是在中国画山水写生中,也不以忠实于自然景物的形似为目的,而是要求在师造化中目识心悟抒发感受。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自然世界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将自然景观烂熟于心,将宇宙装在胸中,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所以,自然景观就成了带有生命光辉,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

中国画不是也不要求是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它是画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中国画创作者极注重象外之意,要求作品既含情又寓理,给人以画外联想。唐代画家张躁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证明历代山水画家都是以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借物咏志,倾泄胸中逸气的主观情绪。作品中的景物实际是浸满画家情思而臆造的“意象”,有人把它称中国人的一种“意术”很有道理。即是在中国画山水写生中,也不以忠实于自然景物的形似为目的,而是要求在师造化中目识心悟抒发感受。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自然世界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将自然景观烂熟于心,将宇宙装在胸中,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所以,自然景观就成了带有生命光辉,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

总之,中国画意象形态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其独特的审美与表现方式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画从本质上讲都是意象性绘画,都与中国的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画意象特质的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内在性,并从更完善的文化高度来全面认识中国画,体味中国画的精深博大,继而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外部样式的切入点,最终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国画意象形态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其独特的审美与表现方式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画从本质上讲都是意象性绘画,都与中国的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画意象特质的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内在性,并从更完善的文化高度来全面认识中国画,体味中国画的精深博大,继而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外部样式的切入点,最终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网络;插图:春秋哥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