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MDT要成功,“中山经验”必须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结直肠癌mdt 结直肠癌MDT要成功,“中山经验”必须看!

结直肠癌MDT要成功,“中山经验”必须看!

2024-05-17 03: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者纵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团队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十二年探索,总结出组织架构、临床转换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三大经验”。

图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课题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新裕教授携团队主要成员赴京,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组织架构:铁打的科室 固定的兵

2015年,最新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发布,明确提出“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多学科协作治疗”。

多数医院、医生都知道MDT好,但真到了执行环节,面对科室协调、人员构成、诊疗模式、决策权等问题,MDT容易流为形式。表面上看,病人得到了多科医生的诊断。但由于衔接不理想,治疗没有全局意识,并没有为患者节省诊疗时间。

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肠癌肝转移MDT课题组成立。首先明确的,就是组织架构。医院管理层出面,将所涉科室、医生集聚一堂,传达了医院要干成MDT的信心、决心和各方面支持。

经过十余年发展,如今课题组涉及的科室数量和参与医生数量,与成立伊始无明显不同。经过不断磨合,如今团队成员相对固定,从每月一次常规门诊,增至目前每周一次,最大程度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人员固定还确保每月一次结直肠癌多学科全国学习班顺利举办。

目前,课题组核心成员囊括了普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内镜中心、介入科、肝内科、放射科、病理科、胸外科等九大科室、25名高年资医生。

图2:课题组核心成员合影。

课题组相关科室在各自的领域,也是成绩卓越,出品了一系列的“中山标准”。其中,肝外科曾提出肝癌肝移植的“复旦标准”,给了更多晚期肝癌患者“生的希望”。内镜中心命名了ESE(黏膜下肿瘤挖除术)、STER(内镜下经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等术式,在内镜医学创新的舞台上,喊出了“中山声音”。

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率低的情况,课题组在团队主席之一、肝外科樊嘉教授带领下,大胆“改写”手术指征: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如正常肝脏切除肝转移后,剩余肝脏达30%以上;或肝硬化肝脏,剩余肝脏达50%以上,便可进行手术切除。

外科微创化是当前外科发展不可逆的浪潮。2009年起,课题组协调人、普外科许剑民教授率队,于国际上首创机器人辅助肠肝同期切除,明显减小手术创伤。

强强联手之后,课题组声名远播,患者慕名而来。截至目前,课题组共接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700多人次,居国内前列。每周一次的MDT诊疗量在15~20人次左右。

同时,国家卫计委也委托课题组,向全国推广这一治疗模式,帮助当地完善多学科治疗模式。至今课题组已举办51届全国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学习班,学员超1000人次,并推广至全国32个省市、7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病例超8000例。

图3:课题组已举办51届全国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学习班,并赴多地进行交流学习。

临床转换:研究来源于临床 并回馈临床

结直肠癌在上海等城市已成为消化道肿瘤发病第一位。与之相对的是惨淡的生存率。中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2%,仅为美国的一半。究其原因,肝转移是罪魁祸首。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过于保守的治疗、过于冒进的治疗,甚至不当的治疗并存,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的、尽可能统一的临床诊疗路径,势在必行。”团队主席之一、普外科秦新裕教授说。

课题组一贯宗旨是: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策略,从肝转移预防、手术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研究工作环环紧扣,都源于临床诊疗需求。每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又成功应用于临床,最终显著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效果。

课题组率先建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测体系。针对高风险患者,建立了术前灌注化疗预防新策略。一方面可以降低全身化疗导致的较大副反应,另外一方面还具有双重化疗作用。这一结果被欧洲著名肝转移外科专家Rene Adam教授评价为当年预防肝转移两项最有意义临床研究之一。课题组还率先建立术中门脉化疗预防新策略。

针对已经转移者,课题组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手术适应证扩展标准。传统标准认为切缘>1 cm、肝转移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