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笔、结字、章法分析赵孟頫的行书应该怎样临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结字繁体书法 从用笔、结字、章法分析赵孟頫的行书应该怎样临摹

从用笔、结字、章法分析赵孟頫的行书应该怎样临摹

2024-06-19 0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学习书法不是简单的临帖创作,如果仅仅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放在对法帖的临摹上,减少了对书法更深层次的探究则多功而无益。对于我来讲,除了要学习赵孟頫行书的技法、结字、章法、用墨等等,还要学习他对书法的相关书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古人的技法同时,在精神层面与其产生沟通与共鸣。赵孟頫传世真迹数量相当之多,对于后世学习书法的我们来说实为一大幸事。对于如此丰富的法帖资源,只有仔细“玩味”才能知其用笔之意。同时更要习之之久、心手俱忘,才能有文敏晚年心手合一、人书俱老的境界。

第一:用笔

任何一个书家作品外在的风格都与其特殊的用笔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蔡邕在《九势》中论述了用笔与书法的关系:“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因此,我们可以说赵孟頫行书流美外现、内含骨力的行书风格与其用笔有着相当大的内在关联。通过对赵孟頫行书的分析,我将他主要的用笔特点总结为三点,即方笔圆笔兼用、中锋侧锋兼用和藏锋露锋兼用。在我自身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在作品中突出赵孟頫的用笔,并且力求自然书写而不露做作。使作品在整体上更具赵孟頫行书的用笔特点而又不生硬突兀。以下将结合我的创作作品来具体分析这三种用笔是如何体现的:

圆笔为主、方笔辅之的用笔方法,如图中“而”字和“也”字,转折处采用圆转,突出了赵孟頫行书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清”、“徒”等字的转折出皆为方笔转出。特别是“清”的右部长横向上提笔接着翻笔转折向下,与下面“月”的撇连接起来,一气呵成,既有行书连绵不断的行笔节奏,又有方转带来的果断、沉着。赵孟頫行书最常用的是方圆兼备,我的作品中也以这类居多。如“觉”字与“为”字上部的方转与下部的圆转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方转之铿锵,又有圆转之流美。这样的字最能突出赵孟頫的不激不励、平正中和的书风。

圆笔、方笔相结合的用笔在赵孟頫的行书中较为明显,而且他也将这种笔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但是在我的创作过程中,会发现这种笔法比较难把握。比如什么时候用方笔什么时候用圆笔,方笔多一点还是圆笔多一点,在章法上如何安排才能够更加和谐统一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我在临摹中多加揣测和总结,以便在创作时能够自然和谐、心手合一。

赵孟頫对中锋和侧锋的应用主要是以中锋为主,但是他的作品里也不缺乏侧锋用笔。赵孟頫借鉴二王侧锋入笔,因此我在创作时,多用中锋以突出赵孟頫的是书风,在起笔处也借鉴二王侧锋入笔的笔法。如“骨”、“儿”、“邪”字等,在运笔过程中都是中锋行笔,笔力内含、结体稳重。“后”字侧锋入笔,右部几个转折处也取侧锋,增加节奏与力度,使得整个字在视觉上更为遒劲、妍媚。“痛”和“相”字兼用中锋侧锋。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赵孟頫行书雍容典雅、中和平正的书法风格,与其善用藏锋、露锋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明代的宋濂评价他的行书“笔意流动,而神藏不露”,他的行书即使多为露锋入笔,但是锋切不至于太露。赵孟頫常常凌空入笔,取逆势,因此他的行书在流美中有含蓄、蕴藉之美。我在创作中借鉴他露锋起笔的用笔,如图中节选的“是”、“不”、“山”等字,都是露锋侧切、凌空入笔,用笔流动而又神藏不露。

同时我也注意收笔处藏露结合,如“夫”字,横画、撇画皆为露锋起、收笔,捺画收笔为藏锋,这样的结合使得这个字整体上不会因为太露而显得浅薄无力。赵孟頫起笔多用露锋,但也不乏藏锋入笔。我在作品中也多加注意藏锋入笔的运用,如“者”、“禁”等字,首笔的起笔均为藏锋,且在书写中笔锋含而不露,结体稳重、笔力浑厚。藏露兼用的笔法,不仅丰富了行书用笔,而且使得作品在整体上寓灵动于平正中。

第二:结字

赵孟頫的行书结体从早期到晚期有着显著的变化。总体而言是由结体宽薄向颀长挺拔发展。但是并不代表其早期行书只有纵向宽博或晚期形式只有颀长挺拔的单一结体形式,而是指其整体的结体特征。因为他的结体常常是在宽博与颀长中相互穿插。这就要求我在创作时,既要有横向的结体意识以突显赵书平正宽博的特点,又要穿插纵向颀长的结体以求变化和灵动。

如图中的“里”、“刀”、“物”等字,在结体上有着纵向宽薄扁平的结体意识,横向笔画拉伸,纵向笔画收缩,字形敦实厚重。特别是“刀”字,横折钩横长竖短,撇画向左开张,字势短小而险绝。而“犹”字故意缩小左右的距离并拉伸字形,特别是“也”、“事”两字,故意将最后一笔拉长,显得更为修长挺拔。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更加贴近赵孟頫行书风格,更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行书结体的多样性,使得作品在和谐中富有变化的趣味。

第三:章法

古人对章法的重视程度并不低于用笔、结体,因为将单个汉字组成具有美感的整体并非一件易事。清宋曹说“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字字异形”就要求我们在谋篇布局上要求变化,而“极其自然”则要求在变化的基础上要风格统一。然而变化与统一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过于强调变化则风格不易统一,甚至会走向怪诞野乱而法度尽失的地步。而过于强调统一又会千字一面、了无意趣,使作品失去的观赏的价值而沦为庸俗。因此如何在统一之中寓变化,成为古今书家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

观赵孟頫的行书,往往字形较小而字数繁多,但他却能够在方寸之间寓千般变化,而又在整体风格上做到中庸平和、尽善尽美。所以他的章法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通过分析,我将赵孟頫的章法特点总结为平正中寓险绝,然后分三点具体的阐述了他章法特点形成的原因。这三点分别是:楷、行、草参差相间;牵丝映带,左右顾盼;大小错落,轻重相携。正因为赵孟頫在书写中强调了这三个方面,所以他的行书“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用笔流畅而不滞涩迟疑,在整体章法上中庸平和而神采倍现。

赵孟頫行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楷、行、草参差相间。在同一个作品中,既有规整严谨的楷书,又有笔意连绵的行书,更有放纵高简的草书。这样的章法安排,不仅可以大大的增加创作时用笔的节奏感,还能够使观者感受到书家情绪的起伏。如图,开篇的“夫”、“圣”、“贤”等,字均为楷书用笔,结体方正严谨,字字独立,映带关系很弱。然后随着创作情绪的高涨,用笔速度逐渐加快,呈现出行书流畅的线条。其中“行”、“之”、“非”、“掩”等字之间牵丝映带,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特别是“如此”、“无不”等上字的末笔和下字的起笔,细微的牵丝、笔断意连,使得整行行书行气连贯。在作品的后半段,我加入了一些草书,调节了作品徐徐而行的节奏,增加了欣赏的趣味。如“成”、“其”、“习”等字。

通过对赵书楷、行、草参差相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好的解决了因为字体单一带来的章法上的平庸俗气,并且更好的将自己的创作情感通过用笔的快慢表现出来。

牵丝映带、左右顾盼也是赵孟頫行书章法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中强调行书牵丝映带的章法要求:“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洁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洁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他指出字与字之间要俯仰连绵,行与行之间要顾盼呼应。只有这样,作品在整体的章法上才能够和谐统一而无变化。

赵孟頫的行书结体严谨,多有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的现象,但是他的字与字之间往往笔断意连,有着顾盼之姿。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因为字字独立带来的行气缺失的现象,而且能更好的体现出他用笔的圆熟流美。我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单个字内和字字之间的牵丝映带,尽量使用笔轻松洒脱,以更贴近赵书的流美生韵的风格特点。单个字内的笔画相互映带的有“焉”、“能”等字。如图,特别是“能”字,左右部分连带成为一体,相互粘黏,这是赵孟頫行书中的一大特点,所以我在创作中多用这种结体。“二”字与“病”字末笔和起笔细微的牵丝,形成字组而且行气连贯。“之”字与“不”字之间直接通过牵丝连接起来,打破横向成行的弊端,增加了章法上的跌宕起伏。

赵书字小且数目繁多,如果字字大小平均,字内笔画停匀,即便有楷、行、草三体兼用,用笔牵丝映带,也会因为过于平均而落入平庸俗气。所以赵书非常注意结体的大小错落和轻

重相携。这样可以使作品中,单个字的内部和字与字之间充满变化,在视觉上感受到书家的提按、收放。我在创作中也多多注意这个方面,力求在作品中突出动静结合、收放相宜的特点。

如图所节选的作品片段中,“犹”、“撕”以及“禁童”等,字形较大、用笔较重。而“下”、“床”、“言”等字字形明显较小、用笔较轻。在书写中突出大小、轻重的对比,有利于增强用笔的节奏感,在章法上也可以避免过于平正的庸俗。再如“楚”字与“不”和“挞”的对比等等。对于一书之内有多个相同的字,我也多做区别,如图中两个“屋”的不同写法,图中的“之”字与“不”字等,力图字字异形,以增强章法上的变化,增加视觉上的艺术性。以上是我在创作中对赵孟頫行书技法的借鉴。

但是在行书创作过程中,要做到既能体现赵书行书风格又能够自然书写而不做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所学书家的用笔有着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古人的书写习惯转化为自己的。赵孟頫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必由临摹之功然后筋骨、风神、韵度”,换言之,没有对古帖的深度临习,就不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临摹上下功夫。对于临帖的方法与要求,从赵孟頫在《临右军》的跋文中,也能看出他的独特见地:“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赵孟頫指出了临帖要严谨,要追求用笔的精道。“肆”即是重韵,追求用笔的趣味,“谨”即是重形,追求严谨摹写。“肆”与“谨”都是书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谨”为“肆”之基础,对于临帖的学习者而言,赵孟頫的建议是宁“谨”毋“肆”,这也非常符合他“复古”的书学观。

赵孟頫在《论书》中说“凡作字虽难写,亦如欲刻金石”,认为学习书法应当持认真的态度。从赵孟頫的遗世墨迹来看,无一不是规旋矩折、符合法度。即使是晚年病残交加的时候,他的行书仍是用笔苍劲、结体精道。他可谓是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自己的书学主张。所以在临摹之初,只有以“谨”的态度来学习古人,才能够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达到“肆”的境界。因此我在临摹赵书的过程中,始终用心揣度他的笔法,谨慎的摹写以求形似、神韵兼备而不敢有一丝懈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书写练习,以期更接近他的书风。图中是我的临摹作品的局部,我力求以“谨”的态度、“肆”的精神来追求赵书的独特韵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