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三大学派梳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经济学几大派别 传播学三大学派梳理

传播学三大学派梳理

2024-01-26 1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①批判资本主义的商业促销文化,并剖析大众传媒在这一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

②关注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剥夺。

③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二、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

1、法兰克福学派

对于传播的批判学派而言, 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其开创者。1923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法兰克福学派最大的特点也许就在于批判,不懈地、绝不妥协地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中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从启蒙运动、理性、到大众文化等各个领域,法兰克福学派通过批判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为资本主义制度把疗伤。

主要观点:

①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对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和广播等)及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

②其内容主要涉及媒介、传播者 、媒介产品、受众及传播体制等问题。

③主要批判领域: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媒体意识形态的异化现象)三方面对工具理性及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2、政治经济学派

(又称“政治经济传播媒介理论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

①强调从经济基础触发分析社会和传播现状。

②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他们认为,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是垄断基本控制着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明证,大众传媒的活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

③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④学派的代表:G.默多克和 P.格尔丁等

3、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又被称为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尔、莫利(电视方面的研究)等人为代表。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相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有相对独立性。

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④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

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①代表学者是葛兰西。

②批判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 “强制装置”,主要通过意识形态“霸权装置”来 维护自身利益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之一。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 作形成“同意”或“社会合意 ”,但这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合意”,因为它掩盖了阶级支配的实质。

③批判学者从事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宗旨,就是揭露这种“虚假的合意”,唤起受众的觉醒,推动社会变革。

5、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①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他认为,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这一合理化过程不仅带来了对自然的支配和造作能力的扩大,而且也强化了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

②他反对导致人异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立场,主张通过“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社会关系。

三、批判学派相关理论(理解)

1、阿多诺:文化工业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工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了,而转变成了工业。文化工业产品具有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的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为了消费而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今天流行于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

影响:

①文化工业加深了人的异化(马克思用此描述流水线上的工人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状态已经扩展至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②激起了人们的欲望,幻想掩盖了真相,维护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体制的稳定。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了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电视媒介参与制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独立思考的精神。

③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大众媒介将文化与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带来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人逐渐失去自由思想的能力,造成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人的异化。

评价:

①批判学派内部认为,过于简单强调生产方式对文化商品内容的决定作用,他们未对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给予充分重视。忽略了文化产品本身和受众解读过程中蕴含的解放性。

②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应当注意,对其消极意义的批评是一种悖论性的批判,因为对于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来说,大众文化是他们最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消费的文化内容;其次,文化工业理论弥漫着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气息,他们对现代文化工业的批判表现出他们要担当文化救赎的使命,但这种批评囿于观念而导致实践方面的缺失。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以大工业为背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以引导大众的消费意识形态。)

2、本雅明:机械复制主义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的原有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化。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工业社会以后,进入了技术复制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现代艺术以机械复制为主导,摄影和电影、电视是其重要的代表。

传统艺术品(油画)不可复制,其艺术光晕只能欣赏和膜拜,而机械复制艺术品(油画的照片或印刷品)可以复制,广泛扩散,吸引受众参与。(技术的变化改变了艺术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本雅明的理论更具有麦克卢汉式的技术影响论色彩。)

3、席勒:霸权理论

“霸权”一词最早由葛兰西提出,他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做是“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是建立在“合意”或“同意”基础上的社会。对政治社会,即国家的统治,可以采取暴力或强制,对市民社会的控制,必须诉诸文化。

批判学派的学者继承了葛兰西这个观点,把“霸权”看做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而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者从属意识。

但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报道和宣传将被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普遍利益,其目的是建立“合意”或“同意”社会机制,但是,这是一种虚假的“合意”,批判学派的目的就是揭露它,唤起民众的觉醒,促进社会变革。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麦克卢汉、英尼斯、波斯曼、莱文森等人。

媒介环境学以人、技术和文化的三角关系为研究重点,以泛环境论著称,主要旨趣在传媒对人和社会心理的长效影响。这个学派的崛起矫正了经验学派独霸、批判学派式微的局面, 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其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哈罗德·英尼斯(H.Innis):

《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

①媒介偏向论。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易于长久保存却不便远距离运输的媒介,属于时间偏向性媒介。这类媒介利于树立权威,从而形成等级性社会体制;相反,便于远距离传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媒介,属于空间偏向性媒介,这类媒介有利于远距离管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比如,政府部门任命工作人员通常使用纸质文件,而就某一法案征求意见时则大多在网上公布,在这一案例中,纸张属于时间偏向性媒介,而网络则属于空间偏向性媒介。

②英尼斯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于是,出现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对他的这类观点的归纳:硬媒介决定论——媒介形态决定社会结构;软媒介决定论——媒介决定社会结构。

2、马歇尔·麦克卢汉 (M.McLuhan)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机器新娘》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被并称为帅气的“多伦多双星”。

①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似乎不太重视媒介传播信息的功能,却十分看重媒介延伸人体的意义。比如,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等等。

②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也承载着信息。比如,灯光的强弱可以用来演示电流的大小。

③地球村。

鉴于电子传媒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

④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作为高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多,明确度和完备程度较高,因而要求接受者补充的信息少,参与的程度低,无需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再创造。冷媒介作为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少,明确度和完备度较低,因此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

3、梅罗维茨(C.Meyrowitz):《消失的地域》

媒介环境论: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

4、保罗.莱文森(P.Levinson):《软边缘》

①对技术决定论进行了修正,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②补偿性媒介。人类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5、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

“仪式观” 新闻教育错在哪里

凯瑞认为,人们大都只注重出传播过程的传递观,即信息的空间中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距离和接受者的控制;而传播过程还有一种仪式观,即传播过程是对一个社会的维系,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比如在碎片化时间刷微博,这已经成为目前的一种“常态”,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不仅是传递信息,也是我们处理碎片化时间的一种“仪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