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到底什么是“爱自己”的终极回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终极里面是什么 关于到底什么是“爱自己”的终极回答

关于到底什么是“爱自己”的终极回答

2023-05-29 1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爱别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学会爱自己。——在亲密关系相处的过程中,这句话已经被使用到“烂大街”的程度。

可是“爱自己”是一个太宽泛的说法。我们或许会引申出这样那样的困惑:

● 究竟怎么样才算爱自己?

● 为什么我总是陷入负面情绪?

● 你每天都在伤害自己可你却不自知?

● 爱自己与爱别人是冲突的吗?

● 为什么我的亲密关系总是失败?

● 有伴侣了却对别人动心怎么办?

……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爱”,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爱自己、更不知道如何爱他人,最后总是磕磕绊绊中、在一个个伤口中建立起了自己对爱的认知。“爱”让我们幸福,却总是与痛苦相伴而生。

今天,我们想带大家直面“爱”的本质,解答大家在自我认知和亲密关系中可能面临的困惑。希望读完这篇的你能够对“爱”自己、“爱”他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想改变就是堕落吗?

在我们小时候,或许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这个小孩儿很乖,就是不爱说话”“没人喜欢一直哭的小朋友”“你怎么这么矫情”……

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应该”:应该外向、应该坚强、应该积极……

好像所有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们:你应该变成这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否则你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于是,你开始笨拙地参照这些模板对自己进行切割。

你切割掉自己的“内向”,学着变成妙语连珠的“社牛”;你切割掉自己的“柔软”,学着难过的时候也不哭;你切割掉自己的“消极”,学着隐藏多余的思绪……

你做着那些所谓“对的、好的”事情,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完美的、符合社会标准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很疲惫却告诉自己完美没有不辛苦,你很痛苦却安慰自己这是破茧成蝶的必然。你认为不完美就是原罪,不改变就是堕落。

可是你好像从来没有想过,你并不需要通过改变才能到达完美状态。

完美本身就是有好有坏,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有相应的优势和缺陷。你所谓的改变,不过是放弃自己的一种好,想要得到另外一种好。

比如,虽然你内向,但你可以比外向的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感知和探寻自己;虽然你胆小,但你可以比勇敢的人避免更多的危险;虽然你思虑重,但你可以比直率的人想到更多细节……

你所参照的“完美”模板其实并不完美,你想改变的某些方面也会是别人羡慕的特质。我们认为当下全坏,认为改变之后就可以脱胎换骨进入新的境界,可是即使改变成另一个样子,也会有很多坏处。

你所谓的改变不过是在切割自己、杀死自己、企图让自己成为一个模板化的人物。用意识强迫自己改变是很难的,因为压迫与反抗是共生的。意识在压迫,潜意识就会反抗。

只要你还在努力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样子,你就注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注定会痛苦。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伤害。你愿意关注哪一面,你就会使用哪一面。不改变并不代表堕落,而是一种欣赏自己的表现。

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摆烂”了呢?当然也不是。

欣赏自己并不意味着即便知道了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也选择视而不见。只不过你可以换一种方式与它们共存:增加,而不是改变。

我发现我勤奋的一面,也允许我存在懒惰的一面。我可以有时候“正能量”,也可以有时候“负能量”。我想改变,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好而去改变,而是因为我想拓宽人生的经验。

我增加另一面,但不排斥自己的这一面,这两面我同时拥有、自由切换。我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切割掉一部分自我,拿另外的东西替换掉它。

健康的人格,就是允许自己存在各种可能性。自我接纳,然后自我拓宽。

我对你这么好,

你为什么不懂得珍惜?

爱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通常认为,关心、关怀就是一种爱。我们所谓的爱一个人,就是倾己所有地对TA好:无微不至地关怀与问候,时时刻刻地陪伴与提醒,经常性地表达爱,甚至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等等。

这种爱常常出现在亲子之间,在朋友、伴侣之间也并不少见。可是这种被放大到极致的爱却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会被珍惜的,有的时候甚至不被接受。

所以,我们可能常常会抱怨或被抱怨:我对TA/你这么好,为什么TA/你还不懂得珍惜?

可是作为爱人者,我们有没有反思过自己:这种“爱”是真正的“爱”吗?被“爱”者真的需要你这样的“好”吗?

事实上,如果离开了尊重和理解,关怀就会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私。例如,食物是好东西,但是你硬要往一个吃饱了的人嘴里塞,这就会变成一种伤害。

未经别人同意的关怀是一种强迫,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的关怀更是如此。被强迫会引起一个人本能的反抗,但在TA想要拒绝被关怀时,又会产生伤害对方的内疚感。

当反抗的力量大于内疚,TA会选择逃离或抛弃。当反抗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内疚,TA就会转而折磨自己,带着不愿意却不得不委屈自己的心态去满足对方的期待。

心理学中有个专业名词叫“关怀强迫症”,即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关怀别人,不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有强迫关怀症的人最喜欢强行让对方接受自己认为好的和对的东西,而毫不顾忌他人的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

这其实是人类最原始的自恋行为,遵循“我怎样,他人就怎样,世界就怎样”的逻辑。你虽然是想为他人好,但这种好却在剥夺一个人的自由。

其实,当我们向内探求时就会发现:当你关心别人时,并不是TA需要你,是你在需要TA。

从关怀者的角度出发,你需要给予对方关怀来让自己心安。这种心安就是:我是一个好的、有价值的人,是被需要的。关怀者如果不能实现关怀,就会陷入焦虑,认为自己不被认可和需要。

焦虑和惶恐,正是自己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所具有的心理表现。如此看来,你所付出的关怀不是“爱”,而是确认自我和满足自我需要的工具,是精神绑架。

因此,在给予关怀之前,理解他人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意味着要打破自己的自恋:你认为的好不一定对对方真的好,更不一定是别人也会有的需要。

真正的关怀是看你是否给了对方自由拒绝你的权利:我可以关心你,你也可以拒绝我的关心。如果我的关心让你不舒服,你拒绝我,我会感到开心,因为我看到了你可以照顾你自己。

走出自己,才能关怀他人。真正的爱的结果是连接,绝不是远离。

不秒回就是不爱吗?

“TA一定是不爱我了,TA都不秒回了。”“TA都做了ABCD了,这说明TA不爱我了。”……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也曾经用一项一项所谓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感情,继而在不断的怀疑与内耗中得出了错误却让你心安的答案?

你总觉得,包括回消息在内的很多事情是很简单的,只是举手之劳。可事实上,有太多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是有难度。一个人可以暂时性地做到,可以偶尔做到,可以经常做到,却无法一直做到。

交往是需要能量的,而人的局限性决定了自己不能24小时都处于心理能量饱满的状态。问问我们自己,当疲惫的时候、有心事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不想做,不想管另外一个人,甚至连自己都不想管呢?此时此刻,人是匮乏的,没有能量去给予爱。

因此,爱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而不是24小时都在发生的。就像你对一个人,是不是同样会有有时候讨厌、有时候喜欢、有时候爱、有时候烦的感觉呢?

如果恰恰是你需要的那一次TA没做到,你就觉得TA所有时候都不爱你了。那么,你就把此刻当成了永恒,你在期待每时每刻100分的爱。

而当你很需要TA的爱的时候,通常只有“我想要什么”,没有“你怎么了”。只有自己,没有对方。事实上,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对方的爱,而是自我成长,是爱自己的能力。

所以,要坦然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对对方来说是重要的。当TA的爱给出来的时候,你安然享受被爱。当TA的爱给不出来的时候,你要学会用自己的爱为自己补上。当TA不能爱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去爱TA,让TA享受被爱。

爱是一个互相满足、动态平衡的过程。而成熟就是,你逐渐发现这个世界和对方都不完美,但是依然选择去爱,而不是幻想另寻完美。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要做个成年人。有你的时候,我更加美丽;没有你的时候,我依然完整。

不知道以上的内容是否解答了你困惑已久的疑问呢?如果除了这些内容,你还渴望看到关于性格管理、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不同角度的分析,不妨来读一读《不完美,但没关系》这本书吧。

十余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观察与积淀、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的36篇文章,作者丛非从立足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问:

● 感觉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怎么做?

● 为什么别人的否定和指责会让你受伤?

● 我可以做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

● 为什么我总是害怕社交?

● 能吵架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

●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

对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给出了心理学层面的专业意见和指导,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

《不完美,但没关系》

著者:丛非从

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就是带我们直面内心封闭起来的角落,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坍塌中重建,痛苦却又酣畅淋漓。

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曾经那些让人痛苦地难以入眠、无法呼吸的伤口已经不知不觉地愈合。正是这些曾经的伤口让我们变成了更完整的人。

所以,勇敢去爱吧,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

原标题:《关于到底什么是“爱自己”的终极回答》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