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金融工程MFE专业的申请、定位和就业形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纽约的icc一亩三分地 说说金融工程MFE专业的申请、定位和就业形势

说说金融工程MFE专业的申请、定位和就业形势

2024-06-01 1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MFE是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工程硕士,不同的学校对这个专业设置不一样,有的叫Financial Mathematics、Quantitative/Mathematical Finance等,这些专业本质上都算是一类,你也可以认为凡是quantnet排名里出现的,就在Warald这篇文章覆盖的范围。

Warald前面写过文章《在美国,还有比金融硕士msf更悲催更倒霉的专业吗?》,狠狠的拍了MSF一把;这次的文章,则是希望让MFE类专业的申请人,对申请和就业形势有个清醒的了解。

《一》申请概述

MFE专业,尤其是quantnet前10的名校,招生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卡修课背景。

MFE这个专业的申请,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墙外开花墙里香”。如果你是学金融甚至学金融工程的,听上去专业对口,在“墙里面”,但是实际上,这个专业比拼的是数理功底,根本就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很多名校的招生,喜欢的往往都是学数学、统计等“墙外”专业出身的申请人,如果你学的是金融,他们反而认为你的数学背景不够强。

quantnet排名前10的项目,大多对申请人背景有很具体的要求,比如CMU MSCF、Cornell FE、etc etc,你自己翻翻录取要求就明白了。前几年,mit的金融硕士申请要求写多篇essay,沿用商学院里常见的leadership、ethical dillema之类的题目,现在这些华而不实的essay被砍掉了,转而侧重你的数理背景。

数学背景好的,并非一定是数学专业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华大学,入学的时候就有基础科学班,修的数学课程很多,并且有些专业的同学比如控制,要学很多数学课程;国内也有一些好学校允许学生跨系选课,比如中科大,哪位实力强大或者不怕被拍扁的,可以跟数学系的强人们一起上课去。

所以,大家打听学长的申请战果,一定要询问一下人家是什么专业的、修课背景如何,别单纯的比较gpa、gre、toefl分数就下结论。比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能申请MFE的专业很多,但是各个专业的修课背景是有差异的;在美国本科的,很多人会minor in mathematics,但是各个学校对minor的控制尺度不一样,有些学校稍微多上点课就算是,但是录取的时候,录取委员会的老师会仔细看一下你到底上了什么功课,而不是单纯的看到你号称数学minor就认为你合格了。

如果你的背景尤其是修课方面没啥可以改进的,申请的时候也只能凑合着,没什么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得追溯到你刚开始读大学的时候,应该如何选专业、选课。很不幸,几乎所有人都是到了申请之前才突然明白自己的修课有问题,很多甚至是被拒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二个特点是卡出身。

出身指的是你毕业于哪个学校。这里面最势利眼的就是MIT,过去几年里一直扩招,一度只要是清华、复旦等少数几个学校的,gpa低点比如 85/3.5的也要,各种理工科专业出身的都考虑,Warald知道好几个清华的学生,整体背景不强,申请了一堆MFE前10的学校,最终一看,吆,就是MIT最给面子了,其他学校全是据信。而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gpa 90分也会被mit直接拒掉。

其他的学校,或多或少,也都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不像MIT卡的这么过分。

《二》如何定位

MFE这个专业,大多数人都是做垫脚石的命,最后能申请到好学校的,只是少数。

比如武汉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在国内也是数得着的,这个专业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到MFE前10的名校,学校也大力宣传,如果你仔细一分析,就能发现背后的特点:只有实力强、排名很高的少数几人能拿到美国名校录取,其他大部分人,要么去其他国家了,要么只能去明显差很多的美国学校。这就跟大家高中搞奥赛似的,成功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人是垫底的。

因为这个专业的特点,定位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1)申请前10,背景得很彪悍才有希望;如果不彪悍的话,至少得是国内清华、北大、复旦等几个牛校的学生,并且背景也得比较好,前几年很多人其实是利用MIT的扩招和卡出身这两点来进入top10的 – 这里也提醒,Warald说的是截止目前的情况,以后mit啥政策、是否会改,我无法预测。

2)大部分成绩优秀的申请人,最终的去处是11-15名之间的学校,这个档次的学校,竞争也很激烈,如果申请人背景有明显缺点,比如gpa不高,很可能拿不到这个区间的录取

3)背景不算强的申请人,也包括一些背景好但是申请做的不好的,最好的出路也就是16-20之间的学校了,再往后,也没几个学校可以申请了。

以上定位,说话语气比较绝对化,例外情况是有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至于你是不是例外情况,自己根据背景实力来掂量吧。

《三》就业出路

前段时间,有位今年打算申请金工,对这个专业也做了很深入研究的同学来信跟Warald讨论:

我现在得到的反馈信息就是麻省理工的就业率也不好,可能只有八成左右,我的一个professor的学姐在帮麻省理工做就业培训,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还是蛮震惊的;今年连cmu的就业都不是特别出色,年初的时候有人在mitbbs金工板放话说有十几个学生还在投简历,可惜找不到具体的链接给你看。

这里说的是前10名的mit和cmu mscf。排名更低的学校,就业情况更差;前段时间,也有某个拿了金融数学硕士学位的人告诉Warald,中国同学里没有任何人找到全职工作,找个实习都很难,他打算再读个其他专业的硕士学位 – 为避免纠纷争执,我这里就不点名是哪个学校了。

我前几年写过一个文章《[Warald故事会]Quant人生-从奥赛种子选手到金融工程金融行业》,里面讲述了一个物理牛校phd改行做quant的故事,最近跟这个人又见了面,也可以更新一下。

他被裁员之后,在美国各地光撒网找工作,最终还是重新上岗做quant,折腾了一番,趁着金融行业复苏,转到了华尔街上一家大银行。去年他的奖金数量大约是基本工资的50%,年终总收入应该在20几万,考虑到他的背景,是牛校博士、四五年工作经验、公司名气大,又在高消费的纽约城里,这个工资,跟去Google、Facebook、Linkedin等IT大公司做软件工程师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谈到将来的发展,他觉得首先得看行业未来大形势如何、很难预测,个人的努力还在其次。另外,他在上次金融危机被裁掉的时候,已经有绿卡了,没有身份的担忧,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08-2009年,很多金融公司接受美国政府资助,连H1b都办不了,如果没有绿卡撑着,他也很难东山再起。

Warald也跟他讨论了MFE小硕们的出路,我把专业术语刨除,尽量用普通语言描述让不同专业的同学甚至支付留学费用的家长都能理解。

他就职的银行有一个quant性质的部门,核心成员还是物理、数学等理工科博士,做各种量化模型。公司不喜欢招MFE的硕士,曾经招过,最近还单独讨论过。总的来说:

1)现在学MFE的学生很多,供大于求,金融行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职位

2)学这个的中国人太多太密集

3)MFE的硕士,一两年就能读完,数学功底不够深厚,在他们公司,很难去做核心的model,都是被分配做model validation,也就是博士们设计了model,MFE们来找错、修正、改善。如果用软件行业的术语,那就是别人开发软件系统,你去做测试、找错误。

乍一听,model validation这种职位也是必须的,但是呢,金融这个行业的风气是cut-throat,就是工作强度大,同事们很屌、挑刺、打压新人。资历浅的小硕士生去验证博士生们的活儿,要改进很难,而找出需要修正的地方甚至是错误,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万一小硕们考虑的不全面,或者指出的错误实际上不是错误而是自己理解错了,那更会让博士们或者职位高点的老前辈们反击一把,总之,你费劲干不出活要挨批、干出了活也要得罪人。

对cut throat精准含义感兴趣的同学,看看这个英文描述:《5 Characteristics of a Cutthroat Culture》。最近,BOA investment banking unit有实习生自杀, 也被归结为这种文化。

Warald没说所有金融机构、银行,任何部门,全都弥漫这种风气,我只是转述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坏”情况。下面再举一个“好”例子。

W大,我今年5月毕业了,现在纽约华尔街一个equity research firm作Quant, 同时也handle IT infrastructure. 我在UPenn的时候从Wharton那边take了一些finance的课入了门,加上本来也有coding的基础,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令我很lucky的进入了wall street。简略来说,公司之前有一个人犯了错被裁掉了,急需补充一个职位,刚好我可能比较match就进去了。现在主要是做stock data analysis, 慢慢在学一些stock selection modeling,还蛮有意思的。就是工作强度比较大,7am-7pm这样子,比IT辛苦得多了。公司的老板比较赏识我,也愿意帮我办H1B和绿卡,所以我想以后几年还是会在纽约这边发展的。

一亩三分地论坛里,也有Columbia MFE的一位同学分享了《我来说一下Columbia MFE的就业》和她找工作的经验:《毕业前,回报地里,说一下金融工程找工作》

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先说下实习的情况,90%以上的人找到了实习,据我所知,想找并且在找的人全部都找到了,实习地方多在美国和香港,然后有五个人回国,然后还有少数去了新加坡、法国、加拿大。 说完实习,说一下到目前为止找全职工作的情况。确定已经找到工作的已经超过全部人数的一半,这应该是悲观估计,因为统计时凡是我不确定的都归为尚未找到。目前找到工作的基本都是不错的公司,不完全统计包括大摩、花旗、美林证券、巴克莱银行、麦肯锡、渣打、贝莱德基金等。也有少数同学从了hedgefund,已经开始上班了。

最后,来点声明

1)Warald不认为我这偏文章会对让mfe申请热度降低,正如我上篇给msf泼冷水的文章,绝大部分人看了以后,还是该干嘛干嘛,要采取行动、要改变是很难的。今后几年,无论msf or mfe,申请人数只会越来越多,难度只会持续增大。

2)Warald也不是要劝申请mfe的同学放弃申请这个专业,学mfe还是有机会的,比学msf的情况要好。只不过,你得明白,这个专业貌似“高富帅”,但实际上,申请人太多、工业界职位大幅度萎缩,无论是申请,还是在美国就业,形势都很严峻。

– Warald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