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饭圈化”?二次元视角下的“饭圈新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纸片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的 B站“饭圈化”?二次元视角下的“饭圈新解”

B站“饭圈化”?二次元视角下的“饭圈新解”

2024-07-10 1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行为饭圈化——同好抱团,福祸相依

《我的英雄学院》是一部群像剧,有着不少形象鲜明的角色,但也常被人认为是人设高于剧情,形式大于内容的一部作品。从周边和投票次数能看出,《小英雄》是有针对女粉来运营IP的,其火爆的氛围也源于动漫对角色的塑造上,正因如此粉丝们对角色的追捧行为看起来便与现实中追星的情况类似。

粉丝们甚至还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创立角色粉的聚集地,譬如在微博上设置超话、签到等。但粉丝行为饭圈化不只是追星式粉角色,还有对个人喜好的极端维护和过度反应。《小英雄》的粉丝就曾经攻击过仅仅是在漫画中漏翻一个词的汉化组,致使汉化组道歉退坑,这种群起而攻之的行为为他人带来的麻烦也让路人愤慨。

2. 话术饭圈化——异体同心,唇枪舌战

由于部分角色的个性和颜值(尤其是轰焦冻),以及剧情存在很大争议(例如百万为什么不是“One For All”的继承者),使得不同的角色粉常常互起争执。而粉丝的话术饭圈化在他人眼中则体现在一方面为喜欢的角色疯狂刷屏,打开弹幕就一群人刷“妈妈爱你”“绿谷小天使”“轰宝宝好A”等;

另一方面则是疯狂狙击和举报自己看不惯的言论,动辄以追星的心态粉角色,任何质疑该角色的评论都要反击。当然,也有CP粉占据公屏和当庭对狙的剧本,让这部本作品不管是在弹幕还是各大平台评论区都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3. 逻辑饭圈化——内容硬伤,强行洗白

粉丝逻辑饭圈化则主要体现在:《我的英雄学院》的粉丝可能更重视自己喜欢的角色和CP而不是剧情。故事开场涉及的校园暴力就令人不忍直视:爆豪胜己作为故事中的男二,在强者至上的价值观念驱使下,经常欺负各种比他弱小的人。

其过度的自我意识和暴躁的性格特征,同时还有着嘲笑男主的梦想、殴打男主,甚至还有“教唆自杀”等黑历史,都让部分观众对这种角色喜欢不起来。但无论剧情和角色的表现有多不合理,角色粉和剧情控都能找出自己的理由对其进行洗白。

饭圈的特征与存在机制的解读

在对《小英雄》饭圈化现象进行回顾之后,我们则需要先跳出二次元的视角,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来看待“饭圈”的特征与存在的机制。在对比了《小英雄》中的饭圈化现象之后,进而考察“饭圈”一词的演变和内涵的外延。

1. 偶像符号化带来情感认同

饭圈的用户群体的黏合度高,这主要是受到共同的关注焦点——偶像的影响。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强调,现实是以符号为中介来传递的, 偶像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已经成为被包装过的娱乐文化符号。“饭圈”成员的情感认同源于对偶像符号的崇拜与喜爱,一方面偶像向粉丝们展示了他们所需的形象要素;另一方面其粉丝在线上线下的活动中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爱豆的倾慕,为明星制造人气,从而满足粉丝们缺憾性补偿、想象性交际和单向性迷恋的需要。

2. 共同行为强化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主要指的是某一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集体或自我身份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与他人相似或相异的认识。偶像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粉丝的实现身份认同的过程。在追星之旅中,不同的粉丝组合通过独特的网络语言、行为和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体文化,同时也获得了对自己粉丝身份的价值认同和自我想象。由此衍生的各类“饭圈”活动让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联系状态的粉丝聚集到一起,在共同关注和线上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互动和共在感,同时也 重塑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 网络社交平台推动粉圈共建

只有共同的偶像还难以完成高度的黏合,根据虚拟社会理论,只有在即时性、便捷性、持续性的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下诞生的虚拟社会才能推动粉圈共建,促进虚拟实体在网络空间中的组合、联系、作用与活动。网络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社群的出现,促进了粉丝间一系列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得成员之间进行的社交和互动已经不再需要线下的接触,密切了成员间的联系。此外,网络社交平台还造出一种贴近现实的空间共在感, 可以满足粉丝与偶像共在的参与感与沉浸感的需求。

4. 资本下的“会员制”与身份区隔

偶像与“饭圈”间的关系并不仅依靠感情来维持,其中还有资本力量的引导。在日韩较为成熟的娱乐工业体系之下,经纪公司会通过各种“会员制度”将粉丝管理起来,让他们持续获得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这种为偶像消费的行为不仅是隔绝“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屏障,而且是建构“饭圈文化”内部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身份区隔赋予了粉丝在粉圈中的个性化、独特性与权力感,网络社交平台则为其提供标明自身的价值的渠道,确保他们在各自圈层中的话语权和动力来源,进而加强对身份认同感的构建。

左右横跳的“饭圈”为何被污名化?

疫情期间,尚有不少看客和媒体对“粉圈女孩”自发的公益行为、抗疫活动、自觉抵制私生饭感到惊讶,并认为“粉圈文化”也并不是一种垮掉的文化,“粉圈”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畸形。或许只要好好引导粉丝理性追星,淡化偶像产业的经济属性,强调文化属性就可以更好地管理“饭圈文化”。但是反观二次元中的“饭圈入侵”,可以发现人们谈“饭圈”依然会“色变”,这让人反思“饭圈”一词怎么就逐渐被妖魔化了呢?其在二次元延伸出的新用法也实在引人深思,也许我们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才是不被认可的饭圈文化。

1. 党同伐异的饭圈正义催生独特话语体系

“饭圈”粉丝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一旦遇到挑战与攻击他们偶像的言论,他们就如同暴力机器一般攻击异己意见或以技术手段将其消灭。排除异己、统一思想、言论净化和举报炸号和控评反黑等行为,到底是不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正义行为,这点仍值得思考。

2. 依赖资本和权力构建“粉圈”叙事逻辑

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是纸片人还是真人,商业资本都需要着力打造偶像符号为受众造神,而真人偶像会比纸片人偶像更具成效。一如《光明日报》发文《对于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中提到的“明星和粉丝构建了一个‘受难者’-‘殉道者’”的逻辑,亦说明了粉圈通过造神引导粉丝的喜好,以一种接近营销的方式进行让粉丝参与进偶像“神格”的维护,进而达成自我满足。这种造神行为之下的粉丝会通过消费、扩大同好、打击异端来展示自己的忠诚,成为资本各方面的“ATM”。

3. 粉丝低龄化和内容匮乏助推恶性循环

“饭圈”成员的低龄化和内容的匮乏是“饭圈”走向恶性循环的重要根源,“饭圈”成员若是心理和身体发展都尚未成熟的话,容易受到商业资本的影响,被其中“饭圈”成员灌输的 “唯流量”“忠诚观”“毒唯观”等思想所引导,进而做出种种不理性的行为。

此外,粉丝会受到选择性接触的作用影响,对偶像的负面新闻采取回避和排斥的态度,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偶像缺乏话题性、业务能力不过关,也往往会让人过度解读,进一步激化粉圈矛盾。

二次元视角下的“粉圈内涵新解”

诚然,不同粉圈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二次元中也是如此。譬如:《全职高手》和《魔道祖师》就是两种不同的饭圈文化行为。而在b站的二次元区域中,还有一种新的“饭圈”内涵也在悄然而生,这主要是源于“饭圈文化”妖魔化之后对女性形成的刻板印象。

当女性涌入以男性居多的热血少年漫画中,可以发现男性对这种现象颇为不适应,弹幕中出现的“妈妈爱你”“小天使”“CP向”也经常在评论区受到批判,认为这种令自己反感的言论不该在大众眼前出现。还记得《三体》中“打败人类的永远不是懦弱,傲慢才是”这句话吗?这依然适用于“二次元饭圈化”的刻板印象中。很多时候嘲讽《小英雄》《JOJO》饭圈化的人,也有着不愿意了解“饭圈文化”和女性网友的傲慢而已。

不同的人对纸片人的喜爱在表现方式上可能不同,但也有共通之处。当动漫出现自己倾心的纸片人时,公屏中大量的“老婆”和刷屏时的女粉有什么不同呢?当面对自己喜爱的CP时的所作所为,和维护自己本命的腐女又有啥区别呢?这里可能需要再次回到“饭圈”被污名化的定义中,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弹幕和公屏并不是只属于你的工具,并不是只有自己的满足才是头等大事,而他人不合胃口的心情发泄和表达就是垃圾。真正应该被厌恶的“饭圈文化”应该是拉踩、控评、绝对维护、故意举报和专一排他等恶意行为,而不是他人的真情实感。

二次元的饭圈虽然相对真人爱豆而言可能并没有那么真实的感觉,但是其特征和存在机制则大体上是相似的,而“饭圈”在二次元中的新用法也值得大家思考。总的来说,虽然“饭圈文化”在众人看来已然被定性,但是要终止其中存在的恶性循环,增进圈外人和圈内人的相互理解,或许还是需要在同一个能量场中进行时日漫长的讨论和思辨才行。

邹嘉桓| 文字

李维娜 | 编辑

END

窃格瓦拉出狱成网红,是网红公司傻了?还是社会病了?| 案例精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