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兵车行》,战争改变人们的男女观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纵俗反古 杜甫诗歌《兵车行》,战争改变人们的男女观念

杜甫诗歌《兵车行》,战争改变人们的男女观念

#杜甫诗歌《兵车行》,战争改变人们的男女观念|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杜甫是一个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虽然是盛世,但战争频仍,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杜甫的诗歌《兵车行》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残酷的战争甚至改变了人们长期固有的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唐玄宗李隆基肆意推行开疆扩土的政策,长期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南诏和吐蕃用兵。穷兵黩武,不但边疆少数民族饱受战火之苦,中原的士兵也死伤惨重。

男子被抓去当兵,田地无人耕种而荒芜。越是这种困境,租税还更加繁重,造成恶性循环。杜甫这首诗的开头部分就是写爷娘妻子送别征夫上战场的情形。

你看送别的场面多么惨烈。“车辚辚,马萧萧”,兵车辚辚地响,战马萧萧地叫,出征作战的队伍马上就要出发了。

刚刚从乡村里抓来的青少年,他们“行人弓箭各在腰”,有些甚至是十五岁的年纪,还刚刚成年,就被换上了军装,分发了弓箭,全副武装地就要押往前线作战。

这是生离死别,生还回来的希望渺茫,因此爷娘妻子都赶来相送,都希望见最后一面。他们疯狂地追赶着前进的兵车,找到了的,“牵衣顿足”撕心裂肺地哭喊。

没有找到的,还在四处奔跑。这里一片混乱,车马声,哭喊声,搅成一团,直冲云天。车马行人踏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眼前的咸阳桥都看不清了。

这都是诗人杜甫的亲眼所见,他用纯粹记叙的手法把这个场面再现了出来。“爷娘妻子走相送”,其中一个“走”字,完全表达出人们那种无助和绝望的心情来。

把这些穷苦的百姓全副武装起来直接送往前线作战,对于他们是多么残忍。而对于留守下来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庭劳力,以后的生活又是多么艰难。

杜甫震懵了,他感觉到自己对大唐的开边政策无法理解。于是他走上前去,向征夫了解情况。虽然征夫敢怒而不敢言,但最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愤怒。

征夫告诉杜甫,唐朝“点行频”是造成人们妻离子散、田地荒废的主要原因。连年战争,连年抓兵,又加上“县官急索租”,人们不但得不到正常的休养生息,连生存下来都非常困难。

况且这些上前线的青少年,大多是弱冠之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里正”是村子里负责管理户口的人员,他们亲自给征夫裹头巾行成人礼,可见这次送别的悲壮。

诗歌的结尾,诗人与开头送别的喧闹形成对照,写出青海荒漠上阴风惨淡的现象。“古来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就是大多数征战士兵的悲惨结局。

即使少数征夫幸运地活着回来,他们还要继续去戍边。乡村里自始至终只有一些妇女在干活,“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由于气力有限,也几乎是没有收成。

因此诗人在《兵车行》纪事纪言的基础上发出了深情的感慨,连年的战争几乎要改变人们生育的思想观念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儿比生儿子好。女儿可以嫁给近邻,再苦再累还有一条活路。生男的去边疆当兵打仗,大多有去无回。在这里几千年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被颠覆了,可见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们身体和心灵带来的伤害之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