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枝:“以幼儿为本”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纲要和指南的教育理念 叶平枝:“以幼儿为本”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

叶平枝:“以幼儿为本”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

2023-09-07 16: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如果是您,遇到类似情况您会如何应对?

|专|家|解|读|

“以幼儿为本”

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晨晨这样的孩子,他们常常会做出这种貌似“害人害己”的“不良”行为。您是否也如案例中的教师那样软硬兼施,使出浑身解数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呢?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类教育事件,并采取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策略呢?

▌一、对幼儿园午睡的价值分析及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反思

午睡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方面的,幼儿大脑工作的特点是易兴奋不易抑制,因而容易疲劳,且脑细胞脆弱,由此,幼儿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来预防疲劳以保护脑细胞的健康。经过上午的半日活动,幼儿一般都需要通过午睡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以保证下午半日活动的质量。

二是适应能力方面的,能在幼儿园有午睡的习惯是幼儿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体现,这样的幼儿一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作为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在此目标下列出了幼儿睡眠方面的典型表现:3~4岁幼儿要“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4~5岁幼儿要“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5~6岁幼儿要“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可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保教内容。但这一重要的保教内容是否要“一刀切”地落实呢?笔者认为这要因人而异,讲究一定的方法,要思考幼儿的睡眠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有没有幼儿不用午睡也精力充沛的。为此,我们不妨先尊重晨晨的意愿,而后观察晨晨当天下午的表现。假如他下午活力依旧,且随后几天也无异常,我们就要考虑是否应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指南》中所列的各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是指大多数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特征,决非每个幼儿都是这样的特征,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其不完全一致并不代表异常。〔1〕所以,我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宜一概而论,不能僵化地认识理论和制度的要求。

假如发现晨晨下午表现出疲倦,那就要探明原因对症下药了。如,了解晨晨在家有无午睡习惯,是否因不习惯集体睡眠环境而拒绝午睡。对此,可从家园共育、营造睡眠环境、帮助晨晨习惯集体睡眠等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可供选择的方法如下:

(1)与家长沟通午睡的价值,让家长引导幼儿午睡,保证幼儿周末和节假日都能在家坚持午睡。

(2)营造睡眠氛围,午睡室要通风少光、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睡前不要活动过度或谈论兴奋话题,不妨播放似有似无的摇篮曲,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能很快入睡。

(3)动静交替地安排上午的活动,适当增加幼儿的运动量。

(4)通过一些教育活动让幼儿逐渐喜欢并适应集体睡眠环境。如,通过故事、绘本让幼儿感受到小猫小狗小羊一个个都躺下睡在一张大床上,好温馨、好舒服,以改变幼儿的态度,让他们愿意午睡。

惩罚乃至体罚往往是我们的无奈之举,假如我们能够理解幼儿,且有足够的方法达到保教目标,这种无奈之举就会越来越少,对幼儿的身心伤害也会降到最低。因此,在讨论这类案例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讨论该不该惩罚,而是我们要怎样面对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幼儿,怎样尊重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这就是《指南》反复提及的“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理念是一个人的深层素养,理念的改变是教育行为改变的基础。

▌二、在一日生活中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以幼儿为本“是学前教育领域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强调这一核心理念。以幼儿为本就是要把幼儿的发展及其幸福视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视为保教工作的宗旨。

为什么要以幼儿为本呢?

幼儿身心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同时可塑性大,亟待接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以幼儿为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兴趣、需要和学习方式,在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以晨晨的午睡问题为例,教师本来是为晨晨着想,希望他好好睡觉、利人利已,但屡屡失败之后就与晨晨对立起来,以“补觉”作为惩罚使晨晨就范。晨晨为什么会就范?是心甘情愿的还是迫于压力?教师描述的“安分许多”反映的是怎样的观念?“安分”地躺在床上的晨晨心里是什么感受?这种迫于压力之下的“安分”对晨晨的发展有无负面影响?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是断章取义地利用某个专家的一句话来证明惩罚的合理性,是否偏离了以幼儿为本这一核心理念?

保教工作的实施是否科学关系到幼儿当下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做坏一件衣服扔掉即可,而伤害幼儿或限制幼儿发展则可能既毁了他们的童年又毁了他们的人生。“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那么,要如何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呢?

1.让爱扎根

以幼儿为本是建立在爱幼儿的基础之上的。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原动力。没有了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也就谈不上培养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力了。〔2〕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或溺爱,而是一种理性的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爱。这种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幼儿,让他们拥有作为“人”的尊严与权利;二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寻求“发展适宜性”;三是认识幼儿期的独特价值,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成长。这三个方面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尤其当某一项保教任务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相冲突时,当教师的管理诉求与幼儿的行为相冲突时,教师的爱往往就大打折扣了。让爱扎根,使师幼双方在爱与被爱中共同生活与成长,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福祉。

2.与幼儿建立亲和关系

假如一位教师某日因病没有上班,幼儿知道后欢呼雀跃,那这位教师必须深刻反省了。幼儿的幸灾乐祸表面上反映的是幼儿缺乏爱心,实则反映的是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氛围是保证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或前提。可见,师幼之间亲和的关系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手段。在这样的师幼关系中,幼儿的内心会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自在探索,自由游戏,快乐成长。

3.充分重视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

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也由此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3〕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上,要让每个幼儿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日本教育家仓桥惣三的“生活诱导理论”主张,幼儿的现实生活是第一位的,保教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考虑如何实施与幼儿能力相适应的教育,而且是让幼儿过真正幼儿那样的生活。他指出,若以成人的目的为主实施教育,幼儿的生活容易套入成人的教育计划之中;相反,若以幼儿的生活为主实施教育,以成人为中心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就可以慢慢地、谨慎地向目的的方向循循善诱。〔4〕显然,这样的学前教育正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精神要义。

4.解读幼儿,尊重个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幼儿也都是不同的。以幼儿为本最重要的是努力读懂幼儿,熟悉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根据他们的特点灵活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保教工作,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应始终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给予幼儿自由和安全感,对于个性突出的个别幼儿则要放慢步调,循循善诱,防止以教育为名行强迫之实。对于午睡之类的保教问题,我们不要在问题表象和策略探讨中纠缠,而是要抓住问题的根本,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更有效的保教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更加专业的保教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3〕〔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9-31,216,238.

〔2〕叶平枝.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建构〔J〕.教育科学,2004,(2):38-40.

附:|来|自|一|线|的|精|彩|观|点|

我宁愿选择尊重

如果是我,我不会强求晨晨午睡的,我更愿意尊重孩子的意愿。我带的中班也有几个不爱午睡的孩子,我既不愿意用奖励贴纸的方法来鼓励他们午睡,又不愿意用可能受到惩罚来威胁他们。我不希望孩子是为了取悦教师、获得奖励而午睡,也不希望孩子是为了规避惩罚而午睡。

我的策略是:第一,时不时通过讲故事等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午睡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第二,开展家园合作。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我班的家长里既有认同孩子不用午睡的,也有急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的。我们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达成共识,或是共同努力让孩子形成午睡习惯,或是共同寻找办法帮助不愿午睡的孩子度过漫长的午间时光。第三,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我允许有几个孩子不睡,但他们不会影响他人。因为从托班开始,我就引导他们在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环境里生活、游戏,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应该做的,不是因为奖励或惩罚。

(重庆 高昕宇)

转变思想是关键

在午睡问题上,教师应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立足于引导,帮助孩子实现思想上的四个转变。

1.从“要我睡”到“我要睡”。经常讲讲午睡的好处,让孩子认识到午睡不是为了别人,而是自己成长的需要。

2.从“我就是睡不着”到“安静躺会儿自然能睡着”。孩子有时睡不着自己心里也着急,如果教师这时加以训斥,他们就更烦躁不安、难以入睡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不如轻轻地在孩子耳边说:“宝贝,别急,安静躺会儿就能睡着了。”或是轻柔地抚摸他的额头,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

3.从“我还要玩,不想睡”到“我觉得睡觉也很舒服”。对于因贪玩而不愿入睡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现在是睡觉时间了,休息好了下午可以玩得更尽兴”。也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睡觉很舒服:“小朋友们现在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午觉了”“小枕头软软的,枕着一定很舒服”……

4.从“我实在睡不着就要闹”到“不能打扰别人睡觉”。对于个别实在睡不着的孩子,可以和他们约定:一是不能干扰同伴,二是不能两两相邀一同玩耍,三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安静的活动。如果孩子能遵守,可以先允许他们延迟午睡,之后再慢慢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其间,要注意不要让其他孩子因羡慕他们而强撑着不睡,要让他们懂得累了就要休息。

(广西南宁 韦瑞菊)

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妥协”

我们都认为午睡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但并不是每个幼儿都会“领情”,就像案例中的晨晨。面对特殊个体,我们的教育就需要一定的“妥协”,即退一步站在幼儿的角度,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顺应幼儿的发展。

一是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晨晨,总是睡不着心里是什么感受?应该会觉得时间难熬,那么,想和同伴说说话、玩一玩,是很正常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晨晨为什么自己睡不着还不能安静躺着,甚至要影响别人了。

二是要倾听,可以和晨晨聊一聊,听听他为什么不愿午睡。

三是要观察。如果晨晨真的睡不着,教师可以暂时“开绿灯”,允许他不睡午觉,安静地在一旁看书、画画等。同时注意观察晨晨之后活动时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等。如果他依然精力充沛,那说明不睡午觉对他来说没有影响,教师可以不强求。如果他有疲劳的表现,教师仍要引导他睡午觉。其间,需要理性分析晨晨不睡午觉背后的原因:是在家时没有午睡习惯吗?是早晨起床晚了吗?是睡前玩得太兴奋了吗?还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他缺乏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可采取相应的策略,如,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培养其午睡习惯;安排好上午半日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

教育中的妥协不是迁就,而是给予幼儿更多的尊重、理解以及更适宜的引导。

(重庆 黄小恢)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认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午睡,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心理因素:(1)陪伴孩子午睡的人从对他们呵护备至的家人变成了无法给他们一对一的照顾的教师。(2)孩子午睡的环境从自己熟悉的房间和小床变成了班级宽敞的午睡室和幼儿园统一设置的小床。(3)无论在家时有怎样的午睡习惯,孩子在幼儿园都要按照教师的统一要求午睡。个别幼儿会因此而感到难以适应,不愿在幼儿园午睡。我认为要改善幼儿在园午睡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和幼儿建立起平等、信赖的师幼关系,让幼儿感到自己像和家人在一起那样受到关怀,内心充满安全感,从而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包括在幼儿园午睡。

二是创设让幼儿感到家庭般温馨、安全的午睡环境。如,采用柔和的色调布置午睡室,贴上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图案,让他们感到安全,从而放松心情安然入睡。

三是尊重幼儿的午睡习惯,理解幼儿,在情感上给予认同。可以告诉幼儿:“老师知道你可能是想爸爸妈妈了,你放心,老师会在你身边的。老师相信你很棒,爸爸妈妈也相信你可以睡着的。”对于幼儿的一些特殊的午睡习惯,如,喜欢抱着玩偶睡,只要这种行为是安全的且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班级秩序,教师应给予尊重。针对有的幼儿睡眠时间短,入睡时间比较晚,教师也可以在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允许他延迟午睡。总之,教师可以先满足每个幼儿合理的午睡需求,尊重他们个性化的午睡习惯,再逐渐引导他们过渡到正常的午睡方式上来。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用轻缓的语言给予引导和暗示,以及轻抚孩子的身体等方式,让幼儿由紧张到放松,渐渐进入梦乡。

(甘肃兰州 姜 漫)

不能把有的孩子不能入睡当作问题

培养良好的午睡习惯的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但前提是孩子获得的体验是积极的。孩子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假如我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把有的孩子不能入睡当作问题来看待,自然就能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种种行为,也就不会着急采用那么多所谓的教育策略了。在教师营造的宁静、温暖、安全和充满信任的环境里,孩子就不会因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焦虑、自卑了。当然,形成习惯需要时间,关键是我们要放慢脚步,降低常规要求,用充满爱意的眼神默默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慢慢与环境磨合,找到一个平衡点。长远来看,这样做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具有稳定的情绪,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浙江杭州 沈茶琳)

惩罚并不能让孩子形成午睡习惯

孩子犯了错,并不是不能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其错误行为。但孩子不愿午睡是个人的习惯问题,不是犯错,教师施以惩罚是想让孩子牢牢记住教训从而形成午睡习惯吗?我想,这样做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使幼儿对午睡产生恐惧,得不偿失。

(河北盐山 井爱玲)

变“他律”为“自律”

我认为晨晨之所以第二天午睡时“安分”了许多,主要是屈服于教师的“恐吓”和“威胁”,而这种暂时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被他长久以来的习惯所战胜,不久一切又将回归原点。如果想要让“效果”持续下去,教师就要不断“施压”,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暴力。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能靠强迫,而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变“他律”为“自律”。如,通过家园合作及适宜的半日活动安排,帮助幼儿建立“午睡生物钟”,使午睡成为他们的习惯和需要。又如,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配备遮光性较好的窗帘助幼儿快速入眠。教师尽量不在午睡室做手工等,以免为幼儿提供“观看”的机会。再如,引导幼儿享受睡眠的乐趣。可以组织“我是睡美人(王子)”“讲讲我的梦”“欢迎梦精灵”等活动,让孩子爱上午睡。

(辽宁沈阳 陈 辉)

尝试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

我带的班里也有晨晨这样的孩子,这位教师的方法我也曾试过,结果孩子是能安静地躺着了,但一直没有睡着。后来我反思,几个小时睡不着还要在床上躺着的确很无趣,而且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保持安静,不影响其他同伴休息。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介绍国外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了解到他们在午休时间会让孩子自由选择是午睡还是进行安静的活动,他们认为“没有谁会比孩子更清楚自身的生理需求”。我想,对于实在毫无睡意的孩子,何不给他们一点自由呢?

(江西瑞金 刘俊华)

图片/vphoto、网络

编辑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