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西方音乐研究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叙事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纯音乐标题音乐 “当下西方音乐研究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叙事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当下西方音乐研究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叙事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4-07-13 0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2年4月20日 至 4月21日, “当下西方音乐研究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叙事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春日中美丽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两校共有4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会议。  

 4月21日 上午9点整,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教授致辞而拉开帷幕,田院长在讲话中,谈到音乐修辞与音乐叙事将对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阐述了上海音乐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密切关系,田院长热切希望两校关系能更为全面紧密,并能将音乐叙事与音乐修辞的音乐分析方法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去。而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致辞,他首先肯定了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建设成果,并表示将积极促进两校关系,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其后,介绍了参加研讨会的部分老师和同学目前所取得的成果,继而对学科发展前景做了美好展望。

    

上午的会议在韩锺恩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第一位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纯音乐”的叙事可能及解读策略》。杨教授首先阐述了这个论题的由来,从“来自音乐的刺激”、“来自理论的启发”两方面影响切入,并以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与爱德华・科恩的著作《作曲家的人格声音》、彼得・基维的著作《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中的第十章“叙事与再现”为例,引出非标题音乐中也明显存在着音乐叙事基因的观点。他认为,“纯音乐”与“标题音乐”之间无明显的界限;但是并非“纯音乐”都有“叙事性”,相对来说以古典主义时期以后的音乐来讨论“叙事”更有效;音乐叙事的关键在于“过程”;音乐叙事解读一定是相当,甚至是极端“主观”的,但这并不减弱音乐叙事解读的有效性;音乐叙事研究,有助于加强更新当下的音乐史研究。

   

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钱亦平教授做了题为《库瑙的叙事方式及结构特点》的发言,钱教授通过分析具体作品,证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存在着叙事可能。她提出,《圣经故事奏鸣曲》是最早用套曲形式写的标题器乐曲之一,将各乐章音乐的标题与圣经中的典故进行了有效的对应,从完整性与对应性、提示性与指向性、过程性与统一性、绘词性与形象性等4个方面来阐述它的叙事性特点。  

第三位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鸿铎教授,他从文学中“修辞”的概念切入,进行题为《试论音乐修辞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呈现方式》的发言。首先,他在资料、典籍中观察“修辞”的概念,并加以整理、分析,认为“音乐修辞”即是音乐的个性化语言,接着以《维也纳圆舞曲》、舒曼的套曲《狂欢节――肖邦》、德彪西对全音阶的运用、简约音乐对“重复手法”的极端运用等例子阐述自己对“音乐修辞”的思考。

   

上海音乐学院的王丹丹副教授所发言的题目是《崇高心智的“言说”艺术――被低估的音乐修辞学》,她首先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雄辩术中引出了“修辞学”的源头与概念,认为由于音乐与语言的密切联系,音乐修辞广泛地存在于音乐创作中。提出,音乐修辞与文学修辞一样具有创意、谋篇、文采、记忆、发表五个阶段,而这就是音乐创作的全过程,其中包涵了音乐的创作与音乐的演奏即二度创作。  

邹彦副教授以《贝多芬的(Op.31No.3)的隐性叙事》为题进行了详尽、有条理的叙述。他认为音乐有自己的一套表情达意的语法结构和修辞结构。首先,他借用王旭青副教授的分类法,将贝多芬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叙事分为显在叙述层、潜在叙述层和意向叙述层3个层面,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潜在叙述层的叙事。从乐章开始的二级和弦、第二乐章特殊性的体现、第三乐章的非常规小步舞曲速度与第四乐章的塔兰泰拉舞曲的选用,结合历史背景给出了“否定-讽刺-告别-新生”的叙事脉络。  

上午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梁潇,她发言的题目是《小议修辞与叙事》。主要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整理了“修辞-修辞格-音乐修辞学”与“叙事-叙事格-音乐叙事学”的演变。

   

在王晡教授的主持下,会议第二阶段在下午两点钟准时开始。下午第一位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他以《声音修辞与音响叙事以及音乐意义成就》为题,围绕着方法论的关注以及本体论的意义作了阐述。对于前者,他指出:这一研究的意义可以从音乐学的方法意义上切入,尤其在作品分析与史学研究两方面。对于后者,他认为音乐本体是作为声音驱动和音响衔接的依据,并认为声音的有序衔接是音乐的本质意义,有其特有的内在修辞逻辑。韩教授将音乐修辞拓展和提升到从美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共同观照的高度。  

第二位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他从戏剧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看待音乐作品,提出“从具象中提炼抽象的概念”。于是,今天的论题《舒曼第四交响曲的非线性因素》即用戏剧研究的方法寻找音乐进行的结构线索。通过对音乐中的主题、连接部等材料的分析,他发现这部作品中同时存在着线性和非线性的因素。继而,对舒曼为何建构这样一种结构的缘由进行了解读,得出“舒曼善于用音乐进行意象表达”之结论。  

紧接着,上海音乐学院的金毅妮副教授进行了题为《修辞学与配器法分析》的发言。她以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为例,从修辞法的视角分析这部作品的构建力。通过节奏、音色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贝多芬的配器法中存在着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来筑音乐整体的做法。  

第四位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梁晴副教授,她的发言题目是《修辞化构成:舒尔兹(2004)音乐设计解析》。她以一部二十一世纪的将舞蹈和音乐创作运用为一体的现代作品为研究对象,解读了创作者音乐设计的部分。首先,她认为“意是旧有的”,即:音乐都是采用莫扎特、J.S.巴赫等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其次,她提出“布局是新颖的”;另外,她还分析了“措辞与构成”,以及“信念证实”。最后,从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中升华出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图:完美不重要,实质很重要;宗教不重要,信念很重要;怎么说不重要,说什么很重要。  

第五位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他从历史音乐学与音乐理论的关系,音乐理论现状与前景这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的他的论题――《历史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理论》。他从“Theory”一词出发,寻求其历史根源。并指出,每个时期的作曲方法与音乐创作思维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中世纪侧重的是调式,文艺复兴式复调,巴洛克是和声。最后,孙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为我们提出音乐理论研究的多维度的可能性。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伍维曦副教授是下午的第六位发言者。他的题目是《音乐史事件与历史叙事――音乐史学中的“可能性叙事”探讨并以马肖的为例》。在发言中,他对“历史哲学与音乐史学的关系”、“历史学最古老的任务和最基本的构成维度――叙事”、“历史叙事的主观性特质”、“历史叙事的‘可能性’问题”、“历史叙事理论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史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变化”、“历史哲学语境中的历史事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第七位发言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代表王旭青副教授。她在音乐叙事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次,她继续从叙事学理论出发,研究了《艾夫斯的叙事策略》。首先,她解释了“叙事策略”这个来自文学研究的术语。接着,她从显在叙事层、潜在叙事层、意象叙事层对作品进行剖析,并从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发现其存在“环链结构”的现象,最后升华了对作曲家音乐观念的理解。  

最后发言的是两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五年级的同学(指导老师为韩锺恩教授)。第一位潘安婧同学以《音乐的“谋篇布局”――音乐修辞学新议》为题进行了发言。首先,她阐述了西方概念下修辞学研究的一个大的学术背景。接着,又具体阐述了修辞和音乐中的“发明”和“布局谋篇”。第二位发言的邵融同学的发言题目是《李斯特主题变形谱系与相关问题研究》。她在分析主题变奏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主题变形谱系”的概念,并将这些主题变奏分别归为“族群类”、“子母类”、“子孙类”。之后,她又提出了作品表现出了结构功能之下的表情功能――戏剧离间效果的显现。

   

在发言结束后,上海音乐学院沈旋教授、韩锺恩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乔建中教授、杨九华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各位与会的专家对本次会议的议题做了肯定的评价,在展望更为多元化的学术前景中,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