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落砚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莲华歌词谐音 瓶花落砚香

瓶花落砚香

2023-05-23 14: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濂《瓶花三说》中说: “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胆瓶、纸槌瓶、鹅颈瓶、花觚、高低二种八卦方瓶、茄袋瓶、各制小瓶、定窑花尊、花囊、四耳小定壶、细口扁肚壶、青东瓷小蓍草瓶、方汉壶、圆瓶、古龙泉蒲槌瓶、各窑壁瓶,次则古铜花觚、铜觯、小尊罍、方壶、素温壶、扁壶,俱可插花; 又如饶窑宣德年烧制花觚、花尊、蜜食罐、成窑娇青蒜蒲小瓶、胆瓶、细花一枝瓶,方汉壶式者,亦可文房充玩。 ”

张谦德在《瓶花谱》中提到小瓶插花时说:“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袁弘道《瓶史》中说:“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几篇关于瓶花的论述,依照写作年代顺序,各自略有借鉴,但总体对书斋花器提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宜短小,尚瓷器与铜器,尚清雅。我在第一次读到这些章节时,十分好奇这些花器是什么样子,因此在查找资料,参观博物馆啊,会格外留意这方面的文物。因为器型比较繁多,现只列举比较典型的几款花瓶器型,讲讲它们的形成历史和器型特征。

01

净瓶(梵名 kalasa),来自于印度,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最早是用以容水的器具,是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净瓶又被称为卡拉萨瓶、宝瓶、吉祥瓶、甘露瓶,被寓意可盛装一切万物之德,插置象征无上庄严的莲花以供佛,这便是“瓶供”的开始,大概在南北朝时代传入我国。

我们第一个介绍净瓶,是因为台湾黄永川先生考据,后世许多花瓶的 “瓶供”形式,可能来源于印度的净瓶与莲花的瓶供。

唐 黄釉净瓶

北朝 白釉净瓶

02

胆瓶,因器型比较像悬胆得名,典故取自“卧薪尝胆”。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渐硕大,腹下部比较丰满。最开始是在唐代烧造的。胆瓶因为造型典雅优美,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南宋 官窑胆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雍正红釉小胆瓶

清 雍正仿汝窑小胆瓶

03

玉壶春瓶,是典型的宋瓷器型。它的造型也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实物)它的弧线变化比较柔和,造型上比较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成为为杏圆状下垂腹。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定窑玉壶春瓶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金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釉里红洒斑玉壶春瓶

1991年 香港苏富比

清 乾隆汝釉玉壶春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4

天球瓶是由胆瓶衍生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 宣德 年间,因为下腹部形状像天球,所以叫天球瓶。

清 道光 祭红釉天球瓶

清嘉庆 黄釉刻苍龙教子云龙纹天球瓶

05

纸槌瓶是宋代十分流行的瓶类制式,它的形制很像造纸打浆时所用的槌,所以被称为纸槌瓶。有一种说法,说纸槌瓶是从波斯的料器传来,最早在宋代是用来装“花露水”,后来作为单纯的摆设,“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花瓶。是一种深受宋代统治者青睐的器物之一。

北宋 汝窑青瓷“奉華”纸槌瓶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窑青釉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仿官釉纸槌瓶

故宫博物院藏

06

梅瓶也叫“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一种酒器,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因为口比较小,只能插梅枝,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形制是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

定窑白瓷划花莲纹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南宋 青白刻萱草纹梅瓶

南宋 吉州窑素黑釉梅瓶

明 洪武白釉“赏赐”铭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清 霁蓝釉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07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一件越窑青釉八棱瓶秘色瓷,这是典型的八棱瓶。它的用途在唐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净瓶。瓶的形制特点是通体呈八棱形。

唐 秘色瓷八棱瓶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越窑青釉八棱瓶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青瓷八棱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清 雍正黄料八棱瓶

清 雍正蓝透明琉璃八棱瓶

故宫博物院

08

蒜头瓶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瓶式样。瓷制蒜头瓶流行于明清,以 景德镇窑 制品为多见。明代蒜头瓶多有堆塑的装饰,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西汉 蒜头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晚明 铜蟠螭蒜头瓶

明 嘉靖 琺华螭纹蒜头瓶

四川博物院藏

09

摇铃尊是康熙时期官窑的新创造型,摇铃尊因为细颈小口,丰肩敛腹,样子很像摇铃而得名。在古代柴窑烧制的情况下,摇铃尊的器型在烧造过程中特别容易变形,成功几率不高,摇铃尊也就成了康熙年间的珍贵官窑品种。虽然摇铃尊的名称来自它的外形,但据说这种器型最早其实是本源于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

清 嘉庆冬青釉摇铃尊

10

荸荠瓶为清代流⾏的⼀种瓶式,粗⻓颈,扁圆腹,因为形状像荸荠⽽名。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

清 乾隆 仿哥釉荸荠扁瓶

清 乾隆 仿汝釉荸荠瓶

11

柳叶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因为形状像一片柳叶而得名,又因为像美人的肩膀,故又被称为"美人肩"。是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清 康熙天蓝釉柳叶瓶

清 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

清 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

清 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

11

因为瓶身有七条弦纹而得名,形制仿铜器,这类瓷制品形制最早见于宋代,均为官窑器,同时也有五弦瓶。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南宋-元 龙泉窑 七弦纹盘口瓶

清 乾隆 仿汝釉弦纹瓶

12

葫芦瓶是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因为瓶体像葫芦而得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葫芦,与“福禄”谐音,器形像“吉”字,所以又被称为“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都有生产。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其中还另有专名,比如“抱月瓶”就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辽 青釉葫芦瓶

清 乾隆三口葫芦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粉青釉葫芦瓶

斗彩葫芦瓶

大英博物馆藏

13

觚,本是古代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宋代文人插花尚古,多用作花器。 题外话,李叔同写下的《送别》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看了几版《送别》歌词统统都写成了“壶”,画面由阳关三叠意境的古道含蓄的惜别小酌变成了伤别痛饮,实在遗憾。

商晚期 “妇齐” 觚

瑞典斯德哥尔摩 远东古物馆 藏

商晚期 黄觚

上海博物馆 藏

清 康熙 孔雀蓝釉花觚

清 乾隆 仿汝釉花觚

清 乾隆 白釉仿定花觚

14

本义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

汉 青铜壶

15

(八卦方瓶、玉琮瓶)

在我所涉猎的博物馆文物资料中,蓍草瓶、八卦方瓶、玉琮瓶是有前后继承关系的一大类器型。这个器型源自新石器时代古玉琮,是远古时祭天所用的礼器,南宋时期祭祀用官窑瓷器替代玉器,诞生了瓷器的琮式瓶,放在书斋里用来插花。明代时,受道教文化的影响,瓶身多以八卦纹样装饰,有时用来放置占卜用的蓍草和竹签。因而从明代开始,琮式瓶也被称为蓍草瓶或八卦瓶。明清两朝,宫廷和贵族依旧将琮式瓶作为文房清供中品级较高的花器。瓶整体为四方形,圆口,圈足,瓶身内圆外方,外壁模印八卦,演绎出世间万物,充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整体非常端庄大气。

新石器时代 良渚 玉琮

震旦博物馆藏

清 乾隆 仿汝釉穿带纹蓍草瓶

晚清 仿官釉八卦方瓶

16

贯耳瓶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是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比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有一对对称的竖直的管状贯耳。贯耳瓶在哥窑、官窑、龙泉窑烧制的比较多,清代也有仿制。贯耳瓶有许多种,有圆身的方身的,方器又有八方、四方等等。

南宋 官窑青釉贯耳瓷瓶

南宋 哥窑贯耳瓶

苏州博物馆藏

清 乾隆 仿官釉杏圆贯耳方瓶

17

尊,是 商周 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比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等。后世瓷器借鉴三代青铜器尊的造型形成以尊命名的瓷器,造型较为简约。

西周 义尊

山西博物馆藏

商晚期 四羊方尊

国家博物馆藏

18

觯是商周时代饮酒用的青铜器皿。形状像尊,比尊小。是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从字形特征可以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青铜器中习惯称为觯的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西周时还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

商 鸟父辛觯

麟游县博物馆藏

西周 父庚觯

上海博物馆藏

18

罍[léi]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战国 错锡虎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 蟠龙兽首铜罍

随州市博物馆藏

19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者四耳,是为了穿绳提拿或者携带方便,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

先秦 汉兽耳环蒜头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汉 龙虎纹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清 粉青釉浮雕缠枝莲如意纹扁壶

19

高濂在“瓶花三说”里提到了定窑的花囊:“更有坐墩式雅花囊,圆腹口坦如橐盘,中孔径二寸许,用插多花。” 据清宫档案记载,清三代官窑烧造了许多花囊,品种也很多,大体是体积较小的文房用具,放在案头插上一团花。在康雍乾三朝,几乎每一朝都有一款极具代表性的花囊。康熙朝的花囊经典款是太白尊。清宫档案里管它叫“霁红花囊”,和现在豇豆红太白尊的名字完全不一样。整个器物呈半球形,留有一个刚好能插一束花的小口。

清 康熙豇豆红釉花囊(太白尊)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清 乾隆仿汝釉花囊

故宫博物馆藏

元-明 龙泉窑青瓷褐斑三足花囊

19

壁瓶,因为挂于墙面而得名,又被称为“轿瓶”、挂瓶。器型是常见 花瓶 、尊等剖开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利于悬挂于墙壁上。

清 碧玉仿古饕餮纹璧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璧瓶

故宫博物院三希堂璧瓶

壁瓶造型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时期,可以挂在墙上或床内的柱子上。 万历十九年的《遵生八笺》一书记载“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 可见,当时文人对壁瓶的喜爱。 清宫乾隆皇帝书房三希堂墙壁上装饰有十几只壁瓶装饰,个人认为风格繁复华丽,已去文人审美趣味甚远。

我们来做一个小结,我们从几种瓶花花器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瓶花花器主要有几种来历:一是来自我们汉民族本土文化——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祭祀的陶、玉、青铜酒器和礼器;二是来自古印度的净瓶、古波斯的料器、西夏的酒器、藏传佛教的法器等外来文化融合后的产物。但当它们为文人所选用作书斋花器后,无一不在后来的发展中走向更加简约、素净、清雅的符合文人审美的格调。其中,一些起源于青铜器的花器口相对比较阔,适合插三到四种以上花材的大型文人花和岁朝清供;起源于净瓶相对小巧的花瓶,更适合插一到两枝花木,情趣更适合书斋,这大概也是明代把文人插花花事命名为“瓶花”的缘故。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