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历史瞬间 传承红色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色精神传承绘画 定格历史瞬间 传承红色文化

定格历史瞬间 传承红色文化

2024-07-13 1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骏等创作的油画《解放贵州》。

  宋次伟等创作的油画《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邓永平创作的中国画《娄山关大捷》。

  马骏创作的油画《强渡乌江》。

  沈宁波创作的中国画《赤水奇兵》。

  

  2020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征集党史题材美术作品的通知》,面向全国征集党史题材美术作品,得到我省美术家的积极响应,踊跃投稿。

  经遴选,我省5件美术作品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分别为马骏等创作的油画《解放贵州》、沈宁波创作的中国画《赤水奇兵》、邓永平创作的中国画《娄山关大捷》、马骏创作的油画《强渡乌江》、宋次伟等创作的油画《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它们将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马骏:作品须与时代紧密相连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马骏创作的油画《强渡乌江》,描绘的是红军于1935年1月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画面上,滔滔江水中,踏着竹筏强渡乌江的红军战士由近及远、次第展开,在炮火的轰炸下,浪涛汹涌,让人仿佛亲历了当时的艰险;近景的红军战士坚毅顽强的表情,持枪冲锋陷阵的无畏,传递出必胜的信心,充满感染力。

  “创作这幅画的灵感,主要来自一部黑白同名电影,以及一部回忆录式的大书《星火燎原》。”马骏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和时代变迁的作品,因此对相关史实的追寻,则成了他长期以来的习惯与“功课”之一。

  此次为创作《强渡乌江》,马骏对这段史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翻阅了大量资料、多次到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战场追寻,一步步重返历史现场,最终把“竹筏渡江”等细节描绘在画上,显现这场战斗所具有的特征。

  完成后的作品定格了红军从南岸冲向北岸强渡乌江的一个瞬间:红军的先头部队战士已经踏上北岸的土地,大量的战士还在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炮火英勇向前。置于画面左面飘扬的军旗,虽然已经有些褪色,但依然醒目。马骏说,他意在通过这些面积甚少,但对比强烈的红色,传达出峥嵘岁月中不灭的希望。

  马骏另一幅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的巨幅油画《解放贵州》,是由他牵头的5人团队创作完成,作品规格为250×600厘米,再现了贵阳解放日那天的情景。画面上,解放军部队精神抖擞地开进贵阳城,战士还举着写有“挺进西南解放贵州”的横幅。队伍两边,是夹道欢迎的老百姓,他们有的手持红旗,有的吹着唢呐,还有的给解放军递水……场面宏大,画中包含了128个人物的塑造、19个中间主体形象的完成。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马骏介绍,为创作这幅作品,他不仅搜集了众多历史资料,还走访了多个八九十岁的老贵阳人,了解贵阳的历史样貌和解放时的情景。在经过了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创作团队自2016年6月30日开始起稿,仅仅画草图就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总共5个月的作画时间里,他们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力求在短时间的创作中达到史诗般的效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的两幅作品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为宣传我省红色文化尽点力,这是我的荣幸。”马骏说。

  宋次伟:这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实践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次伟担任主创的200×500厘米的油画《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描绘的是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在贵阳图云关建立抗战医疗救护总队的一段史实。作品以史诗般的场景、炽热的情感,讴歌了救护总队不畏炮火、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

  宋次伟介绍,这幅作品创作于2016年。为创作这幅作品,宋次伟翻阅了大量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与回忆录,多次到图云关寻访、体会当年救护总队的艰辛。开始构思画面时,宋次伟首先注意在场景上表现出贵州的山地特征,并以一些老百姓的着装来体现贵州特点;而整个画面以灰色调处理,不仅表现出贵州的气候特征,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人物塑造上,宋次伟借鉴了电影的造型,并以群像雕塑方式呈现,进行了排列组合、虚实处理,其中着力刻画了医护人员与伤员形象。

  细看画面,其中有故事的铺陈:那几位刚刚下车的热血青年、爱国人士与医护人员热情握手,想必他们是前来支援的;人群中还有马帮,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资;有担架抬来的伤员,那一定是刚刚在前线经历了一番激战;还有痊愈伤员与战友及医护人员依依不舍的告别……

  宋次伟说,整个创作耗时一年,他与两位助手全身心投入其中。“我们一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次创作,努力表现出中国人、贵州人英勇顽强的精神。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很大收获,这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实践,让我们在绘画语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以绘画的方式传达了正能量。特别是作品此次入选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感到自己为宣传家乡也出了力,这样的创作更加有意义。”宋次伟说。

  邓永平:完成了一个心愿

  遵义市美协主席邓永平创作的中国画《娄山关大捷》,画面着重表现娄山关的险峻,而并没有着力渲染战斗场面,观众只从画中霜雾笼罩的娄山关山脉和还没有散去的硝烟中,看见了经过激烈战斗过后留下的痕迹;在大片的墨色中,飘扬的红旗格外醒目,似乎在宣告这场“大捷”;战士、军马跋涉在垭口上,他们与巍巍娄山关融为一体,成为这一段红色历史的丰碑。而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的质感坚硬的娄山关,则表现出这段历程的艰苦卓绝,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坚韧无畏的精神……

  邓永平告诉记者,他接到中宣部面向全国征集党史题材美术作品的通知后就开始草图创作,花了半年左右时间完成该作品。

  娄山关战役作为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的第一次胜利而名垂党史。作为遵义的画家,邓永平对这些红色主题一直有着特殊的情结,曾多次上娄山关写生,并且收集了很多娄山关过去的照片资料,对娄山关整体的风貌有较为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冬季的娄山关,天寒地冻,霜凝满山,他觉得这样的环境更适合表现1935年那一场战斗的严酷。

  邓永平具体创作作品时,着力展现战争的艰苦,胜利的不易。画面主要以山石表现骨气,植物则作为一个补充;技法上以枯笔和黑白为主表现主题和精神气质,让娄山关的山雄伟挺拔,像人一样有性格;在群山的上面,一抹红霞,寓意通过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已经看见了曙光。

  “通过《娄山关大捷》这件作品,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以我自己的视角,反映中国共产党及红军1935年在遵义完成的这个伟大壮举,并将作品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邓永平说。

  沈宁波:要为奏响时代主旋律而画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沈宁波创作的中国画《赤水奇兵》,讴歌的是四渡赤水这一长征史上光彩神奇的篇章。他解读了画面中所包含的一些象征意义:战士们手举火把,代表了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人民走向胜利;画面左上方年轻的战士牵起嘶鸣的骏马,骏马抬起前蹄扬起头颅,象征着红军战士昂扬的斗争精神……

  沈宁波告诉记者,从接到创作任务到创作完成,经历了创作思路梳理、素材收集、小稿初绘、起型布局、设墨烘染、细节刻画、调整落款几个步骤,整个创作耗时半年。

  “这次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强调了作品的民族史诗性品格,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来说,在创作中通过定格真实的历史瞬间,塑造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宁波说,就此次创作而言,要求艺术家要尊重历史,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艺术真实。

  在创作过程中,沈宁波多次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查资料、拍战争中用到的武器照片,聘请学生当模特,两易其稿,最后完成。

  对于此次创作,沈宁波深有感触:“这样的创作,需要我们画家群体有对于历史的深度思考,每一个参与的艺术家都应该对个人的创作追求突破,并具有为奏响时代主旋律而画的创作情感。”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赵红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梅婕

  统筹:汪红霞

  编审:魏成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