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地理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烧肉的历史文化 美食地理中国

美食地理中国

2024-07-12 0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RED BRAISED

PORK BELLY

红烧肉烹饪技巧

一浸泡:放在水中浸,可以浸去毛细血管中的血水;水中加点料酒易于肉纤维吸收,去除肉腥。肉不宜多浸,多浸则鲜味尽失,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

二焯水:把猪肉切块后放到热水里煮一下,开锅后捞出,洗干净血沫。

三烧制:这是红烧的关键步骤。一定要用小火慢烧1小时以上。其实,归根到底,这带着浓浓亲情的经典菜肴,看似简单,实则重的是烧制的功夫。烧的火候不够,肉硬。烧的火候过了,肉又太软,不成形,严重影响最后的收汁和卖相。

红烧肉的做法各地也会稍有不同。南方习惯用酱油调色,而北方则偏爱炒糖色儿。原料一般选用层次分明的上好五花肉或者“坐臀肉”。 炖肉时最好用冰糖,比白糖做出来的颜色要亮、好看,而且口感也更好。

《齐民要术》中的红烧肉

目前传世文献中记载红烧肉的最早记录,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蒸缹》:

净燖猪讫,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净。四破,於大釜煮之。以杓接取浮脂,另著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脂尽,漉出,破为四方寸脔,易水更煮。下酒二升,以杀腥臊——青、白皆得。若无酒,以酢浆代之。添水接脂,一如上法。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於铜铛中缹之。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恣意饱食,亦不腻,乃胜燠肉。

能看出来,早年间对红烧肉的烹饪技艺比较原始的。整只猪洗净,一劈四份下釜煮。大块煮然后切成块继续换水煮。通过反复煮将猪肉的油脂逼出来,已达到肥而不腻的口感。

01

|

展开全文

《猪肉颂》中的红烧肉

“东坡肉”起源于苏轼被贬黄州(今黄冈市)时,当地百姓过年过节有吃红烧肉的传统。为此苏轼写有《猪肉颂》一词: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词中详细记录了红烧肉的做法,“柴头罨烟焰不起”——这就是核心的秘诀就是用微火来煮炖。所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当时,苏轼没有俸禄,生活贫苦,由于吃不起羊肉,便只能把目光投向了“价贱如泥土”的猪肉上。不过,猪肉与羊肉不同,并非原汁原味便可天然鲜美,而是需要精心烹调,方能释放其中滋味。背后的哲思是生活的乐趣在于发现美和发掘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懑。

02

|

《随园食单》中的红烧肉

清代袁牧编有《随园食单》一书,里面详细介绍了三种红烧肉的做法:

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偎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琉泊,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言乎!

03

|

END

执行编辑 | 黄丹玲

图文来源 | 网络(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