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古鉴今2200年,国人养老观“变迁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烧肉从古至今的由来和历史 窥古鉴今2200年,国人养老观“变迁史”

窥古鉴今2200年,国人养老观“变迁史”

2024-04-25 0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先秦时期:敬而有养、礼法约束

《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即是说孝之本义在于“善事父母”(《说文》),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除了基本的物质供养外,先秦时期的养老观念更注重孝的内涵,即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尊敬。

2、秦朝—明朝:养敬并重、地位提升

汉文帝时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文帝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太祖本纪》)。宋神宗时期,“凡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居以官屋,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食货志》)。明太祖时期,“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食货志》)。

这一时期,不但老人的社会地位继续提高,国家在老人的物质赡养力度上相比先秦时期也有所加大。

3、清朝—民国:“非孝”尊老、制度义务

这一时期中由于西方福利思想的渗透,我国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并且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养老开始强调国家责任,服务理念也从单纯的“救养”向“救”、“养”、“教”三位一体转化,如三民主义“在批评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与‘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大同”。与观念转变对应,在制度设置上,国内也开始将西方的养老年金制度、退休制度及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经验引入本土,进行了相关实践。

4、革命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养老光荣、集体帮扶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社会保障法规——《劳动保险条例(试行)》。养老问题也逐渐提高到法律层次。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双方均不得虐待或遗弃。”1954年颁布的宪法也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改革开放时期:孝敬转变、多元养老

改革开放年代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社会的养老观念开始有转变的趋势。尽管人们在主观意愿上认同“尽孝”,但经济、生活、工作等客观因素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使子辈对父辈的赡养成了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

虽然我国现代文明中仍然延续着子女赡养父母的传统惯性,但当这种惯性置于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并结合当下我国家庭日益核心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可看到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真正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开始不断出现并被大力提倡。

2000年国家民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尤其鼓励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等新兴养老方式的发展,并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优惠政策。

201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要围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

2017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2018年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截至2017年9月,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已达2.8万余家,养老床位近700万张。全国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25万余家,同比增长7.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互助型养老设施分别达到3.8万家和7.8万家。

燕达养老:7年时间见证养老观念的转变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养老事业的稳步发展,养老机构也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如今的“一床难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运营至今已经7年多,目前在住长辈达1700余人,二期工程即将对外开放,不少长辈仍在密切关注期待入住。燕达养老这7年间亲身见证了数千个家庭、长辈养老观念所发生的转变。

入住燕达两年多的周奶奶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养老有许多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宁可在家独居,也不愿去养老院,因为大多数人思想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需要去养老院’的旧观点,对养老院的认知也不全面,觉得都是‘条件简陋、人手不够’的情况,而忽略了国内目前的养老事业发展速度。我最初也是抱着这样想法坚持在家养老,有点头疼脑热就得麻烦孩子们请假带我去医院,医院远,人也多,我一个人根本看不了病,非常不方便,等于我一人犯病,全家跟着‘倒霉’。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开始主动寻找养老机构。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最终选择了这里。现在我一个人住60㎡的一居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园区里绿化比我在北京的小区绿化好多了,饮食自由,不想做饭就去食堂,想吃什么点什么,这里都是同龄人,很有共同话题,一起在老年大学课堂里同窗学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在这里养老反而比我在家养老要舒适、方便、快乐得多。

我把这些拍照分享到我的微信朋友圈,原来那些质疑我住进养老院的朋友邻居纷纷点赞,都很羡慕我目前的生活,有几个老伙伴已经在预约燕达二期的房子了,也想搬进来住。孩子们得到了‘解放’,可以专注于事业、家庭,现在他们每周都轮流来看我,反而比从前陪伴我的时间更多了。如果早知道养老生活也可以这样,我可能提早三五年就来燕达了。”

任重道远: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养老的内涵已远远不止停留在“吃饱”、“穿暖”等维持基本生存的传统养老内容上,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这也是燕达养老非常重视并积极应对的措施:创立“医养结合”模式,保障在住长辈健康长寿,提供人性化的照护服务,积极搭建老年人学习、交流的平台……都是为了满足在住长辈的各种需求和对高品质养老生活的向往。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园区美景

养老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养老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养老机构,应肩负这一社会重任,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时代养老服务产业新形势,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优质产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化解养老困境,推动养老事业更加积极有效的发展,以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对养老事业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憧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