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楼梦中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楼梦薛宝钗的故事情节概括 走近红楼梦中人

走近红楼梦中人

2024-07-09 0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问,谁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

如果单看《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我们发现曹雪芹为黛玉和宝钗合写了一首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四句中,“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是写黛玉的,而“停机德”和“金簪雪里埋”在写宝钗。判词分别强调了黛玉之才和宝钗之德。

不过,同样在第五回中,十二支《红楼梦》曲子,没有把二人合写。宝钗的曲子《终身误》在第一首,排在写黛玉的《枉凝眉》之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应该排在第一位。

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与黛玉没有婚姻的爱情,同样是曹雪芹于传统婚恋故事之外,颇有创意的艺术构思。

金玉良缘这条线索与木石前盟的故事是并行推进的。

小说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第四回薛宝钗进贾府,婚恋故事的主角在前五回聚齐。

宝钗进京以及她长住贾府的理由值得探讨。黛玉因无依无靠而投奔外祖母,宝钗有母有兄,为何进京?第四回写薛蟠进京:“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在探亲、查账、旅游这三个理由之前,首要的目的是“送妹待选”,书中写道:“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宝钗进京的主要目的是待选秀女,争取走元春的路。薛家是富庶的皇商,“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到京城竟然无处安身,只能寄居贾府?书中草草地写了理由:先是自家在“京中虽有几处房舍,只是这十来年没人进京居住,那看守的人未免偷着租赁与人,须得先着几个人去打扫收拾才好”。俗话说娘亲舅大,自家的房子暂时不能住,薛蟠进京应先投奔舅舅才是,“却又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薛蟠正高兴省得“嫡亲的母舅管辖着”。因而,宝钗便顺理成章地住进了贾府“姨爹家”。小说辗转运筹笔墨,只不过为宝钗这样一个外姓的小姐像黛玉一样来到宝玉身边,为婚恋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书中对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有所描写的,只不过写了她的情不自禁与含蓄内敛。

从儿女之情上看,如果说黛玉之情是拍岸的惊涛,宝钗之情则是涟漪的水波。与表现黛玉的爱情相比,写宝钗的情愫似乎更见小说家的功力。仅举两例,宝钗到怡红院绣花和探伤。这两个情节将这位少女的情感表现得生动形象,把她的复杂心情揭示得恰到好处。

先看宝钗在怡红院绣花。小说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写宝钗在宝玉居处绣鸳鸯的故事。作者似乎刻意安排袭人暂时出去一会儿,让宝钗独坐在宝玉的床前绣他的兜肚:“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也许是精致的“活计”吸引了这位喜爱针黹女红的女子,但她所绣制的是“鸳鸯戏莲的花样”,古代的“莲”常与“怜”谐音,含有怜爱之意。鸳鸯戏莲,意味深长。宝钗对宝玉是真的“不留心”,还是寄心于“鸳鸯戏莲”,有意无意间的内容都有了。宋代柳永《定风波》有句词曰:“针线闲拈伴伊坐”,是对这个情节的生动概括。

再看宝钗到怡红院探伤。第三十四回是上一回宝玉挨打之后,引起的反响。作者把笔触直接对准宝钗和黛玉的情态和言行上,而把宝钗安排在黛玉之前,可以说除了袭人的感伤责备,紧接着就是宝钗了。小说写道: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首先应注意的是,这段话有逻辑不通之处。宝钗的话,“别説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句话显然是比较完整的,没有咽了半句的意思。庚辰本等六种版本相同,而列藏、梦稿(杨本)、程甲、程乙本皆作:“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没有说出后边的“疼”字,显然含有“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的意思。如果说程甲、程乙本是后来修订的,但列藏本和杨本(没有改过的文字),则有早期抄本的文字特征,尤其是这两个抄本都写“垂”头的姿态,比“低下头来”更为传神。当然,程乙本后来写“不觉眼圈㣲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增加了对宝钗“娇羞”情态的渲染。

宝钗探望宝玉最为切实的体贴是带去了医治棒伤的药。宝玉的皮肉之苦,也引发了宝钗的心疼,作者写了她的半句话,接着写她的表情“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作者此时动用了两种叙事视点,一个是说书人的视点,另一个是宝玉的视点:“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除了“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宝玉的眼中又看到了宝钗在“只管弄衣带”,此时宝钗手里的动作,恰好是她心绪的写照。善解人意的宝玉对面前这位女子的一言一行是心领神会的。作者强调了半句话的寓意:“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同时也渲染了动作心态的韵味:

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宝玉对女孩们所流露的“怜惜悲感之态”,深感“可玩可观,可怜可敬”,甚至坦言“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宝玉的有情有义是宝钗所欣慰的,但宝玉因情误事其实正是宝钗所担忧的。

说到爱情,我们似乎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宝玉和宝钗之间有爱情吗?贾宝玉的爱情观大体要求三个因素,即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这三者与黛玉,甚至湘云相比,宝钗似乎都缺欠较多。宝玉偶尔对宝钗的外表发呆,第二十八回写宝玉看宝钗: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宝玉是先注意她的肌肤,再去看她的眉眼,心里却不时想着黛玉,可以说宝玉对宝钗算不得钟情,也算不得知心,因为宝姐姐爱跟他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

宝钗不教香菱学诗,却善于借题发挥启发宝玉。香菱写诗有了起色,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无话可答。小说紧接着写:“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这句既是正面写香菱,也从反面写宝玉,以香菱的“兴兴头头”,反衬宝玉的扫兴。

宝钗对宝玉的关心,从角色上看更像一个贤德的妻子,而不是一个知心恋人。黛玉对宝玉是欣赏、牵挂、抱怨;宝钗则是提醒、讽刺、教训。黛玉是妹妹,以弱者的身份需要宝玉的呵护;宝钗是姐姐,以长者的姿态给宝玉以关照。所以宝玉在黛玉面前更有成就感,而在宝钗面前则总显得很没面子。

宝钗的结局是嫁给了宝玉,但婚后生活充满闺怨。《终身误》说明了这一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牌名为“终身误”,终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生和婚姻大事,因为人们常把婚姻之事说成终身大事。曲牌概括了宝钗的婚姻和命运都被耽误了,都是不幸的错误,正如陆游感叹他的婚姻:“错!错!错!”

“金玉良姻”指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悲剧。这在书中是一条断断续续,但又贯穿始终的线索。从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开始,写通灵宝玉和金锁初次相会,玉的上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金锁上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十六个字相映成趣。“金莺微露意”是写宝钗的丫鬟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此时莺儿似乎扮演了红娘的角色。到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钗提议让莺儿为宝玉的玉打一个络子: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这一段寓意比较丰富。“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其实含有把宝玉拴住的意思。不过拴住宝玉的不是粗糙的绳索,而是灵巧的莺儿所打制的精美的络子。宝钗在颜色的搭配上格外有学问。什么颜色的玉呢?五彩晶莹的。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元春之后“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所以,宝钗说“杂色断然使不得”,因为杂色和五彩配起来就乱了。“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最后决定用“金线”和“黑珠儿线”拈在一起,配在五彩的宝玉上,其和谐明亮、富丽耀眼的审美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打络子的下一回,第三十六回便写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在宝玉身边埋头绣着鸳鸯图案的宝钗,意外听到了宝玉的梦中之语: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宝玉梦中的喊骂表明他对“金玉姻缘”是不愿意接受的,宝钗“不觉怔了”也反映出她的出乎意料。接着写宝钗问袭人林姑娘和史大姑娘“他们没告诉你什么话”,袭人说他们那些玩话没有什么正经的。宝钗却笑道:“他们说的可不是玩话,我正要告诉你呢,你又忙忙的出去了。”宝钗因为从薛姨妈那里先知道了,特地来告诉袭人她被收到宝玉身边,享受姨娘的待遇之事。由宝玉的妾的选定,到宝玉娶妻的预示,第三十六回是专门写宝玉的妻妾之事。这一回的“梦兆”指“金玉良缘”,也明确写出了宝玉的不满,作者安排宝钗亲耳听到宝玉的梦话,是一种艺术上的巧合。

宝钗后来虽然嫁给了宝玉,但她婚后生活充满闺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通过宝玉的问话详细交待了莺儿姓黄。宝玉笑道:“这个名姓倒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莺儿笑道:“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叫作金莺。姑娘嫌拗口,就单叫莺儿,如今就叫开了。”唐代金昌绪有一首诗,名为《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鸣。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五言绝句从一个闺中思妇的角度,写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诗歌没有直接写她的所想,却写了她的动作“打起黄莺儿”,原因是黄莺儿在枝头的啼叫吵醒了她和丈夫相会的好梦。通过迁怒黄莺的举动,把思妇的深情表现得曲折、细腻。宝钗的丫鬟叫黄金莺,小名莺儿,恰与“打起黄莺儿”的诗意相吻合,反映了宝钗婚后与丈夫离别的相思之苦。

到底谁更可能促成金玉良缘?小说中曾写元春是积极的倡导者。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处理,是王夫人借助了元妃的力量来促成宝玉娶宝钗,还是合情理的。元妃省亲时对两个亲戚家的妹妹格外关注。她欣赏黛玉和宝钗的容貌,“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从两位亲戚的美女想到弟弟的婚事,表现了元妃自然真情的流露。她也欣赏二人的文才,“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我们看到,虽然在才和貌上,元春始终将黛玉和宝钗相提并论,可是后来在赏赐时则表现出厚此薄彼的倾向了。先是二十三回,派人入住大观园时,旨意说的是“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到二十八回的端午节礼物,更分出薄厚了。她赏赐给黛玉的与贾府三春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独给宝钗的与宝玉相同,“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接下来的情节是宝钗把红麝香珠串戴在手臂上,宝玉看到之后便发了呆。小说写宝钗的心理活动:“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红楼梦》中宝钗形象的温度很难掌控。她每每“道是无情却有情”,“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是“有意思”,恰恰对金玉良缘之说很在意而故作冷漠;另一种看法应是宝钗对入宫依然抱有幻想,所以心思未必在宝玉身上。但无论宝钗怎样想,元春的礼物至少说明了她对宝钗已情有独钟,所以将宝钗与“爱弟”等量齐观。

第二十八回暗示了袭人和宝钗的婚姻结局。写宝玉与蒋玉菡、冯紫英等人行酒令:“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耐人寻味的是,这一回的回目上句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因蒋玉菡的酒令“花气袭人知昼暖”而引出了后来与袭人的姻缘。回目的下句则为“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也就是说,宝玉说完“梨花”酒令,宝钗随后便得到了元妃的“红麝串”,其中的梨花与宝钗也建立起了联系,宝玉和宝钗的姻缘也由此可见端倪。然而,酒令说的是“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似乎道出了女主人公劝夫宦游后自酿的苦酒。而宝玉的“雨打梨花深闭门”,和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意境也十分相似。由此可以领略到婚后夫婿离去闺中思妇的凄凉处境。贾宝玉行酒令时道出了宝钗的“女儿愁”,而从《红豆曲》中“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以及“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等意象来看,似乎应是黛玉心曲的倾诉。所以第二十八回的酒令和曲子,似乎证明写宝钗的时候也不忘黛玉,宝玉空对着“晶莹雪”终不忘“寂寞林”。

宝钗的曲子《终身误》写“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黛玉的悲剧是没有婚姻的爱情,而宝钗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前者是有目共睹的,后者似乎更潜在。

第二问,大观园中谁的处事能力最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薛宝钗小惠全大体的诸多情节中,凸显了她的为人处世的才能。宝钗与人相互稳重随和与慷慨助人。宝钗富而知礼,且乐善好施,在贾府上下深得人心。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个层面,薛宝钗更多地表现为后者。作者对宝钗的悲悯不亚于对黛玉的伤悼,只不过一隐一显。

宝钗为人大气。在物质上,替湘云出钱摆螃蟹宴、真心送黛玉燕窝。人们甚至不能接受她的某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例如拿自己的衣服为金钏送葬,为姨妈解围。还有,点戏点菜,事事想着老太太等。第四十五回写黛玉叹道: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宝钗的话让黛玉深感欣慰:“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竟然连素日嫉妒她的黛玉都因宝钗的燕窝和她推心置腹的关怀而自责,可见宝钗的人格魅力。

宝钗对朋友、对亲戚格外厚道,但对自家人,她像严于律己一样,一律严格要求。在利益上,先人后己。对她的贴身丫环莺儿与贾环之间的争执,她明知贾环的为人,还要劝莺儿让步。在花销上,注意节俭。客居贾府不给人家铺张挥霍。第五十七回写了她对邢岫烟问寒问暖,并帮助她赎回冬衣。邢岫烟此时已与宝钗的叔伯兄弟薛蝌定亲,所以宝钗已经不拿岫烟当外人了。小说写宝钗和岫烟的一段对话:

宝钗又指他裙上一个碧玉珮问道:“这是谁给你的?”岫烟道:“这是三姐姐给的。”宝钗点头笑道:“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这是他聪明细致之处。但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岫烟笑道:“姐姐既这样说,我回去摘了就是了。”宝钗忙笑道:“你也太听说了。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他岂不疑心。我不过是偶然提到这里,以后知道就是了。”

宝钗不喜欢戴饰物,有她素朴典雅的美学追求,也有她因客居贾府而固守的“一色从实守分”的处事原则。但是对贾府赠送的饰物,她是要佩戴的。从她对岫烟裙上或摘或戴“碧玉珮”的论述当中可知,宝钗为什么自家的花不戴让妈妈随意送人,而元春赐予的手串要戴。原因正如她对岫烟所言“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他岂不疑心。”宝钗对元春的礼物很重视,也不排除她对元春本人追慕的原因。

与黛玉不同的是,宝钗的才华,除了诗文之才,还有管理才能。薛宝钗高出一般的传统佳人,是一位才干出众的女子。她的银白雪色与王熙凤耀眼的金色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地体现出新型儒商的形象,具体表现为同时具有商人的精明和儒生的文雅。从叙事的角度说,宝钗的“冷”也体现了她高雅的见识。

首先,她的精明表现在管理有方上。作者给她的一字评是“时”,书中所写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可以作为注解。关于宝钗之“时”,《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目,几个版本有一个字的差异,却正是对宝钗评价的关键之处,一个是“贤”,一个是“识”,一个是“时”。相比之下,“时”更能概括宝钗的才能和品质。第五十七回所写的宝钗“从实守分为主”值得注意,作者在第五回介绍宝钗就曾表达众人对她的评价“随分从时”,这里的“从实”和“从时”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和衔接。务实、朴实,随时、入时,“从实”也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出发,而“从时”除了说她为人处世善于审时度势之外,还有与时俱进的意思。

小说第五十六回写王熙凤病重,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协作临时管家。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矛盾重重、冲突迭起的探春理家上,而对宝钗的作用则相对忽视。其实这一回的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宝钗的戏应该与探春平分秋色。这段情节从管理财务到训教员工,都表现出宝钗的才能。

通过一番换位思考的话,她让下人们自律、慎独,不吃酒赌博,然后让人“敬伏”,做到“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这里的“他们”指有权执事的。宝钗这番话,使得“家人欢声鼎沸”。

宝钗的“全大体”,还有大公无私,不任人唯亲的成分。探春理家,首先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亲舅舅赵国基之死。在发放费用的问题上,探春秉公执事。凤姐平儿本来是冷眼观瞧的,探春的行为让她们不敢轻视。随后,平儿又向宝钗送人情。面对怡红院“弄香草的没有在行的人”,平儿忙笑道:“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辫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姑娘倒忘了不成?”宝钗笑着回绝平儿的好意:“我才赞你,你到来捉弄我了。”并陈清利害:“断断使不得!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作者在第八回曾写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种愚拙的背后其实是何等的精明!

薛宝钗的白色与王熙凤的金色形成对比,更凸现了宝钗之“时”。这一回宝钗能走到管理层,是由于凤姐的暂时病退。其实,就白色与金色的反差而言,宝钗的儒商形象,还与凤姐形成对比。这是一种时尚与陈腐的对立,是儒雅与恶俗的对立。王熙凤尽管“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但她胸无点墨,唯利是图。在第四十二回,黛玉说起“母蝗虫”时,宝钗说黛玉说话用的是“春秋的法子”,即“一字含褒贬”的“微言大义”。并联想起凤姐来,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宝钗对凤姐之俗的认识,已流于言表。如果说王熙凤还是对传统商人形象的承袭,那么薛宝钗则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儒商结合的新亮点,她营造的雪一样洁白的氛围,为利欲熏心的世界增添了一份理想色彩。

宝钗真的城府很深吗?人们对这一艺术形象似乎存在误解。从宝钗的年龄来看,只不过是一个花季少女,不应该有那么多“超我”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为了突出宝钗和黛玉的“停机德”和“咏絮才”,都作了典型化的处理。黛玉的才华反复皴染,让人叹为观止;而宝钗的贤德反复强化,则让人敬而远之了。

第三问,海棠诗社中谁的诗写得最好?

在第三十七回诗社成立首次写诗时,同题吟咏的《咏白海棠》,宝钗脱颖而出。之后的《咏螃蟹》《咏柳絮》不乏佳句。《红楼梦》通过薛宝钗论诗谈艺的视角,传达出作者“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的审美追求。

宝钗的文雅表现在出众的文才上。文如其人,在她的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在元春省亲时,宝玉写《怡红快绿》,先写芭蕉叶“绿玉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宝钗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才改成“怡红快绿”,建议他把“玉”改作“蜡”。这里,她既善解人意,又熟知典故,故宝玉感激地称她“一字师”。可见她作诗,更是在做人。第三十七回,大观园诗社刚成立,首次题咏宝钗便一举夺魁。在《白海棠》的同题吟咏中,黛玉因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佳句,而深得宝玉赞赏。宝钗的诗也毫不逊色: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能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其中“珍重芳姿昼掩门”和“淡极始知花更艳”更成为她的美貌和人品的写照。己卯、庚辰本上“珍重芳姿昼掩门”下边有条双行小字夹批,盛赞宝钗此诗:“宝钗的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并在“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之句下评道:“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一鸟不鸣山更幽’也。”因而,诗社社长李纨认为这首诗有与黛玉的“风流别致”不同的风格,因“含蓄浑厚”应推为第一。

接着,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与“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并提,当黛玉的菊花诗名列榜首之后,宝钗的咏螃蟹诗又创佳句:“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借物喻人,含蓄蕴藉。小说写:“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时候,诗社成员开始尝试填词。尽管作者将“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写在回目中加以表彰,但在《柳絮词》的创作中,宝钗的词句是最受瞩目的。她的词调是《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场之人的反馈是“众人拍案叫绝”,而且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宝钗的词到底好在哪里呢?书中曾写当她刚说出“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时,湘云便赞叹“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反映了柳絮虽然外表柔弱,但不肯随波逐流,不肯被尘土埋没的坚毅精神。苏东坡写杨花的归宿是“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而宝钗的词却为杨花柳絮安排了另一种出路。“任他随聚随分”,表现了薛宝钗“随分从时”的处世原则。“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历来指责较多,人们多从凭借外力而实现青云直上的野心等角度,来贬低薛宝钗是与贾雨村一样追名逐利的小人。其实,“青云”还可以理解成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句子,“青云之志”是一种清高和超脱的志向。《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所以“青云”也是宝钗高洁人格的写照。

薛宝钗的才,有时是通过她的“冷”来体现的。作者把宝钗塑造成冷美人的形象,其实“冷”有时是出于叙事上的需要,冷静的思考和高超的见地往往是作者赋于宝钗形象的重要使命。薛宝钗堪称一位记者兼艺术评论家的双料人才。《红楼梦》不止一次地写到宝钗的“冷”:她服用的药叫“冷香丸”,她姓氏的谐音也是寒冷的“雪”,作者把她称为“山中高士晶莹雪”。但若从叙事角度而言,宝钗的冷,也可以理解成冷眼旁观。

例如,第四十回的那幅“大笑图”,通过各个人物的身姿动作,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我们注意到,在这幅大笑图中,未写宝钗,这正是未写之写。到了第四十二回加了个补笔进行回放,补充说明了宝钗冷静沉着的性格,比当时在场更耐人寻味:

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惜春道:“都是宝姐姐赞的他越发逞强,这会子拿我也取笑儿。”

宝钗说:“昨儿那些笑话,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无疑是宝钗性格的展现,也体现出她对幽默的深层理解。她认为,真正“有味”的笑话应该是能令人长久回味的。诸如此类的回放还有多处,如元春省亲之时,她对宝玉作诗的点评;大观园行酒令之后,她对黛玉“口无遮拦”的点评等,都带有回放的性质,也都不乏冷静的思考。而值得一提的还有香菱学诗。

香菱是薛家的丫环,为何隔着宝钗而向黛玉学诗?黛玉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似乎每每在以黛玉的热心来衬托宝钗的冷酷。其实这里不乏作者叙事视点上的匠心。宝钗虽然没有亲自教香菱学诗,但是她对学诗一事却是全程关注的。作者借宝钗的眼睛和口吻,反映了香菱从开始的“呆”——“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随后的“疯”——“这个人定要疯了”,再后来的“诗魔”——“可真是诗魔了”,到最后的“通仙”——“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其描绘非常传神。但是,她说的虽然中肯,却一定不会是一个积极支持者所说的,一定是站在冷眼或者是讽刺的角度说出来,才恰到好处。宝钗便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这也是作者为了更好地塑造香菱的形象所作的艺术上的安排。宝钗对香菱的了解而不理解,细心观察和精当点评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有诗人黛玉在教诗、教人,也有宝钗在论诗、论人。

宝钗的“高情巨眼”,不仅仅体现在对“大笑图”之余韵的回味、对香菱学诗过程的跟踪和点评,还有论惜春绘画、论黛玉怀古等。如,第六十四回的“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情节中,黛玉因“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以唐前的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为题,写了五首七绝。其中《西施》一诗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表达了对西施的同情和惋惜。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命曰《五美吟》”。而宝钗在此则通过咏史题材,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见解: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宝钗这段诗论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她先从“不论何题”的广义上讲,认为做诗的第一要义是立意上的创新,要“善翻古人之意”,其次才是选词炼句,做到“字句精工”。然后,以咏昭君题材为例,对前人的相关诗作加以综述,“有的”、“又有的”、“纷纷不一”句式的运用简明扼要,收放自如。再以王安石和欧阳修《明妃曲》的同题吟咏为例,说明其“各出己见,不与人同”的特点。最后,回到黛玉的《五美吟》,从“好诗”的标准出发,用“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的评语给予高度赞扬。

曹雪芹诗画理论的载体,除了黛玉之外,也付诸宝钗形象。借宝钗之眼,冷静观察;借宝钗之口,娓娓道来。

薛宝钗是《红楼梦》婚姻故事的女主角,绝色佳人,有貌、有才,也有情。她的情比较含蓄,“任是无情也动人”。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一位传统淑女的典型,也是一位崭新的儒商形象,小说回目给她的一字评为“随分从时”的“时”,让儒雅和时尚集宝钗一身。“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书写了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与黛玉的爱情悲剧一道,共同演绎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供稿|展览活动部

(图文版权所有 转载需注明出处)

走近红楼梦中人 |《正邪两赋话宝玉》

走近红楼梦中人 | 《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走近红楼梦中人 | 《强悍女子的悲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