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康:人生是无常的醒来,看破红尘醉千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尘爱恨去无常是什么歌 唐晓康:人生是无常的醒来,看破红尘醉千年

唐晓康:人生是无常的醒来,看破红尘醉千年

2024-07-11 14: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人生的最终评判就在这“蓦然回首”之时,人生每个阶段、每件事情的评判也在这“蓦然回首”之时。

当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抚平冉冉逝去的光阴,我们因为某种突然的刺激想起过去经历的一些事,产生一种“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的深沉感触,这种感触正是我们对经历的看法,也就是评判,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几乎就是过往的经历留给我们的最终印象了。就像一个小偷在改掉了坏习惯后想“我当时真不该偷东西啊”,这就是彻悟,有了看破红尘之感。看破红尘了是什么感觉呢?会认识到自己一直在瞎折腾,犯了很多过错,很羞愧,真愿意那是大梦一场,然而这毕竟不是梦,那就借酒消愁或是糊涂吧,总之是不想清醒,宁愿这一切从未发生过。

《红楼梦》的开篇就直接指出了看破红尘的感受: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也很简单,曹雪芹是说,经历了太多的沧桑,蓦然回首,突然就醒悟了,看破了红尘。他想把过往的经历记录下来,但是往事又不堪回首,他没有勇气去直接面对,所以“将真事隐去”,这就是“甄士隐”一名的由来和寓意。而过往是什么样子呢?他现在是什么感受呢?“梦幻”二字也给我们点题了:人生如梦如幻。

无论红学家怎么争,但是没有人会怀疑《红楼梦》中浓郁的梦幻气氛。“诗以言志”,我们也就可以揣摩曹雪芹对待人生的心态了:辛酸又无常,真实又梦幻。所以他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是既清醒又如梦如醉,清醒在于他看破了红尘,他的如梦如醉则是对过往持有的一种不忍直接面对的梦幻之心。

但是曹雪芹始终还是一个悟者,他的“悟”在于下决心写《红楼梦》,并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的“悟”也不早不晚,刚刚好,因为过早他没有这么深的感悟,写不好《红楼梦》,太晚了他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写《红楼梦》了。

如果说曹雪芹的前半生是悲哀的、不堪回首的,但是《红楼梦》一书却让他的人生无比精彩,所以说曹雪芹的“悟”拯救了自己。换言之,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有一种“蓦然回首”的意识,不时的反省,才能抓住时机,开创新的生活。这个“悟”,一定不能太晚。

韩信之死大家都知道,是吕后趁刘邦外出,让萧何把韩信骗进宫来,韩信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绑起来,吕后为怕节外生枝,竟然就在长乐宫的宫室把韩信斩首。韩信临死之前有一句大彻大悟之言,是这样说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的意思是说,他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劝告,最终却死于妇人之手,是天意如此吗?!

要明白韩信的这句悔恨,要先了解蒯通这个人。蒯通是齐国人,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蒯通劝告韩信反叛刘邦。因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本不情愿,他是担心若不答应韩信就不去救急,他就要被项羽灭掉。那个时候的天下大势,是韩信站在项羽那边,项羽就赢;站在刘邦这边,刘邦就赢。蒯通把道理告诉他,说他现在势力这么大,完全可以独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如果他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功高盖主、手握重兵,刘邦一定不会安心,会除掉他。但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有恩,而且自己的功劳这么大,刘邦一定不会害他,所以还是帮助刘邦得到了天下。韩信的命运后来也确如蒯通所言,先是被刘邦夺去了兵符,而后又从王降为候,最后被吕后灭掉。。

这便是韩信临终感叹悔悟的缘由,但是因为悟得太迟,已无回天之力。但是悟得太早一定好吗?也不一定。

佛家最长提开悟,印度文化里就有普遍的悟得太早,以至于似乎看穿了一切不愿再去奋斗,英国殖民者奴役他们的时候才会如此省心。因而看破红尘的前提是要能保护自己,如果看破红尘便不知进取,这样的潇洒是逃避,如果灾难来临就没有反抗的力量了。

但是人的进步总是在“悟”的基础上,如果活了一辈子尚不开悟,糊糊涂涂的过一生,不但劳心费神,还容易丧失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所以“悟”是必然的,能看破红尘也是好的,不过我们需要在这种彻悟中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走上新的路,创造新的生活。

人的一生有太多出其不意的蓦然回首,过错和羞愧太使人不堪。不求我们的人生有多么完美和精彩,只愿不论外表热闹与否都能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平静,突然“悟”的时候少一些过错和羞愧便好。而过往的不堪,在“悟”的那一刻起就让它睡去吧,千年醉去,不计较、不执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