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9年, “长江的儿子”在金沙江畔讲长征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石鼓碑 连续19年, “长江的儿子”在金沙江畔讲长征故事

连续19年, “长江的儿子”在金沙江畔讲长征故事

2024-06-20 1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滚滚流淌的金沙江,孕育了我们这一方水土。作为土生土长的石鼓镇人、被金沙江水从小滋养着的纳西族儿子和听着爷爷、爸爸讲长征故事长大的长江的儿子,我一直就深深喜爱、依恋着我们的伟大母亲河。19年来,让我感到最幸福、最值得的事情是——就在金沙江畔的家乡,可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当年红军在这里抢渡金沙江的历史……”9月8日,面对到访的“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云南段探访调研团成员一行,云南省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46岁的副馆长张学文动情说道。

  2023年9月8日18时许,云南省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内,该馆副馆长张学文为5岁半的儿子张洋讲解红军抢渡金沙江的历史。王筝 摄

  “青峰壁立水云间,南下金沙直北还。神兵天降曾飞渡,万里长江第一湾。”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金沙江畔,与被称为“长江第一湾”的金沙江石鼓湾的直线距离仅200余米。9月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云南段探访调研团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

  “内心十分震撼,真切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百折不挠,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江在石鼓镇流经40公里,滋养了汉、纳西、普米、傈僳、彝、藏、白、苗等8个民族的人民。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内的《金沙水暖》青铜雕塑。王筝 摄 

  “87年前的1936年4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丽江时,红军将士开牢释囚、严惩地主恶霸,开仓济贫,秋毫无犯,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得到丽江各族群众的拥护支持,最终仅用7只木船、几十条木筏,28名船工历时4天3夜,通过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巨甸等渡口,把两个军团的1.8万余名红军将士,从金沙江西岸的石鼓镇一带抢渡到金沙江东岸,完成了渡江北上的伟大战略转移。”说起红军在石鼓镇抢渡金沙江的历史,张学文充满激情。

  2023年9月8日,云南省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内,该馆副馆长张学文向“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云南段探访调研团成员作讲解。王筝 摄

  据介绍,纪念馆目前共有藏品29件(套),以文字和图片展览为呈现方式,以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为线索,兼有部分红军过丽江时遗留的实物展示。纪念馆里还建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金沙水暖》青铜雕塑、渡江雕像、红军亭等。

  “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沙盘模型等的展示,加上张馆长的生动讲解,让我对红军抢渡金沙江的这段历史有了直观的了解,内心十分震撼,真切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百折不挠,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探访调研团成员、23岁的武振慧说。

  “长征虽然已经远去,但其蕴含和展现的伟大长征精神,穿透历史,熠熠生辉。”

  站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前凭栏远眺,“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探访调研团“95后”成员、长江网记者李沁雪说:“站在金沙江畔,看着眼前的‘长江第一湾’,仿佛有一种历史穿越的感觉,耳边回响着的是当年的马蹄声、红军赶路的脚步声……”

  2023年9月8日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一角,“长江第一湾”金沙江石鼓湾就在纪念馆脚下不远处。王筝 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探访调研中,探访调研团特邀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情不自禁诵读起毛泽东的这首大气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2023年9月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调研团特邀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接受长江网记者的采访。王筝 摄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郑晓云说,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郑晓云说,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作为历史事件,长征虽然已经远去,但其蕴含和展现的伟大长征精神,穿透历史,熠熠生辉,一直会给人们以奋进的力量,也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不竭的动力。”

  “儿子现在对红军、对长征等都十分感兴趣,我想,他身上应该已有了红色基因。”

  “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纪念馆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等,正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的宝贵资源。”张学文说。

  1936年4月红军到石鼓镇时,张学文的爷爷年仅12岁,爷爷家就住在金沙江石鼓湾木取独渡口附近。

  “当时,红军曾借住在我爷爷家的院子里,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还帮红军挑水、做饭等,一家人与红军一起吃饭。红军战士们都很喜欢我爷爷,总是会摸摸我爷爷的头热情地打招呼。”“马是会游泳的,渡江的时候,战士在船上牵着马,让马在水里游。可江水太急,马儿害怕往回游,结果缰绳把船扯翻了……”张学文说,从他记事开始,他的爷爷、爸爸都会跟他讲很多有关红军长征过金沙江的故事。

  2023年9月8日,云南省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内,该馆副馆长张学文接受长江网记者的采访。王筝 摄

  2004年开始,张学文坚持用心用情讲解红军过丽江的历史,至今已提供讲解服务160余万人次。

  “19年在金沙江畔的家乡坚持作讲解,让我对红军长征过丽江这段历史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与感悟,也让我的内心增添了无穷的对历史的尊重与敬仰。”张学文告诉长江网记者说,因为真挚深爱着家乡这片热土,因为伟大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脉和灵魂。“生怕儿孙忘昔日,金沙江上话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我会将我这条讲解之路一直坚持走下去。”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金沙江,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北折向东,转身成“长江第一湾”——石鼓湾,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就在石鼓湾畔。图为2023年9月8日航拍的金沙江石鼓湾。王筝 摄

  “我也早已想好——等到我退休后,我还是要把我的讲解坚持下去。直到身体条件不允许时,我可能才会停下讲解的脚步。”张学文话语坚定。

  儿子张洋2岁多开始,张学文就像当年他的爷爷、爸爸讲红军长征过金沙江的故事一样,他也总是跟张洋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各族群众组织担架、护送受伤红军战士的故事等等。“儿子现在对红军、对长征等都十分感兴趣,我想,他身上应该已有了红色基因。”

  (长江日报记者王刚)

  【编辑:赵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