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论文 着力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4-07-11 1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朱之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了一揽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发展素质教育”。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指引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素质教育的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随后成为了国家意志并付诸实践。1994年,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系统部署。此后中央出台的重大教育文件,都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有着深切的考量。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近30年来实施素质成效的充分肯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寄予的厚望。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加大力度、持续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对基础教育而言,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我认为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党的教育方针能否真正落实,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必须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不能仅仅是口号,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要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总结研究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系统化、具体化,使其可操作、可评估、可检验。尤其要紧紧围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求和新时代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素质教育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教研、评价全过程,让师生和家长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如果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逐步培养起来,发展素质教育就不是一句空话,党的教育方针也就真正落地了。

着力面向所有学校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同的使命,绝不是部分学校的事情,更不是极少数重点学校、优质学校的特权。素质教育必须覆盖全体学生,不能仅仅针对少数天赋异禀的学生。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一所学校都不能落下、一名学生都不应落下。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享受素质教育,是学生的权利所在。任何地方任何学校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不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关注成绩优异学生多,关注学业后进生少;有的学校花了大量精力搞针对少数学生的特长教育、竞赛教育,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素质教育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的刚性约束,避免针对少数学生的素质发展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每一所学校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成为各地各校的生动实践。

着力扭转过度强调应试的倾向。中央在上个世纪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旨在推动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素质教育最早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全社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测评,但反对过度应试,尤其反对将应对考试作为教和学的目的,本末倒置。多年来,我们在扭转过度应试上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直至今日,这一不良倾向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一方面想搞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组织应试,往往将主要精力花在应试上,导致素质教育不能持续深入下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教育观、政绩观的影响,追求短期效应、显性效应,总是有意无意将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指挥棒”。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建立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尤其要更加重视多元评价,全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更加注重增值性评价,多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改进提升情况,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考核教师和学校。

着力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影响最大。某种意义上讲,教育质量能不能提升,关键靠教师;素质教育能不能深入下去、发展起来,关键也在教师。在实践层面,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不仅仅是受评价“指挥棒”的引导,同时还受教师能力素质的制约。虽然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都已耳熟能详,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断深化,能够有意识地推进素质教育,但仍有部分教师还不善于处理素质发展和应对考试的关系,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在新的起点上发展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在教师培养和培训环节,强化素质教育相关内容,构建素质教育导向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帮助广大教师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自觉在教书育人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加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人格塑造等施加影响。同时,要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上赋予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激发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力。

着力将素质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口号上,必须转化为学校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只有融入办学治校,才能产生育人的效果,真正具有生命力。面向新时代,每一所学校都应当主动对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对学校办学治校行为进行检视,对育人目标、课程教学、教师工作、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作出调整和优化,发挥学校的整体效能,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避免碎片化。对广大中小学校而言,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目标是共同的,但路径是多样的。要着眼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富有特色的办学治校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尤其要注重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校长的作用,提升广大校长领导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

着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过程发展,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的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应当看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等,光靠在校期间的教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校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以贯之,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付诸努力。尤其要看到,如果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不能相向而行,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很可能对冲学校教育的效果。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强化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向广大家长普及科学教育理念,把握好自身的定位,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要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企业、乡村等各方面的校外资源用于教育,为学生素质发展创造条件,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理念,宣传各地各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典型做法和成功实践,不断凝聚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系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