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点水戏荷池 是夏天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糖莲藕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蜻蜓点水戏荷池 是夏天呀

蜻蜓点水戏荷池 是夏天呀

2023-07-08 1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娇羞欲语 王泽民 摄

早有蜻蜓立上头 许双福 摄

  今日小暑

  节气来源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

  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节气,斗争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公历7月6~8日交节。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此时节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苏一博)

  习俗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意即“小热”,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小暑虽非一年中的“热峰”,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时节,我国民间有许多饶有趣味的时令习俗。

  晒伏

  相传,在古代,皇帝会在农历六月初六晒龙袍,就是晒衣服。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因为六月六恰好在小暑节气中,所以又被称为晒伏。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在这一天晒衣服、晒粮食、晒书籍,防霉去潮。

  吃伏羊

  在山东、安徽、江苏一些地区,入伏还有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也叫吃伏羊。伏天炎热,吃了羊肉,喝了羊汤后,大汗淋漓,会祛除体内湿气,感觉浑身舒畅。

  近些年来,北方一些省份也有小暑喝羊汤的习俗,暑期喝羊汤,一可滋补身体,二是“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喝羊汤能够增补阳气。

  吃饺子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入伏后,高温让很多人食欲下降,出现苦夏的状态。古人认为,饺子开胃、解馋,便有了头伏吃饺子的习俗,而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奉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气后第一个辛日。

  舐牛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斗蟋蟀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古称“促织”,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钟禾)

  谚语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

  小暑南风,大暑旱。

  小暑小禾黄。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李嘉一)

  三候

  每个节气都有三候,小暑亦不例外:“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与其他节气相比,小暑的三候极有层次感。

  一候温风至

  初入小暑,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的炎热阶段,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在这一节气中,因地面气温太高,喜欢低空盘旋的

  老鹰飞到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姿态勇猛。(高辉)

  小暑“三宝”

  小暑到来,意味着即将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而此时,民间有吃小暑“三宝”的习俗。

  黄鳝是“三宝”中的第一宝。黄鳝的别名很多,又称鳝鱼、长鱼、淮鱼、土龙、田鳗等,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每年小暑前后,经过冬天的养精蓄锐,春天的活力激发,加上初夏的丰富食源,到了鳝鱼最是肥美的时候,且有一种特殊香味,是最佳的食用期。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夏天湿气较重,对于湿气重的人而言,黄鳝有“冬病夏治”的效果。黄鳝类似于甲鱼,有丰腴之美。口感因烹法不同而各异,生炒柔而挺,红烧润而腴,熟焖软而嫩,油炸脆而酥,别的鱼难以做到。

  小暑吃藕也是民间的饮食习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中写道:“脍长抽锦缕,藕脆削琼英。”宋朝诗人陶弼在《咏藕》中也写道:“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莲藕能清热凉血散血,是解内热的“利器”之一。据《本草纲目·果部·莲藕》记载:“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时节。小暑是吃藕的好时节,古人在此时节会做蜜汁藕当凉菜来吃,用以消夏。清代乔远炳就在《夏日》诗中云:“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藕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及矿物质,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熟用微温,能补益脾胃、益血生肌,有益于心脏,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最适合夏天食用。藕不只是单纯的甜凉消暑,它还治烦热少睡多渴,早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加上莲藕寓意很好,一直以来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藕与“偶”同音,也寓意着家庭幸福美满。在夏天的炎热中,一盘凉藕入肚,足可以忘却所有的烦恼。

  小暑节气的第三宝是绿豆芽。绿豆芽,古人赞誉它是“金芽寸长”“白龙之须”,绿豆芽的样子,像一把如意,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如意菜”。绿豆芽的好处,瘦身人士深知。炎炎夏日,植物生长茂盛,也是吃绿豆芽的好时候。绿豆芽的热量很低,但是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是夏季瘦身的好食品。中医认为,绿豆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清热祛火、疏利三焦、解除酒毒的良药。李时珍赞绿豆芽“食中要物,菜中佳品”。《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绿豆芽受人青睐是有原因的。绿豆芽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了,平日里它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配角。但到了小暑前后,“配角”变成“主角”,将它做成一道凉菜或者小炒菜肴,能为夏日餐桌增添一抹清爽,为身体减少负担。

  小暑时节食“三宝”,是盛夏中一份难得的清欢,让人回味悠长,其中也蕴含着诸多的人生况味。(聂难)

  起居养生

  小暑时节炎热,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

  ●别太贪凉

  在小暑的时候,我们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身体的调节能力容易失调,是会出现很多不适,所以在小暑的时候,我们最好要少开空调,而且对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摄氏度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摄氏度,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以免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且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下午3点之后。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身体祛湿

  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摄氏度的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但是大家要注意,我们不要将绿豆汤当作水来喝,因为绿豆性寒,对于体质偏寒性,或者是体质虚弱的人群来说,一定不要过多饮用。

  ●养心

  夏天心脏最为敏感,此时养心,主张一个“平”字,不管天气如何炎热,都要不急不躁,切勿大喜大悲,保持一颗平常心。蝉鸣温风小暑天,学会抛却杂念,养心静气,是对自己最大的宠爱。

  ●饮食

  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勿过度贪凉喜冷,适宜夏季食用的有:西瓜、冬瓜、白萝卜、莲藕等,还可适当饮大麦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清热解暑。

  ●情绪

  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因此,小暑节气应平心静气,控制情绪,避免极端情绪波动。

  ●防中暑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必须注意防暑,外出应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温度高时应避免长时间户外停留,预防热射病的发生,此时就“少动多静”,运动最好选在晚上或早上,以防中暑。暑热天气人体消耗大,会有精神疲惫、口苦口腻、胸腹胀闷等症状,此时尤其应该注意解热防暑,不可急饮大量冰水,防止郁热结于体内,可开窗通风,稍作休息,饮用温开水。(郭建)

  小暑消暑

  时至小暑,伏天已至,暑日只要出门,全身大汗淋漓。我想,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冰激凌,暑热难熬,古人便心生诗意,讲究风雅避暑,趣事多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暑气蒸腾,试想端坐庭院中,什么也不想,啥也不看,会感觉那窗下,自有清风隐约而来,心静了,身心自然生凉。白居易还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那诗中的禅师,是避暑高人,他心房犹如禅房,让心安静,不惧暑热。

  古人风雅避暑,还有曲院风荷,曲径通幽,漫步庭院小池,嗅风荷,闻茉莉花香,想象风露清愁,晚风舒惬,便一消尘暑,如居清凉洞仙。

  古代消暑器具,扇子首当其冲,又名“摇风”“凉友”,起源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汉时,京城长安的能工巧匠丁缓,把7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了一把巨大的“七轮扇”。《西京杂记》记载,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战。那扇子,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后来折扇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的把玩之物。另外,古代避暑之物,还有瓷枕、凉席、竹夫人、冰块、住凉屋、碧筒饮等,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在《三辅黄图》里记载,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纳凉,以画石为床,以紫玉为盘,那清室含霜,十分凉快。到了唐代,出现“水力空调房”,称为含凉殿,在《唐语林》记载:“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知节至,赐坐石榻。阴溜沉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种水冷建筑,不光皇帝享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见闻记》记载,天宝年间的奸臣王鉷,便在家里修了个“自雨亭”,那水从檐上飞流四注,当暑夏之时,凛若高秋,非常凉爽。

  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诗云:“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这也是消夏方法,富有情趣,诗意盎然。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诗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那修建房舍,临水而居,也是消暑良法。唐代诗人王维在《竹里馆》中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王维在终南山下,建竹里馆,也为消暑美居,幽谷人家。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中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那古树参天,宁静清幽,此时饮清茗,身心清凉至极。南宋诗人陆游《六七月山中甚凉》中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那山中松风时起,凉意拂人,为消暑清凉胜地。另一位南宋诗人辛弃疾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诗云:“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那消暑闲适,多有意绪,让人心驰神往。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那是宋代人的夏季夜生活,就像今人在空调间,看电视电影,喝酸梅汤,吃五花八门的小吃,实为消暑时尚。(鲍安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