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精神病结果却是老年痴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精神病人是指 以为是精神病结果却是老年痴呆

以为是精神病结果却是老年痴呆

2023-04-10 1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除了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下降,还常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

BPSD是指痴呆症患者经常出现的紊乱的感知、思维、情绪或行为等症状,包括攻击、躁动不安、幻觉、情绪波动等;90%的AD患者会出现BPSD,给疾病治疗及家属护理带来巨大压力。目前BPSD并没有被大众正确认识,很多时候被误认为是精神疾病,AD患者的正确就诊率较低。

BPSD相关因素

明确AD患者BPSD的相关因素,对于BPSD的预防及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人口学资料

1. BPSD的发病年龄

研究显示,患者BPSD严重程度与发生BPSD的年龄呈负相关,即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表现越重,最容易出现的症状为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可能因为出现BPSD时年龄越小,患AD病的时间越早,即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大脑病变程度较严重、病变范围较广泛,故BPSD也较明显。

2. 病程

AD患者的病程对患者BPSD的影响主要体现在BPSD严重程度和出现的症状。从BPSD严重程度来讲,病期越长,痴呆程度越严重,出现的BPSD就越多。研究表明,随着患者年龄或发病年龄的增加,AD患者出现妄想、行为紊乱症状的次数增多,BPSD明显。从出现的BPSD上讲,随着疾病的发展,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频率减少,而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增加。

3. 性别

研究发现,同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较易出现徘徊、谩骂和行为不当。女性AD患者的抑郁症状更加严重。

4. 发病前性格

研究发现发病前神经质性格和患者的神经精神量表总分以及焦虑状况显著相关,较低的亲和性和患者的烦躁及焦虑不安显著相关。然而,同发病前神经质相比,较低的亲和性和BPSD之间的相关性更加坚固。

二 生活及环境因素

1. 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AD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同病前有业余喜好的AD患者相比,病前无业余喜好的AD患者BPSD较显著。

病后被迫戒酒的AD患者更容易发生情感障碍、焦虑恐惧。

2. 生活事件

研究表明发病前生活事件(如配偶/子女意外、健康功能受损等)影响BPSD的发生及其严重水平,且易于引发抑郁、焦虑等情感症状及攻击行为。

同时发病前存在个人情感问题也是导致BPS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患病前发生的事情对患者情感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AD患者患病期间诱发相关BPSD。

3. 生活自理能力

研究发现AD患者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与患者的BPSD明显相关。即AD患者自理能力越低,其BPSD表现越轻。有研究进一步发现BPSD特别是幻觉、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与生活自理能力受损关系较大。

4. 温度

气候变化对AD患者的BPSD有所影响,即温度越高,AD患者行为症状越严重。这可能是因为气候改变会使人感到不舒适,痴呆患者因应对能力下降导致对环境改变引起的不适反应更明显,或者环境温度的升高使人体体核温度及大脑温度上升,导致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症状。

三 疾病因素

1. 认知受损程度及精神病家族史

认知受损程度不同,出现的BPSD不同。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多出现烦躁,重度患者容易出现徘徊、冷漠、迫害以及识别错误。

不同研究均发现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幻觉发生率及严重水平较轻度和中度患者高,故国内有学者提出应把幻觉症状的发生作为AD患者痴呆严重水平的预警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的AD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BPSD,研究发现精神病家族史是除抑郁、焦虑和睡眠失调外所有BPSD的危险因素。

2. 代谢综合征(MS)

现已知MS中某些危险因素与AD的发生有关,研究显示MS患者发生AD的风险是无MS患者的3.2倍;同时有研究发现AD病组MS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同非MS组相比,MS组妄想、激越、易激惹的检出率较高。

3. 脑白质病

研究发现大部分BPSD患者都具有较严重的脑白质病,与无 BPSD的患者相比,有BPSD的患者脑白质病更严重。研究证明脑白质较高是脑缺血的可靠标志,故优化血管风险因素可以作为降低AD患者BPSD严重程度的策略。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受叶酸、维生素B12的影响,叶酸、维生素B12不足会引起体内Hcy浓度上升,形成HHcy。目前已证实HHcy是AD的危险因素,且与BPSD严重程度相关。

BPSD临床管理原则与方法

管理原则

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一 药物治疗

1. 抗痴呆药

抗痴呆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或者延缓认知功能衰退,而且对部分精神与行为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对痴呆患者出现的幻觉、淡漠、抑郁等行为症状有较好的疗效;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对重度痴呆患者激越和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当非药物干预与抗痴呆药治疗无效时,或者遇到以下严重且紧急的情况,建议合并使用精神药物:

(1)重性抑郁发作伴或不伴自杀观念;

(2)造成伤害或有极大伤害可能的精神病性症状;

(3)对自身和他人安全造成风险的攻击行为。

采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应持续进行监测,推荐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如每3个月)考虑是否可减小剂量或停用药物。

2. 抗精神病药

第2代抗精神病药对精神行为症状部分有效,其疗效证据相对较强。尽管美国FDA对第2代抗精神病药和第1代抗精神病药用于BPSD发布了黑框警告,但对于中重度痴呆患者BPSD严重而又缺乏其他有效治疗手段时,仍可选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

临床医生在处方抗精神病药时需要权衡治疗获益与不良事件风险,应遵循小剂量起始,根据治疗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缓慢逐渐增量的原则使用。

3. 抗抑郁药

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对痴呆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有限。西酞普兰可能有望用于痴呆激越症状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需监测QT间期。

4. 心境稳定药

丙戊酸盐对冲动和激越行为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二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干预强调以人为本。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促进应对和改善功能、增加社会活动和体力活动、增加智能刺激、减少认知问题、处理行为问题、解决家庭冲突和改善社会支持。面向AD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有环境治疗、感官刺激治疗、行为干预、音乐治疗、舒缓治疗、香氛治疗、认可疗法、认知刺激治疗等多种形式。另外,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干预同等重要。制定和实施非药物干预技术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特点。

三 专业照护与照护者支持

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专业照护质量与BPSD的管理关系密切。推荐将照护者教育和支持列入BPSD管理常规工作,内容包括为其提供减压或认知重塑技术的培训,指导管理行为症状的解决问题特殊技能,加强与痴呆患者的交流,改善家庭照护环境等。

参考文献:

[1]朱囡囡,郑明明,李经纬,陈苑苑,程鹏,张许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04):231-233.

[2]葛高琪,王晶晶,齐冲,张秀敏,高玉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精神症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02):507-509.

[3]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 5 ): 335-339.

编辑 | 澹台依然 审校 | 董晓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