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粮食的转运站是什么 含嘉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含嘉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2024-07-11 1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芒种时节麦飘香,颗粒归仓丰收忙。古时,人们看天吃饭,历代统治者重视国家粮仓建设,趁着丰年提前存粮以备不时之需,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近日,我们走进洛阳市部分博物馆及回洛仓遗址等地,探访粮窖的前世今生,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运河沿线粮仓,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目标

  丰收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幸福感的,而在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古代,国家粮仓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圆形的仓窖底、残存的柱础、斑驳的木板……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就看到了一座隋唐时期的小型粮食仓窖。该博物馆副馆长曹琥介绍,古代粮仓一般建在大运河沿线,便于来往船只运送粮食及储存。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回洛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仓窖遗址

  “这座粮食仓窖是从仓窖遗址中搬迁而来的。”曹琥解释,仓窖形制较小,做工简单粗糙,初步判断其建设和使用时代在隋末至唐代中期之间。

  说到粮食仓窖,不得不说说当时在洛河旁建造的“国家粮仓”——回洛仓。《隋书》记载,隋炀帝一上台,命人在洛阳营建新城,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南北大运河,并在洛河旁建造回洛仓,号令全国各地往洛阳“交公粮”。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回洛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回洛仓遗址

  文史专家郑贞富介绍,回洛仓主要功能是为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回洛仓建于城外,隋炀帝在大运河沿线广置仓储,到了隋末,群雄相争,各大粮仓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隋末,天下大乱,李密夺取城外回洛仓,隋统治者积累的粮食拱手“让”于李密,洛阳城一时陷入无粮境地,从而加剧了隋的灭亡。

  如今,鸟瞰回洛仓遗址,整个仓城呈长方形,其中一个个绿篱圈标记了已经探明和未探明仓窖的位置。虽然只是当时其中的一部分,但也蔚为壮观。

  含嘉仓刻铭砖,反映当时粮食管理科学化

  “到了唐代,李世民深刻认识到粮仓在城外的弊端。”郑贞富说,李世民决定在洛阳城内建立粮仓,以保证特殊情况下洛阳城内的粮食供应,避免重蹈当年隋统治者的覆辙。而这个被李世民精心谋划建造的粮仓就是含嘉仓。

  据记载,含嘉仓不仅供应洛阳城里的粮食,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同时,唐王朝还规定,东都洛阳以东的租米都先集中在含嘉仓,再由含嘉仓通过陆路运至陕州(今属三门峡)。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回洛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含嘉仓刻铭砖

  “从馆藏的含嘉仓刻铭砖上的记录便可看出当时粮食储存管理已经实现制度化、科学化。”曹琥进一步介绍,刻铭砖记载了仓窖位置、粮食来源、品种、数量、时间及仓窖的管理人员等信息。

  那么,当时含嘉仓的规模有多大呢?文献记载,唐天宝年间,全国储粮约1200万石,而仅整个含嘉仓的粮食储量就达到580万石。在随后的朝代更迭中,含嘉仓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了南宋时期,首都迁移,含嘉仓慢慢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粮食标本,揭开千年不腐秘密

  “粮满仓,天下安。”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含嘉仓如何让稻谷千年不腐?洛阳博物馆陈列的含嘉仓粮食标本揭开了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回洛仓:揭开粮食千年不腐的秘密

粮食标本

  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介绍,含嘉仓的选址科学,含嘉仓坐落于洛阳地势较高的地方。当遭遇雨水天气时,囤积的谷物不会受到水分的侵蚀,且谷仓距离地下河水位较远,能够更好地保护粮食。

  “含嘉仓巧妙设计才创造了储粮千年而不腐的奇迹。”黄超说,据史料记载,在修建仓窑时,工匠们在挖好地窖后用大火烘干四周的土层,土层板结干燥,不易二度进水潮湿。底部铺上极其吸水的草木灰后再铺上木板,在储存粮食时,又在两层草席中间夹了一层谷糠作为分隔层,粮食被分成了很多层。既保证了不因一粒米而导致整仓粮坏了的情况,又防止稻谷堆积发热。

  “人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在古代,因为粮食的产量低,先人不得不存储大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并在建造粮仓时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储存技术运用到极致。这让人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河洛文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