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讲波:小圈子寻找大乐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粤语情感电台主持小七视频 粤语讲波:小圈子寻找大乐趣

粤语讲波:小圈子寻找大乐趣

2024-07-14 0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何辉&丁伟杰

长达三个多月的奥一网“谁是我最中意的粤语讲波佬”投票活动于本月初结束,GDTV嘉宾主持何辉以31616票当选冠军,另一港籍名嘴丁伟杰以30692票紧随其后,来自广东电台文体广播频道的本地“讲波佬”谢亮则以12095票获得第三,同时成为“土产”评述员的头名。投票活动从一开始就几乎已经奠定结局,何辉和丁伟杰这对“金牌组合”一路领跑,以致投票活动到了中后期,票数已不是人们关注的事情。

活动的另外一个数据似乎更能反映事情的本质:借助世界杯的热潮,在投票的全过程中总计有60多万人次点击活动专题页面,跟贴总数超过3000条。投票其实并不是各候选人及其fans的角力与比拼,而更像是粤语方言地区球迷们的一次圈子内的、大规模的集体回忆。有网友在博客中写道:听过杰仔和何辉讲波的广东球迷们不用多说,其中的趣味也许永远都不能被另一些球迷理解,就像我们永远都不懂欣赏黄健翔或刘建宏的冷笑话一样……能在小圈子里找到乐趣,也是一种乐趣。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丁淑莹

港式的足球评述是何时进驻华南地区的?这已经无从考究,只记得在ESPN那一场接一场的英超转播中,我们潜移默化地记住了丁伟杰、何辉、江忠德、黄兴桂这些名字,还会不时模仿“好波不妨一睇再睇”(黄兴桂语)之类的经典语录。就像婴儿吃惯了母乳不吃牛奶一样,广东球迷在足球评述员的选择中逐渐有了“认招牌”之倾向,几乎没有球迷爱看CCTV的普通话评述,而本土的一些粤语评述也难以满足球迷的要求。

“丁伟杰+何辉”则无疑是一块“金漆招牌”,他们转会入粤曾被认为是“球迷之大福”,而惟一遗憾的是,这块“金漆招牌”入粤后被劈成两块,分别挂在不同的两个电视频道。有人希望丁何二人“复合”,有人为他们谁该拿票选第一争得面红耳赤,但正如丁伟杰所言:“市场的发展是需要一个平衡的,目前的这种平衡需要有很大的行为和计划才有可能去改变。”

投票活动的本身无意将两个风格和角色都不同的评述员拿出来比较,而从球迷的角度出发,也仅仅是希望看到他们两人站到一起——无论是“丁伟杰+何辉”还是“丁伟杰VS何辉”。因此,在今天的这个专题中,我们特意安排了他们两人站在一起,分别回答关于投票活动、关于足球评述界等一些相同的问题。

当一块“金漆招牌”被劈成二块

访谈后记

深植于心的服务意识

他们都口若悬河,他们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们都忠于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经常提到“观众的需要”。香港的服务业很发达,香港人说话也有一种独特的语气,让人感觉很礼貌很客气很有亲和力,这或许也是源于他们骨子里面的那种“服务意识”。

曾经希望通过访谈揪出那么一点他们在票选中大比数胜出的缘由,只是谦虚客气的他们兜了很大的圈子与记者讨论“市场”和“观众的需要”。于是明白,他们的优势,正是在于比其他人多出了这一点“服务意识”。当许多球迷忠诚热心地去投票,随心所欲地去发表意见,甚至是为自己支持的一方去批评打压另一方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被当成了“上帝”。

许多外地人来到南粤,以及许多广东的留学生回到国内,都不免会感慨“广东球迷真幸福”,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地区的足球转播市场很蓬勃,更是因为我们都被当成了“上帝”。

行业变化要求不断进步

记者:足球评述界是否也讲究一种权威?如已退休的阿叔林尚义,他在行内就很受人尊敬很有地位,你是否也觉得自己正在逐步建立这种权威和地位?

何辉:我不认为行内有什么权威,所有的东西不过是观众的一种尊重,即使是阿叔,甚至是骠叔(董骠),他们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我觉得一个评述员能受欢迎,是因为他能带一些东西给观众,而这些东西是合理的,大家喜爱的。评述员和观众之间是一个互相尊重的关系,说白了我们只是“啱key”(志趣相投),观众都有自己的选择权,而我们作为评述员,只能像杨千病说的一句话那样:心口有个勇字,在行业中不断地积累。

在这个行业,或者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变更都是很快的,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淘汰,而且不是说你很努力就能得到什么,很多时候要靠运气。我记得1998年我进入ESPN的时候,那时的观众还是很喜欢听我们说一些资讯性、新闻性的东西,但一进入了21世纪,观众的口味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家喜欢多一些娱乐、轻松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加入很多不同的元素到一场球赛里。大家都喜欢一些新鲜的元素,这就是潮流。

丁伟杰:这个行业不断在变化,以前的社会资讯并不发达,网络并不普及,而我们的一些老前辈能带给球迷一些准确的资讯,因此就成了权威。但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存在权威的东西,很多球迷也能上网,也能知道很多东西,同时也会发现你的一些错误。在投票活动中获得高票数,我认为这与我们的曝光率有关,我们所效力的电视台,以及很多其它媒体一直以来都对我们十分信任,给我们很多曝光的机会,同时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对我们认同的延续。

在评述方式上,我自己已逐步倾向于一种粤港混合式的风格,即香港球迷比较认同的生活化,以及广东球迷较喜欢的资讯性,而我也逐渐感觉到这种风格在广东地区较被认知和接受。

记者:你们这一辈的足球评述员受前辈的影响有多大?香港的足球评述行业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何辉: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收音机十分盛行,而当时香港的本地联赛也非常红火,很多球迷喜欢听收音机讲球,而阿叔也曾在电台里做过足球解说。当时由于没有电视,生动流畅的声音解说就显得很重要了,像阿叔、镖叔这些老一辈的足球评述员经常会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东西,让我觉得他们说话很有point(有重点和内涵)。像伍晃荣讲新闻很多人都听过,他讲的新闻很特别,你会发现他的语速并不快,但很有道理,而且有不少创作的成分在里面,令人听得很开心而不会厌烦。我会从这些前辈身上想到很多其它领域的东西,并且明白说得多与快未必有用,最重要的是有point。另外的一点,也是我入行以来一直贯彻到底的,就是要有对即场变化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丁伟杰:我在入行的时候就是做阿叔和蔡育瑜的助手的,而我个人受蔡育瑜的影响比较大。蔡育瑜是属于比较学术性的,讲究对事实的分析,而阿叔则属于比较主观的,凭经验和江湖地位说话。而从评述风格本身看,我跟蔡育瑜并不像,但如果球迷觉得我讲球会比较客观和公道的话,那么我可以说这一点是来自蔡育瑜对我的影响。

香港的足球转播市场在这些年来发展很快,看球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多,观众能看到的转播越来越多,评述员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的评述风格也越来越多。到了现在,观众已经视评述员为一种娱乐,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这个市场越来越大,评述员的收入越来越高,目前的许多评述员已经不仅将评述视为一份工作,而是一项终生的事业,会花很多时间进去钻研它。所以这个行业是在不断演变,而我们也要不断进步。

风趣与专业的现身说法

记者:粤语评述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用语上往往很幽默风趣,内容上也很专业,对此你是否有过研究?当初是如何学习并将其发展的?

何辉:在此我要纠正一点,幽默并不是粤语评述的特点,任何语言都可以很幽默,其中评述员的取向才是重点。我个人比较喜欢一些好玩的东西,香港演艺界有很多人说话都很幽默很好玩,像周星星、软硬、曾志伟等等,但我可以说,他们都不是乱讲的。我在演艺圈也有一些朋友,我了解过他们的这种所谓幽默的、无厘头的创作,大部分的东西都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很系统的思考而创作出来的。当然经验也很重要,有经验的人应变很快,他可以当场就“爆”很多好笑的东西出来让你笑翻在地,但我可以说,所有搞笑的源头都是来自辛苦的思考。

曾志伟在世界杯期间来到广东台做客串主持,并且参与《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演出,但是他的戏份很少,他的作用只是在某一个适当的时候插进去,说一些精警的话,以达到搞笑的效果。而在此之间,我可以看到他是一直在用心观察场上的局势,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以寻找和把握他的那一个插入点,去发挥他的搞笑作用。

丁伟杰:我并不是足球运动员出身,对于足球评述上的用语一直以来是学习所得。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一辈的评述员讲球,也学他们讲话,我很喜爱这项运动,所以会花时间去钻研,遇到不明白的东西时就会去问人。

在当评述员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镜头,我常常会去请教不同的人,从门将到后卫再到前卫,还有其他的评述、裁判、专家等等,由此获得一个综合的意见。在语言风格上说,首先一个人的声线、语速、咬字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是无法学习的,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评价我的说话特质适合去当新闻播报。在进入评述员这一行后,我逐渐学习到评述员的说话要让观众有新鲜感,这就是说你不能重复你讲过的东西。我们每周都讲英超联赛,每周都是讲那几支队,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从中去挖掘新东西的问题,我觉得评述的角度很重要,同一个事件用不同的角度去讲,观众就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和新鲜感。

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记者:在投票活动中,你们两人一直稳居前两位,将其他的候选人,尤其是广东本土的评述员抛离得很远,你如何看待香港评述员对内地评述界的这种“入侵”和影响?

何辉:“入侵”是一个很严重的词,这一定不是“入侵”。我还在新加坡的时候,ESPN的信号已经传播到亚洲各地,包括中国内地,大家都已经听习惯了。之后我来到广州,这只不过是一种合作,为的是将事情做得更好,并不存在谁“入侵”谁。

每个评述员都各有各的特质,我和丁伟杰的风格就是一个凹一个凸,互补不足。在这个评选中占据前两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体制和做法的促成,我们两人以前在ESPN的搭配讲究一评一述,而这种分工和结构所达成的效果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和投入。我们在一起合作快十年了,大家都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所以比较认同我们这一搭配,会把票投给我们俩。

丁伟杰:香港评述员来到内地是不是外援、是否会引起行内竞争,这于我来说都很平常。对于评述员个人来说,到哪里讲球、是不是跳槽这些问题只取决于这里的观众和电视台是否接受我,能否给我足够的自由度,是否有发展空间等等。

我与何辉都处于同一个平台上,我认为在同一个平台的人都可以竞争,如果内地的评述员认为只有港式的评述风格才能使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具有空间和竞争力的话,他们会去改变。而目前的现象是,我们已经来到广州三四年,而此间内地评述界并没有大的改变,市场也已趋于稳定,这也说明了目前的这种状况是符合规律的。在我看来,这种稳定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不会有大的革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顺其自然就好,或者有一天,观众会不喜欢港式的评论员,那么我们也会被淘汰。

记者:你是否有留意网上投票的进展和网友给你们的留言?你如何看待这些意见甚至是关于你们两人谁该拿第一的争论?

何辉:世界杯期间的工作都很忙,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左右,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浏览网页。说到争论,我认为确实是挺无谓的,我和丁伟杰的角色和方向都不同,他是一个主持人,我则是一个分析家,并不具有可比性。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上网,在网上发表很多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并无不妥,但我惟一想说的是,做这类事情是吸取不到任何新知识的,我宁愿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看一个科技电视节目,也不愿意上一个小时的网。我并不希望看到争执,作为评述员,应该是互相学习互补不足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憎恨对方,做否定对方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丁伟杰:平常的工作都很忙,说实话不能很细致地去看这些留言,但我也曾经粗略浏览过一些帖子,我觉得争论和这争论当中的很多论点都是毫无意义的。我跟何辉的风格、角色都不相同,高兴的是我们分别都得到认同。我们在一起合作的时候配合得很好,现在分开了就不应该拿出来作比较。

我们现在各自效力不同的电视台,也常常在同一时间作评述,所以我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对方的评述,也不知道他进步的情况。对于我自己,我还是很满意自己的成绩的。我常常认为讲球拍档很重要,不论你讲得多好、多有自己的风格,你都需要一个拍档去配合你和帮助你,而我认为我目前的拍档钟毅就非常好,并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同事我才借机夸奖他,他确实是做得好,在时间的配合、说话的数量和时机掌握上都处理得很好,给我一个很舒展的空间。而广州台的嘉宾也非常全面,这是一个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的评述团,所以我还是很满意我现在的工作。

谢亮:“土产”唤回一堆记忆

出身并成名于电台讲波,并且多年来一直坚守这一岗位的本地评述员谢亮,有点出人意料地战胜了一众电视评述员,登上本次投票活动的探花位置,并且成为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土产”评述员。谈起这一点,谢亮本身也自言“费解”。

球员出身不走通俗路线

评述风格趋向客观稳重的谢亮,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他是一个文质彬彬学者型的人物,然而许多人都不曾了解,谢亮其实是足球运动员出身,还曾与广州足球几个著名人物是队友。用谢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这一代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包括中国足球最年轻的教练周穗安,中国足球最棒的中场李超波,还有可能是中国讲球最好的评述员谢亮”。

粤语足球评述之所以受到本地球迷的接受甚至是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平民化和娱乐化的风格特点,然而作为一个岭南派足球评述的佼佼者,谢亮本身却不太认同这种趋势,“我自己一直不太愿意去走一种通俗、粗俗的路线,我觉得讲球就应该回归到足球评论的层面,向观众灌输和反映一些事实真相和客观规律。”谢亮认为任何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培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南方人不认同的并不等于不好,我们不理解北方人剽悍直接的语言沟通,就像北方人也会认为我们的风格太委婉花哨一样。”

我们的自由度太大了

其实谢亮也是个学者,多年来周游列国的经历让他对世界足球评述的发展和趋向有很深刻的了解,“现在很多球迷,尤其是年轻球迷比较接受岭南派的足球评述,其实当我们走出国门以后,才会发现这种风格和做法在外界并不太受认同。在外国的足球评述当中,仍然是倾向一种新闻性的做法,反映真实的、客观性的东西。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的自由度是否太大了,以致足球评述游离了它的真正意义。”谢亮说。

在谢亮眼中,随着行业立法和规则不断完善,目前的岭南派评述风格一定要改变,“太主观的评述风格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一些喜欢骂人的评述员在英国可能就要吃官司。我们将会受到很多制约,岭南派风格可能会演变成什么样子?那至少不会让我们吃上官司和丢掉饭碗。”

掌故

关于听波的记忆“翻生”

几乎每个留言的网友说起谢亮,都会说:“我细细个就听@讲波喇!”广东地区粤语足球评述的发展也与香港一样:从电台开始。听电台直播,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球迷都有关掉电视直播的声音去听电台直播的“特殊嗜好”,而大部分经历了这段粤语足球评述发展历程的球迷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经典:90年代初的越秀山体育场,几乎每个球迷都带着一台收音机进场,然后随着收音机内一声尾音被拖得长长的“搞定……”全场沸腾——这曾是多么美好的回忆!

就像现在的何辉VS丁伟杰一样,当年也有谢亮VS张达斌。在广东足球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广东拥有四支甲A球队,当时102.7(频道)的张达斌紧随广州太阳神,从甲A讲到甲B,走南闯北用电话发回直播声音;而97.4的谢亮则镇守本地,关注主场作战的子弟兵,还利用“绿茵狂飙足球直播多声道”接通各前线记者的电话,直播中不时传出“马孟庆马孟庆你那边的情况怎样?”“陈丹伶陈丹伶大连的战况如何?”等直接询问。张达斌的评述立场鲜明激情四溢,话语中时常夹杂着尖刻到位的措词;谢亮的解说则中规中矩,还不时跟客席主持陈维聪一唱一和开一些不痛不痒的玩笑。

电台直播也如本地足球一样,曾经是很火爆的潮流,谢亮说:“我们都是与广东足球一起成长起来的,所有的媒体都曾为中国足球推波助澜,我能得到球迷的认同和关注,这也说明了电台在这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并且仍然具有影响力。”作为一个本土的电台“讲波佬”,谢亮能在众电视以及外来评述员的重重夹击下冲破重围,荣登票选第三位,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地球迷对这段潮流和情感的记忆“翻生”。

很小的时候,我们用黑黑笨笨的收录机听广播,扭着旋钮调频道的那种,久而久之,还练就了不用看指针,调一次旋钮就可以准确到达下一个频道的本事。那时,父辈们还会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用的叫原子粒收音机,要用一条电线不断拨弄着找频道。上了中学,大家都在书包里藏一部Walkman,在自习课上偷听甲A直播,一副耳塞两个人分享。再到后来,有了Diceman、MP3,直到现在的iPod……关于电台,还有这些听波的记忆,都一一随着时光往后退。有时集体回忆确实有点像流行性感冒,大家都相互提醒着:我们在渐渐喜爱上何辉、丁伟杰的同时,没有忘记谢亮。

补丁

讲波佬06-07赛季(粤语组):jbl.oeeee.com

解说员06-07赛季(普通话组):jsy.oeeee.com

图:

丁伟杰与南方都市报《2004年欧洲杯特刊》。当年,丁伟杰主持本报主办的“与丁伟杰一起看球”活动,与广州球迷玩转欧洲杯。

本报记者严明摄(资料图片)

何辉坦言自己喜欢穿球衣是因为这样容易与观众拉近距离,评述员和观众可以成为朋友。小丁供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