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心梗发作前,忽然解释为何当年不救山东的苦衷,夫人含泪记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粟裕回忆录短评50字怎么写 粟裕心梗发作前,忽然解释为何当年不救山东的苦衷,夫人含泪记下

粟裕心梗发作前,忽然解释为何当年不救山东的苦衷,夫人含泪记下

2024-07-08 0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段看似平平无奇的话,背后有一段颇不平静的往事,以及相关参与者很久无法平静的情绪。

宿北战役是被列入华野历次经典战役中的比较重要的一次,但出乎大众认知,这场仗和粟裕手下的主力并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此战主要是由山东野战军完成的,彼时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还没有完成合并,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基本还在江苏省境,没有北开参与宿北作战。

而我们所说的争论和分歧,就是围绕华中兵力北开山东与否而产生的。

粟裕的回忆录虽然没有再现什么情绪,但在其他几位当事者的回忆录中,大部分还原了当时两方面意见的分歧和冲突。

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也不复杂,概要以言之,苏中七战七捷之后,国民党军并没有放弃全面进攻,采取以重兵进攻两淮,以王耀武和李默庵(后改为汤恩伯)北南牵制,一头打鲁南鲁中(重点是鲁南),一头打苏中,迫使山东、华中两大股解放军无法汇合,国军再以主力击破两淮,以达到分割鲁苏,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

这个策略切中要害,给华东我军带来很大困扰。华中和山东两个军区都强调本区的重要性,两边各自据理力争,矛盾的爆发点从泗县战斗就开始了。

二、两淮丢失

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打泗县。

泗县在苏皖两省交界,是淮北交通要地,向东不过二百余里即可抵达华中军区首府淮阴。国民党军以桂系第七军守备,准备以此为跳板,向两淮发动进攻。

此时华中主力都在南线作战,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之后,部队比较疲惫,粟裕指挥主力围攻海安县城的弱敌,一方面牵制淮南国军主力使之无法放心北去,另一方面也是为部队的冬衣、粮草等补给做做准备。

所以由正在鲁南苏北的山东野战军就近去打泗县,挫败国民党军在两淮的攻势,正合其宜。

众所周知,后来泗县战斗失败了,陈毅、宋时轮都承受了很大压力。

胜败兵家常事,本无什么是非。但居然有人产生争议,阴阳怪气地指责粟裕不北上作战,只愿在海安得实利。同时非常巧妙地内涵了一下两淮“歌舞升平”,此语出自某段位不高的原华野参谋型将领。

为什么说巧妙呢?所谓歌舞升平,表面上看是指华中方面最高领导人中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毒雾,一直不愿意撕破脸大打,导致两淮军事准备很草率,所以不得不让陈宋率山野来华中救场。

表面上看矛头所指是小姚同学,此公由于某些情况开朝后翻了车,在有些人出版回忆录时小姚已成死虎,随便给他泼脏水无所顾忌。但往深里一琢磨,事情远没这么简单,打死老虎无甚意义,但凡是打死虎的,基本都是指东打西。此语真正的矛头指向小姚同学力挺的一将。

这种话术,营造出一种一将只专注于打便宜仗,在苏中吃肉,而把困难仗、啃骨头仗扔给陈毅打的不实导向。确实,淮北、苏北国军有不少硬茬子,诸如桂系王牌第七军,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等等,但硬茬子们本身就在苏北,不在粟裕的作战范围。这属于时空挪移,张冠李戴。

后来更有一部上将关于解放战争的回忆录,若有若无地强化了这种感觉,彻底把责任扔到一将头上。

粟裕对苏北情况甚为关注,并非毫不理会。他向陈毅发报,请其打完泗县后不要过度北撤,不要放任国民党军放心东进打淮阴。但山野方面顶不住,北撤到沭阳一带。粟裕再恳求山野,在泗阳(不是泗县)打一仗,保卫两淮的安全。如果非有北撤,那就把暂时拨归山野指挥的二纵留在泗县,叫他们牵制国军。等粟裕解决了海安之敌,立即撤出苏中,北上解救淮泗之危。

从军事上讲,这是非常客观公允的请求,毕竟山野离得近嘛!粟裕主力尚有一段距离,就算要去,也是远水不解近渴不如先把眼前之敌解决掉为宜。

但是泗县一战把山野打的有些怯怯的,没有信心,只好逐步北移。

粟裕急的赶紧下令放弃海安,昼夜兼程北上。

此时山东受王耀武进攻甚急,临沂受到威胁,本来陈毅准备把鲁中的叶飞纵队南调参加淮北作战,结果因为临沂受攻,张云逸等人手忙脚乱,仓促之间组织不起部队,强行把叶飞纵队留在山东了。

陈毅手里没有生力军,在粟裕大军赶来之前,无限遗憾地丢掉了淮阴淮安。

陈老总气度宽如大海,对这一系列失误历来公开承认,公开检讨,在部队上下为作战失利而情绪沮丧时,他亲自到部队做工作,把责任揽过去,展示了极为高远谦虚、推功揽过的高尚品格。

这样的品格不是人人都有的。山野指挥部因此也遭受了质疑,有些年轻干部大概承受不起压力,对华中部队有些埋怨,倒也可以理解,毕竟当时两个指挥部隔空发电,确实产生了不少激烈的争论,事隔几十年后可能仍然没有解开疙瘩,说话阴阳怪气,大概就源于此吧。

三、再度激化的分歧

鲁南受攻后,山野进一步把兵力向北收缩,不顾粟裕苦劝华中仍有四城,不能轻易放弃,想彻底甩掉包袱,专一保卫鲁南。

当时山野方面不乏高级将领抬出来教员老人家谆谆告诫的集中兵力作战原则,表示华中应立即放弃华中四城,与山野集中起来保卫鲁南。

粟裕坚决反对。

不管什么军事原则,不管是谁提出的军事原则,都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运用,否则就是僵化的呆滞的不科学的。这话不是粟大将的原话,是笔者不揣冒昧,根据他一贯的军事思考总结出来的。

就以当时山东、苏北的情况而论,确实形势复杂了一些,确实敌人多路进攻处处吃紧,但还没到放弃所有只保一点的地步。

分歧至此再度激化。

陈毅提出五个作战方案让大家研究:

第一,分四路分别迎战国军的进攻之敌,敌人打哪我就在哪反击。这基本就是被动挨打,被动应付。

第二,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仍然分开作战,至于先打哪后打哪,由各自野战军指挥员自己定。这也是一种消极被动不解决分歧的应付之策,陈毅此案有可能是赌着气制定的。

第三,粟裕先打盐城以南和涟水敌,而后集中兵力和山野一起打进攻沭阳之敌。此案明显是陈毅认同粟裕的意见而提出的,几乎就是后来粟裕的行动方案。

第四,集中所有兵力先打进攻沭阳之敌。此议是山野诸将一致强烈建议的。

第五,各军暂时不同,等国军进攻逼近时,再寻隙击破之。此议可浓缩为:再看看。

粟裕倾向于第三案,但架不住山野方面意见特别大,他最终妥协,认同第四案,打沭阳一带之敌。

但是出乎山野方面的预料,粟裕并没有把华中野战军所有主力都调到沭阳一线,以陶勇一师、王必成六师为代表的华中主力仍在涟水、盐城积极打击国军,只有部分之前就在沭阳附近的华中部队与山野配合作战。

粟裕回忆当时情景说,他是光杆一人来到山野指挥部的。

山野诸将对此很有意见,说既然同意集中兵力作战了,为啥还把华中部队留在南线,这叫什么集中。

粟裕用他高明的指挥击退了所有质疑,在他指挥调度下,只用山野的部队和一部分已经拨归山野指挥的华中部队,干净利落地歼灭了国军整编六十九师,毙伤俘敌2.1万余人,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与其同时并进的胡琏整编十一师被阻击无法救援,其师部还险些被叶飞纵队端掉,吓得胡琏出了一身冷汗。

实践证明,所谓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并不需要付出放弃华中四城的巨大代价。把陶、王两师放在南线,极大拖住了整编七十四师等有力部队,使国军无法向宿北战场投入更多兵力。粟裕在战术层面没有集中所有兵力,但在战役甚至亚战略层面将华中野战军主力控制在宿北作战这个大目标上,仍然遵循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不仅不是违背,而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和实践。

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的。

进而向前逆推,在两淮未失之前,只要指挥得当,只靠山野主力也可以稳住淮北防线,给粟裕留出充足的时间打理好苏中,甚至有可能实现保全苏中,与国军长期周旋。

粟裕是几番分歧和争论的最后胜利者,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粟裕的高明指挥艺术是解决当时华中、山东危局的最佳选择(当然,并不是唯一选择,山东诸将的选择也不是全无道理)。

拥此事实优势,粟裕也并没有对异见者表达什么不满和批评之意。

三十年后粟大将重病之后再叙此事,只把事情的主干、核心讲了出来,而且只从军事角度讲,涉及到的当事人一概以有的人认为,而不点名。这种格局,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

乍一看水面无波,细琢磨字藏岱岳。

只有细细参详宿北战役的前因后果,才能明白粟裕那时有多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