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的比喻,它的边界和基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类似水滴和大海比喻的关系 科普中的比喻,它的边界和基础

科普中的比喻,它的边界和基础

2024-06-15 04: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在后面,他更是提示读者:

以书页比作基因的比喻从这里开始就不能再用了。在活页夹中,可以将完整的一页插进去,拿掉或交换,但不足一页的碎片却办不到。然而,基因复合体只是一长串核苷酸字母,并不明显地分为一些各自分离的书页。……

——

显然,比喻的有效性边界,就是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两个事物的本质差异。

在《盲眼钟表匠》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被道金斯借用来,精彩地说明在亿万年的尺度上物种之间生存能力积累、遗传——这就是物种进化的历程。

比如,作为猎食者的猎豹与作为猎物的瞪羊在奔跑速度这一生存能力上的竞争、积累、遗传。

那些因为跑得更快因而没有被饿死的猎豹的基因(而不是任何一只猎豹自己,因为即使没有饿死也会老死),是进化的胜利者。

而那些因为跑得更快因而没有被猎豹吃掉的瞪羊的基因(而不是任何一只猎瞪羊自己,因为即使没有吃掉也会老死),也同样是进化的胜利者。

而如果这两个物种都还存在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它们之间奔跑速度的差距,与他们各自的祖先之间其实是一样的。要不然其中一个物种就灭绝了——或者全部饿死,或者被吃光。

而“军备竞赛”的比喻,还被道金斯用来说明树木是怎样不断长高的秘密:那也是不同树木争取生存资源——阳光——的竞争。

正是这样精彩贴切的比喻,使道金斯能够向读者讲清楚:任何一个物种,哪怕它们的机能和器官再复杂,都不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工程师”为其设计蓝图。生存竞争本身,就会使物种的机能和器官不断进化,就会把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比如长得高、跑得快)遗传下去。

所以,所有物种的生存背景——大自然,“拟人”的话,就是一个“盲眼钟表匠”,它不仅没有视力,也没有意识和意志。生物进化就是“没有设计,没有蓝图”的自然过程。

每一个物种,都是在生存竞争中自己创造自己的。

道金斯的修辞实践使我再次体会到:修辞,是一个永远创新中的事物。它本身也像物种一样不断进化。面对不同的传播任务,就可能需要不同的修辞创新。

而科学家创造的修辞,不仅有利于把艰深的科学内容有效地传播给普通公众,也会提高人们对修辞规律的深入理解。

他们会把科学注入修辞。

我的意思是,他们不仅借助比喻来表达科学,还把科学思维注入对比喻的深入认识。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道金斯的著作中。

在《盲眼钟表匠》的第八章《性择》中,道金斯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层面对比喻的普遍运用,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消极效果,有以下深入的思考:

人类的心灵惯用比喻。非常不同的过程,只要有些许的相似之处都能让我们念不忘,非钻研出一个说法不可。在巴拿马,我大半天都在观察切叶蚁密密麻麻地进行肉搏大战,我心中不由得将眼中的杀戮战场与我见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照片比较……我几乎可以听见枪炮声,闻到硝烟味。

[少华按:道金斯在这里说明的是:比喻是人的头脑中特别活跃,特别容易发动的的思维机制。]

我的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1976)才出版不久,就有两位传教士分别来找我,他们都发现我书中的核心概念可以模拟原罪教义。达尔文只将“演化”概念应用于生物界——生物在无数世代的繁衍过程中形态会变化。追随他的人却不由自主地在每一件事里都看见了深化,像宇宙的生成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女人裙子的长度。

[少华按:道金斯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比喻思维的普遍性,以及它可能触及人的普遍联想。]

有时比喻非常有用,妙用无穷,但是比喻也容易过度附会,牵强的比喻不仅没有用处,甚至妨碍思路,但是这种比喻却容易让我们自以为得计。我常收到古怪的来信,都习以为常了,所以知道无益的胡思乱想有个特征,就是沉迷于附会比喻。

另一方面,有些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进展,就是因为有个聪明人发现了有用的比喻,让已经了解的题材成为揭开面纱的线索。关键在他不穿凿附会,也不放过有用的比喻。成功的科学家和语无伦次的怪人,以灵感的品质分高下。不过我认为在实务上,这个差别不在于“注意”到有用比喻的本领,你得拒绝愚蠢的比喻、追寻有用的比喻。科学进展也可以比拟成(由天择驱动的)演化,这个比喻究竟愚蠢还是有用,暂且不谈……但是请读者留意:比喻必须小心使用。

————

除了对使用比喻的谨慎之外,道金斯还对说明物种规律时“举例”作用的限度,有深刻的自觉。

在《自私的基因》第一章,他在讲到动物的利他行为时,先讲了一个观察到的母鸟用“调虎离山计”引诱狐狸以解救自己的雏鸟的例子,然后写道:

“我不准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阐明一个论点。经过选择的例子对于任何有价值的概括来说从来就不是重要的证据。这些故事只不过是用来说明我所讲的,在个体水平上,利他性行为以及自私性行为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道金斯显示出他对“例子”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它并不具有论证作用,而仅具有“说明”的作用。

他显然对于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传播)之间在方法、效果方面的差异,有着清醒意识。

当然,道金斯在解说生物机理的时候,不仅运用比喻,也运用与比喻似乎相近,很容易被人混淆的类比。

《盲眼钟表匠》在讲到物种之间的“趋同演化”时,有这样一段话,以鹦鹉螺的眼睛的结构原理为例,来说明物种的生存机能虽然并没有一位设计师来设计,但不同物种的机能却在进化历程中有着“趋同”甚至“重演”的“发明”过程:

“鹦鹉螺的眼睛使用碟形反射板机制,与我们的照相机——眼睛完全不同,可是这种机制许多不同的软体动物与甲壳动物(节肢动物)分别“发明”过好几次(我们制造无线电望远镜与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也使用这种机制,因为大型镜头比大的透镜容易制造。)”

————

在这里,不仅鹦鹉螺的眼睛与无线电望远镜、光学望远镜之间的关系不是比喻的关系,而且鹦鹉螺的眼睛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比喻的关系——而就是“相同”。

这种相同,其实正是“仿生学”的基础。

这种在广阔的科学视野中揭示的“相同”,其实正是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和人类创造物在内的客观物质世界中超越物种的普遍联系和普遍的规律性。

比如,蝙蝠、海豚的声纳系统(回声定位)与电鱼通过自身发出的脉冲电流的反射的“电流定位”能力,完全是普遍的物理规律。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它们与人类创造的雷达之间也是相通的。

只不过,蝙蝠、海豚、电鱼的这种能力的生物结构,是它们各自在亿万年的生存竞争中各自进化而成的。而没有这种生理构造的人类,则是在对物理规律的学习中发现,而在工具中复制的。

因此,道金斯在描写海豚的声纳功能时写道:

海豚头上像是戴了瓜皮帽,有个鼓起的圆顶,看来与英国空军“宁录”预警机(Nimrod)机首上鼓起的奇异雷达圆顶颇为相似。——真是个令人愉快的巧合,不是吗?

————

读道金斯的生物学科普著作,我感到:事物的“普遍联系”,物种之间的“相似性”,人类创造的工具与大自然中不断进化的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它们都受宇宙中同样的客观规律约束。

这样的“联系”、“相似”、“同构”,虽然不是比喻的关系,却是一切比喻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