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篾匠简介 留住手艺之

留住手艺之

2024-07-08 2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篇图文作者:陈明仙 网名阿仙

塑料制品出现以前,家庭日常用具一般都用铁陶木竹四大材料制作。南方产竹,有许多日常用具便以竹子加工而成,大到竹床、竹椅、篾席、箩筐等,小及竹篮、畚斗、扁担、筷子、爪篱,连热水瓶的壳子都是竹编的。竹器就地取材,价格低廉,牢固结实,经久耐用。

竹子的品种很多,性能也各有不同。6—8年生的毛竹最适宜做篾器。冬竹有韧劲,春竹嫩容易蛀。因竹的生长有大小年份,故小竹选单年生的,大竹选双年生的。竹要新鲜,当日砍来的鲜竹最好,最多也不能放过10天,否则竹子水份减少,难以劈篾。

削成长条的薄竹片叫篾。用篾编织制作竹制品的手艺人叫篾匠,而直接用毛竹制作竹器的匠人则称竹匠。篾匠手艺是细致活,从技术上来讲篾匠比竹匠难度要高很多。篾匠工具很简单:一条黑围裙,一只竹制的工具箱。篾匠活大多在膝盖上做,围裙可以保护衣裤不被磨破;工具箱内是各式篾刀、竹刀、度篾刺、钻子、刮刀、鲁班尺等工具。

篾匠靠的是手上技巧,基本功有:砍、锯、切、剖、拉、劈、编、织、削、刮。最难的是劈篾,把竹片劈成一毫米以下的薄片需要高超的技巧,行内有“三年学徒,两年劈篾”的说法。竹子的表皮劈成的篾,叫“篾青”,最有韧性。去掉表皮后的竹劈成的篾,叫“篾黄”,又叫“二刀篾”,篾黄的韧性比篾青差,所以篾器的受力部位,要用篾青来做。每支毛竹劈成的篾青少篾黄多,所以篾青、篾黄要搭配使用。高明的篾匠,会将两者巧妙地编织成篾器上的花纹,使篾器更具有具观赏价值。

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使篾制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如筛选粮食的筛子、翻晒粮食的竹簟、储存粮食的大小箩筐和卷折打粮囤等基本上都已淘汰。老一辈们薪火相传的行当,正在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篾匠这门手工艺迟早会消亡,而体现在老篾匠身上的聪明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却将恒久地存在。

篾匠叶金木是上虞道墟中联村人,幼年丧父,十五岁时跟哥哥学习手艺,至今已有近四十多个年头了。

展开全文

剖竹。毛竹砍去枝叶后,用篾刀把竹节刮去,然后将毛竹一剖二,二剖四,最后剖成一公分宽的条子。

劈篾。篾匠活精细,功夫全在手上。一根竹子,用不同的篾刀剖片劈篾,从篾青到篾黄,能劈出八层篾片。

拉篾。在长凳上钉上两把刃口斜向内的拉篾刀,将篾条在中间拉过,刀口的间距正好是篾条的宽度。

刮篾。将刮刀固定在长凳上,拇指按住刀口,每根竹篾,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之间拉过四次,叫“四道”。经刮刀多次抽刮后的篾片厚薄均匀,变得光滑、柔软,这全凭手指的感觉来把握。

篾匠的独特工具。刮刀、小砍刀、度篾刺。度篾刺最特别,用铁打成小刀状,上有一道特制的凹槽,它的作用是插在篾交织的地方,能把柔软的篾从凹槽中穿引过去。

编一张篾席,大致需要五十公斤毛竹,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打一只腰形的竹篮,抓紧的话,大半天时间可以完成。

扑罩:夏天用来罩盖放在桌子上的饭菜。

用来装菜的腰子篮(右);用于装火熜取暖的竹篮(左)。

叶师傅每天下午在家编制竹器,第二天一早用自行车驮着扑罩、竹筛、竹匾、竹篮、筅帚、饭架等,到各乡镇的小集市街上叫卖,无论生意好坏,中午前都要赶回家,几十年如一日。(插一句茅草的感慨:日本,八十年前政府就出台很好的奖扶政策,帮助手工艺人把手艺传承下去。我们比起他们,不是一般的落后啊)

从锯竹开始,到剖成片、劈成篾、织成器,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劈的篾片,要粗细厚薄均匀;编的筛子,要精巧周正;织的篾席,要光滑细腻。作为篾匠除了有手上技术,还要能耐得住寂寞,甚至有那么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西冷印社出版的《留住手艺》,已绝版,作者就是阿仙

编后语:

江南,曾经有不少这样的手工艺匠人,都记录在陈明仙的摄影书里《留住手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彻底失传。如果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传统手艺人,如果你知道身边还有珍贵的传统技艺,希望你提供线索给我们。联系摄影师阿仙,或者茅草即可

乡村游窜犯茅草

二都草堂

也把时间浪费

在美好的

事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