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景晴老师版)思维导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管理学第六章思维导图总结 药理学(景晴老师版)思维导图

药理学(景晴老师版)思维导图

2024-04-22 08: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在学药理,分享一些笔记,和思维导图。一起秃头吧 ╭(°A°`)╮

话不多说放图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八章和第九章胆碱受体阻断剂

第十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十四章局部麻醉药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第十六章抗癫痫和抗惊厥药

第十七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九章:镇痛药

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三章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四章利尿药

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

第二十六章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八章抗心绞痛药

第二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三十章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第三十一章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三十二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三十六章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述

第四十章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四十二章氨基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三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第一至四章名词解释

1.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9.稳态浓度:恒速、恒温给药是,约经5个半衰期,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到了稳态药浓度。

10..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11.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12. 房室模型; 把机体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可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特性做出模式图,以建立数学模型,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

13. 一室模型:如果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14. 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卑微则归并为周边室,称二室模型。

15.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16.零级消除动力学:当药量过大,超出体内消除能力,机体以其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即恒量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故半衰期不固定。

17. 半衰期:药物消除半衰期时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18. 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因为它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故实际上是总体清除率,又因为是根据血浆药物浓度计算的,也称血浆清除率。

19. 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20.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即生物利用度=A/D×100%(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

21.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22.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23.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24. 副反应: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25.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计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

26.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阈浓度一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

27.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28.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29.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30.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31.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32.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即效能。

33. 效应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34.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35.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36.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37. 部分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如他佐辛为部分激动药。

38. 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 ,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

39. 非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

持续更新中,手码不易喜欢的点个赞再走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