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述猪瘟病毒的主要特性 【防疫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进展

【防疫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进展

2024-07-10 1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疫苗免疫常作为控制传染病的首选方法之一,因为它的成本相对较低且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接种抗BVD疫苗的初衷是预防BVDV引发的临床疾病和一过性免疫抑制,在胎牛保护方面没有经过评估。因此,疫苗接种并不一定能有效的阻止新的持续感染(PI)牛的出现,PI动物作为病毒储存库一直存在,易感动物的感染也一直在继续。当PI动物对持续感染的重要性被认识到时,疫苗接种的首要目标转移到了保护胎牛。

20世纪60年代初,人类研制出第一例抗BVD弱毒疫苗(MLV),此后,越来越多的弱毒疫苗被研制出来,通常联合其它药物广泛的用于动物疫病的控制。一般来说这些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然而,也有关于不良反应的报道,如痘苗病毒和BVDV野毒污染的疫苗增加了活疫苗病毒的免疫抑制作用或怀孕动物宫内感染几率。疫苗中的野毒株通常来源于胎牛血清,而胎牛血清是培养细胞生产疫苗病毒所必需的,因此胎牛血清潜在的影响了疫苗的生产。大多数MLVs毒株是cp BVDV,因为它不会在胎牛体内引起持续感染。弱毒疫苗MLV可以诱导机体发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胎牛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在欧洲国家,未接种疫苗的动物怀孕前六个月不建议接种MLV。七周龄的小牛可以接种抗BVD疫苗,尽管它们体内有母源抗体的存在,但是接种疫苗仍然可以诱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尽管不同的研究很难进行相互对比,但是我们发现动物机体对疫苗的反应似乎与动物的年龄有关。10~14日龄的小牛接种BVDV-1疫苗,体内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可以阻断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这些小牛以后可能会受到BVDV-2攻击。由于ncp BVDV能穿过胎盘感染发育中的胎牛,所以妊娠牛不能接种ncp BVDV弱毒疫苗。为了克服与ncp BVDV有关的疫苗安全问题,人们研制出一种ncp BVDV突变株,它被删除了BVDV基因组上的N蛋白基因,并且Erns蛋白的内切核糖核酸酶活性也被灭活。经过修饰之后的突变株病毒不能穿过孕牛的胎盘,但是它诱导的免疫反应效果与原始毒株的免疫效果一致。

对安全性问题的重视促进了灭活疫苗(KVs)的发展,KVs可以用于任何年龄段和任何阶段的怀孕母牛。与弱毒疫苗(MLVs)相比,灭活疫苗达到保护效果往往需要接种多次,一套完整的免疫程序至少需要3~4周,然而KVs产生保护仅仅需要几天。此外它们对胎牛的保护效果也不尽相同,有些可以诱导产生较为满意的保护作用,有些只产生不完全保护。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添加免疫增强剂使得KVs的免疫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接种KVs之后,常会诱发强有力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不同程度细胞免疫。但是,有免疫增强剂配方的KVs带来的风险也凸现出来,接种该类BVD疫苗可能机体诱发产生同种抗体,从而导致发生“新生儿全血细胞减少症”(BNP)。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增强剂在增强机体抗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来培养疫苗毒的牛细胞碎片蛋白的免疫反应。这个副反应对将来进一步研发新的灭活疫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欧洲,市场上主要是灭活BVD疫苗。

为了解决弱毒疫苗的安全性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另一种策略,在免疫接种时可以采用重复接种KVs后再接种MLVs,或者重复接种MLVs后再接种KVs。为了解决BVD带来的生殖保健问题,2002年Frey和他的同事们报道了一个两步免疫程序,这个程序要求先给母牛接种KV,4周后再接种MLV,推荐每年KVs接种两次。此外,为了改善牛的生殖保健问题,Walz和他的同事们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案。

一些系统性疫苗接种的目的都是为了阻止新的感染,减少病毒散发,并提高群体免疫力。然而只有当基本传染数R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