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述塔哈侯赛因的文学贡献 日子

日子

2024-07-13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THE DAYS

简介

埃及自传体长篇小说。塔哈·侯赛因著。共3卷,先后发表于1929年、1939年、1962年,被译成英、法、俄、希伯来语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第1版中译本《童年的回忆》(《日子》第1卷)出版于30年代,译者马俊武。第2版中译本(《日子》第1、2卷) 196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译者秦星。

塔哈.侯赛因(Taha Hussein, 1889—1973),埃及现代文学奠基人、阿拉伯文学家、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出生于尼罗河岸的乡村,父亲是制糖厂小职员。因家境困难,3岁时患眼疾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而双目失明。曾就学于开罗的爱资哈尔经学院,毕业于埃及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曾留学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和巴黎大学。1919年携同他的法国妻子回国。曾任教于埃及大学、担任亚历山大大学校长、埃及作家协会主席、阿拉伯语言协会会长。一生著述丰富,写有大量研究中世纪阿拉伯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文献,翻译了许多古希腊和法国的著名剧作。他于1926年发表的《论伊斯兰教以前的诗歌》,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文化界与宗教界的人士展开了空前的大辩论,为此他的一切著作被查禁,他本人也一度被禁止教学。著有许多历史人物评传、长篇小说和文艺评论集。欧洲许多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1958年埃及政府颁发给他文学表彰奖,1965年授予他“尼罗河项链奖”。除《日子》外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鹧鸪鸟的召唤》、《山鲁佐德之梦》、《苦难树》、《大地受难者》、《真实的诺言》;历史人物评传《思想领袖》;文艺批评论集《诗歌与散文漫谈》、《动物乐园》、《文学良心明鉴》、《荆棘园》、《伊斯兰教明镜》;散文集《春夏行》、《来自远方》等。

本书为塔哈的代表作。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用三部曲的形式,描写一个盲童成为文学巨匠的成长过程。他,小说的主人公,出生于埃及内地小镇上的一个多子女的家庭,3岁时患了轻微的眼炎,家里没及时请医生,结果病情加重,最后请来了一位理发匠胡乱治了一通,他成了双眼瞎。他的小妹妹发高烧,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父亲只是一个劲儿地念《古兰经》,母亲只会不住地哀求真主,结果4岁的小妹死了。他18岁的哥哥也是因无医无药重病而死。这些打击使他变得内向,经常孤独一人,但他的内心却十分敏感。他从大人们的谈话中和说书人的故事中学到许多东西。他父亲以为他瞎了只能走靠在婚丧仪式上诵读《古兰经》维持生计的道路,就送他去私塾学习《古兰经》。然而他的抱负很大。13岁就随哥哥到开罗,跨进古老的爱资哈尔经学院。他衣衫褴褛、吃得粗劣,但他学习勤奋,汲取了丰富的知识。然而8年的寒窗生活使他看到这所著名学府里充满了勾心斗角、趋炎附势之人;主张革新的人和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往往受到排挤和打击;主持公道的人却受到仇恨和惩罚。当主张革新的人另创办了一所新大学——埃及大学时,他马上投奔过去。在埃及大学里,他成绩提高得很快,学识不断增长。毕业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埃及大学颁发的第1个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使他非常出名,轰动了京城,国王亲自接见了他。被送到法国留学,专攻历史和文学。他勤学苦读的精神赢得了为他伴读的法国姑娘的好感。他们相爱并结了婚。从此,这位法国妻子成为他看世界的双目。她守护他,把她自己看到的东西向他诉说,并帮助他精通了法语和拉丁语,研究了欧洲的历史和文学,整理了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写出了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和专著。1919年,这对幸福的夫妻回到埃及,投入到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之中。

小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社会动荡的生活面貌。第1卷揭示了埃及农村的落后状况和伊斯兰教的种种陈腐观念;第2卷揭示了埃及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爱资哈尔大学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旧思想进行激烈斗争的历史过程;第3部反映了具有新思想的埃及大学学者和欧洲东方学家的观点与见解,对当时要求进步的埃及青年的影响与启发,青年们与旧的教育彻底决裂,投奔新学和向往欧洲文明并在那儿学有成就。本书感情细腻,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音韵,思想深刻,被公认为当代阿拉伯文学的典范。

拓展资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