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爱国与误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述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及结果 中国近代史 爱国与误国

中国近代史 爱国与误国

2024-06-30 2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术界的关于评价义和团的不同的观点

1、传统看法:义和团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革命高潮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2、近些年来,也有一部分学者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①庚子灾变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更多是人为的结果。

②从义和拳神秘的宗教活动中看,义和拳与其说是一种颇具神术的反帝组织,

还不如说是一种以仇洋教为目标的邪教组织。

③义和团对中国而言是历史的灾难,非但不能够沉重地打击外国资本主义,反而引来了外辱,造成了中国的巨大损失。义和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只会把中国带向更深重的灾难,其实际行为和后果离爱国相去甚远。

这些观点目前并不是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但是也值得关注,也应该引起思考,从而加以辨析。

一、义和团是否爱国?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首先是西方列强经济、文化侵略的结果,不能将八国联军侵华所造成的历史的屈辱和灾难后果,完全归之于义和团运动,这是不公平的,也背离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对历史的认识不能脱离历史的事情→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现实

近代的农民有农民的爱国逻辑,需要顺着近代农民的思路来看义和团运动的形成。

在义和拳组织存在的地区,农民眼中的洋人、农民身边的洋事相当可恨。

1、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保护下,广建教堂,霸占田产,索取地方公共资产(公所、会馆、庙宇等),袒护教民,欺压非教民。为了给教民洗脑,传教士要求教民不拜天地、不信祖宗,中国传统的民族道德受到凌辱。有意招收地痞无赖、流氓土棍、地方恶霸等三教九流之人入教,一旦入教则无所不为。因此,教会、教堂是传教士为非作歹的据点,也是教民依为后台邪恶势力的象征。

2、洋人掘坟墓、拆民房,大逆不道。

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所至之地尽将村落民居拆毁,遇坟墓建筑即毁掘,一文不予。老百姓受到的损害和凌辱使他们直观地感到铁路、电线皆洋人借以祸中国,因此他们毁坏铁路、电杆、火轮船以及一切外来的商品。

3、在洋货的强烈冲击之下,农村的手工业加速破产,农民生活每况愈下。

山东、河北等地的手工纺织业几乎家家停歇,农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农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被迫改变。农民将这一切归之为洋货。

发展为全国性的反帝运动之前,各地区反洋教斗争层出不穷,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性运动。农民的思维是一种经验、感性的思维,比较容易将某种经验外推、放大,将传教士的罪恶外推到所有的洋人,将洋货的威胁外推到所有的引进、使用洋货的人,所以形成了“逢洋必反,逢洋必灭”的笼统排外的情况。

(二)清政府利用

义和团运动后来迅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政府顽固派的怂恿、利用的结果。

义和拳原本是分散的、自发的、群众性反洋教运动,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场全国性、大规模的反帝运动,并且在短时期内迅速走向高潮,在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默许,乃至公开支持的结果。

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清政府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当权派是刚刚镇压了戊戌维新运动的顽固派,杀戮和赶走了主张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引进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其原因:

1、慈禧原本主张废掉光绪帝,另立大阿哥,但西方列强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此反对,因此慈禧怀恨在心,在这个问题上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上升。

2、在义和团迅速扩大时,列强纷纷以保护使领馆为由提出派兵进驻京师的要求。

清朝统治者一直坚决反对列强军队进驻都城。在西方列强提出这一要求时,慈禧感到大祸临头,决心借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一搏。

3、此时正好有一道假传消息进一步激怒了慈禧太后。当时流传西方列强向清朝提交了一个照会,共有4条内容,其中一条要求慈禧太后归政,使慈禧更加坚定了利用义和团的决心。

尽管如此,农民是淳朴的,不能要求义和团中的农民去深入地了解清朝统治者利用他们的企图。

总结:农民通过义和团来反对西方列强是出于切身感受,是爱国行动,所以应该认为义和团是爱国的,具有朴素爱国情感。其中有其缺陷,爱国的逻辑是落后的,缺乏理性的成分,所以才会被清政府顽固派利用。因为农民有这样的缺陷,其认识是浅层次的,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其认识不可能达到后人所要求的高度。

如果用后人的眼光和认识来要求当年的义和团,那无疑是对历史或历史上的农民的苛求,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

二、义和团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义和团的爱国逻辑是建立在农民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所以无可避免具有若干明显局限性。

(一)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与“忠君”紧密结合

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就是爱国与忠君的延续,仍然把清王朝当作国家的象征来保护,希望回到传统的大清国,没有中国的概念。忠的君是传统的君,主张维新的帝党人物均在可杀之列。

所谓中国的概念,是到了辛亥革命时期,西方的民主、国家、国民的观念引入到中国之后,人们才意识到中国不是满族的、清朝的中国,这是近代的更高层次的观念。

尽管他们与顽固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出发点和目的都不同,但是无可否认他们面向过去、面对未来,反对进步、变革,又跟顽固派一致。

就其思想认识水平来说,不但落后于当时的时代,甚至也可以说与半个世纪前的太平天国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很难看到义和团有知名的领袖。

(二)逢洋必反的笼统排外主义

义和团的行动是将一切的外国人、外国物品,包括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一律消灭。既烧教堂、杀洋人、杀教徒,又毁铁路、烧洋货、拔电杆、封邮局。但他们用洋钱。

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既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反叛,又是天朝上国观和夷夏之别的回光返照,此后再也见不到类似的历史现象。既不能够阻止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也无益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封建迷信的蒙昧主义

团民狂热的尊奉中国民间的各式杂神,以及最原始的巫术方法,并强制亿万国民一起崇拜鬼神,甚至膜拜召唤神灵来保佑自己扶清灭洋。这种信仰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蒙昧幼稚的。他们信奉刀枪不入,面对列强的洋枪洋炮,牺牲惨重。

一方面要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义和团的落后。

三、义和团运动是否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

一方面应该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夸大它的作用和影响。

(一)阻止的依据

过去强调义和团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或者是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强调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迫使列强采取了新的策略——以华治华。

主要依据是很多著作和教材中都引用了外国人的一些说法。

1、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战后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道当中说,“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造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英国外交部副大臣布鲁德立克:“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

3、法国一位议员在议会发言时,“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各处可比。今华人正当激甚之时,吾固谓瓜分中国之说不啻梦呓也。”

可见,义和团确实显示了中国人反抗西方列强的决心,也确实给当时的西方列强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义和团之后的短短的时期之内,确实打击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甚嚣尘上的看法。

(二)阻止的程度

若想探讨帝国主义侵略或者瓜分中国的阴谋是否被粉碎或者被阻止,这就不能只看瓦德西等西方人的说法,还是要看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究竟做了些什么。

团民表现出来的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坚强的斗志,

使帝国主义者不能不有所顾忌而考虑统治中国的策略,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不会因顾忌而完全收敛。

客观事实:

1、沙俄趁义和团运动派遣军队占领了东北。

如果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蚕食中国邻邦和边疆,第二步是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第三步就是占领势力范围的大片的领土。沙俄占领东北是实现第三步的开端。瓜分危机实际上并没有被阻止,而是更加严重了。1903年的拒俄运动实际上就是反瓜分运动,这场运动从留学日本的爱国学生开始酝酿,很快蔓延发展到国内,国内各阶层爱国民众举行集会,抗议沙俄的侵略,要求撤军。

2、1904年前后,英国入侵西藏,强迫西藏官员签订《拉萨条约》,把西藏变成了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其他列强不甘落后,纷纷加紧侵略。

3、德国在1904年派炮舰驶入长江,要求租借洞庭湖、鄱阳湖沿岸,后来强行将炮舰驶入了鄱阳湖。英国还要求租借舟山群岛,也将炮舰驶入长江,美国和法国也都强行要求把军舰开进长江一带的湖泊。

4、日本为了争夺东北,向沙俄开战,沙皇政府指使俄军统帅迅速吞并东北以补偿战争的损失。瓜分的危机达到了顶峰。日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西方列强的战争发生在中国的领土,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危险的处境。日俄战争是一场为分赃中国境内权益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沙俄,日本打败沙俄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强迫清王朝承认日本继承沙俄从中国夺取的长春以南的全部权利,同意开放凤凰城、铁岭、长春等东北16处作为通商口岸,在营口、安东、沈阳等地划定了日本租借。所以从甲午战争之后,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已经取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大量区域,东北实际上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5、20世纪初,瓜分危机曾经是激励中国人民奋起自救的警钟,也是呼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号角。革命党人陈天华写的《警世钟》、《猛回头》等风靡一时,宣传革命的著作都是以中华民族瓜分危机相号召。

帝国主义列强公开叫嚣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稍微有所缓解。但是缓解的原因不是帝国主义不想再进一步侵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瓜分、侵略中国的紧张的局势与以前相比略有缓和,但是瓜分的暗流仍然时隐时现,特别是日本从来没忘记利用一战的有利时机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如果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或者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些史实就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正是因为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才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抗,所以有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总结

义和团运动虽然没有粉碎和阻止列强侵略,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谋求自强独立的重要环节。应该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和作用,同时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它的缺陷、不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