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简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牍是什么书体 子归·简牍

子归·简牍

2024-06-30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png

“子归”曰归

归于传统 共同领悟古老文化的魅力

   归于传承 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从未间断。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民族刻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华夏祖先善于记录,乐于传承的大智慧。

2.png

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我国曾经有一段以竹木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时代。简牍的使用大致贯穿从殷商到唐代的漫长历史,其中从汉代起,进入简牍和纸张并用的时代。唐代后简牍才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于竹木,笔墨春秋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简和牍是有区别的:

《说文·竹部》:“简,牒也。”

《说文·片部》:“牍,书版也。”

以材质相区别:简为竹制,牍为木制。

3.png

以形态相区别:简呈细长条形、可供书写一两行字、常编联使用;牍呈宽大之形、可供书写多行文字。

从文字的构造而言:“简”字从竹,“牍”字从片,“片”是将“木”剖为一半之形。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简牍形态各异,文献记载名称亦多。较重要的有简、牍、觚3种,他们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

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

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可多至七、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居延、敦煌出土较多。

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其书写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

4.png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一撇一捺,笔墨横姿,千秋万代,永世流传。

慧心巧思,文载万古

简牍的制作流程很繁琐 每道工序都独具匠心 看似质朴的简牍 实际上却凝聚着

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大智慧

首先备料

制作简牍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其中以竹木最为广泛,大体上北方以木为主,南方则以竹居多。

5.png

片解与刮削

制作简牍的竹木用锯子截取所需尺寸的材料后,再利用斧、刀、削、刨刀等工具将竹木进行片解和刮削,使简牍符合规范,保持其宽度和平整、便于书写。

6.png

杀青上胶液

杀青是指在火上烧烤竹筒半成品,使其失去水分并使竹内有机酸凝固,起到防虫和易于墨书的作用,杀青还包括刮去竹面青皮,便于将字写在竹黄里;木简也要进行干燥处理,一般在其表面涂上一层胶液,书写时不渗墨晕散。

编联

简册一般由丝或麻编联成册,或系联成束,少则几枚,多则达几十枚,依内容而定,编绳一般是二道可三道,多的达五道,一般而言长篇文章先编后写,账目、札记则先写后编。

7.png

书写

简牍书写有特定的书写格式,与今天的纸张书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书式、标题、标识符号等时代特征明显,书写工具一般包括笔、墨、砚石以及书刀等。

尺寸之间 文史绵延

简牍作为我国古代用来保存文字的重要载体,作为保存信息的常式而存在,珍贵的简牍,为我们揭开了遥远历史的神秘面纱。简牍书记录了不同时代的政务、军事。天文地理、农业医学知识、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孔老之学、诸子百家之言都因有了简书才得以保存。

通过简牍的呈现,浩瀚的历史长河似在眼前。通过文博人的讲述,千年的文化回响,言犹在耳。于这尺寸竹木之间,我们可以走进商朝光怪陆离,奇异多彩,繁荣与残暴并存的神秘空间;惊叹于春秋战国时期金戈铁马,风云变幻,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枭雄气概;大汉朝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大一统气势所震撼。

8.png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后世书籍的产生深受简书的影响。书写的书法形式,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也承袭了简书书写的传统。可以说,简牍书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是书法的主体、最古老的书写形式。

9.png

简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古代语言文化影响更为深刻。今天我们沿用的许多奇妙词语就来源于简牍。例如苞苴竿牍,不刊之论,名垂青史,罄竹难书,目无三尺等。如果我们不知道简牍的存在,不了解它前世的沉淀与积累,我们就无法理解这短短的几个字所蕴含的意义。

出土历史

从西汉至宋代,简牍出土约八九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用战国时的文字书写的简册,即所谓"壁中书",从而引起了长达两千年的经学今、古文学派之争;二是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墓时,发现有竹简数十车,这些竹简被整理成16种古书共75篇,这就是所谓“汲冢书”。它们只有极小部分现仍传世外。

10.png

2010年8月6日,长沙市五一广场地铁2号线施工工地发现大量东汉简牍的新闻,震惊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各路学者纷至沓来,希望参与研究和考证简牍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简牍大部分收藏在长沙简牍博物馆里。

长沙简牍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2017年1月,长沙简牍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11.png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内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厅一层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国吴简》、《中国简牍》、《世界文字载体》和《中国简牍书法》。二层为《湘水流过——湖南地区出土简牍展》,由“潇湘弦歌”和“简里湖湘”两大部分组成。

长沙简牍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举办各类临时展览20余场,公益讲座10余场次,同时长期致力于简牍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社教与宣传活动。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品牌,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社教宣传活动。

历史悠悠,文脉绵长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

是简牍带给我们的千年穿越之旅

于闲暇之时走进博物馆

走近简牍

从简牍之中探索那些

不为正史载记的曾经与往事

与历史对话

感受那跨越千年的质朴与绮丽

END

这里是“子归”如果你也热爱传统文化可以多多关注我们哦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微小的力量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出品:“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策划:娄晨夷 胡慧芳

图片:徐郡潞

文字:刘茜

编辑:陈非儿

审核:范增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