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pdf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2023-10-23 1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江鄂鲁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期间,毛泽东在与吴晗商讨校点《资治通鉴》时提出,需要一部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标绘详细、记载历代地名的历史地图集作为读史的补充。吴晗建议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毛泽东同意并责成其办理。会后,吴晗第一时间想到谭其骧,准备由他担任改绘工作。

11月2日,由吴晗、范文澜领衔的“标点《资治通鉴》及改编‘杨图’委员会”成立,委托当时的高教部向复旦大学借调谭其骧一年。次年2月,谭其骧赴京受命。为何吴晗会将此项工作交付于他呢?

一、早年经历

清宣统三年正月二十六日(1911年2月25日),谭其骧出生于奉天(今沈阳),是家中第四个儿子,以“虎步龙骧”之义取名其骧,字季龙。次年,随家迁回浙江嘉兴原籍。

民国十九年(1930)夏,谭其骧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这是他在该校攻读的第三个院系,也是他慎重考虑后的结果。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当时在该校任教授,谭其骧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移民史要》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9月,谭其骧被燕京大学研究院录取,师从顾颉刚。彼时燕大学术空气自由,顾氏采用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条件。

暨南大学毕业照,中者为谭其骧

也正是在入学一年后,当顾颉刚在新开“《尚书》研究”讲义中提出《尧典》十二州是汉武帝时期制度时,谭其骧通过仔细研究《汉书·地理志》等典籍提出反驳意见,师生双方几番书信往来,初步厘清两汉及新莽州制情况,破解困扰学界两千年的重大难题,谭其骧因此确立了未来60年的学术方向。年底,谭其骧完成毕业论文《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后更名为《湖南人由来考》)并通过答辩,提前毕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篇深入研究一个省区移民过程的专题论文,也是第一篇成功地运用抽样调查和计量方法作移民史研究的论文。”半年后成为他的首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932年起,谭其骧先后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国地理沿革史”和北京大学史学系“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代课教师,1933年又在燕大兼课。听课的学生中不乏日后的学术领袖,如辅仁的史念海、燕大的侯仁之。

史念海与谭其骧(30年代)

谭其骧与顾颉刚、侯仁之(50年代)

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共同发起筹备禹贡学会;3月1日,《禹贡(半月刊)》(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 /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创刊号问世。学会筹备处和刊物编辑部均设在成府村蒋家胡同三号顾颉刚旧居(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大楼西侧)。这项活动的初衷,旨在研究中国沿革地理。谭其骧在《禹贡(半月刊)》发刊词中称,历史研究与地理研究密不可分,而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地理沿革领域的空白促使他们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试图恢复相关研究的开展,并提出四大工作计划:编纂中国地理沿革史、绘制地理沿革图、修撰历史地名大辞典、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1936年5月24日,禹贡学会在燕大正式成立。

《禹贡(半月刊)》和禹贡学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尽管最初仍以传统史部沿革地理治学,但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转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除顾、谭二人外,钱穆、冯家昇、唐兰等名家参与其中,并以北大、燕大、辅仁三所高校学生为基础,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稿件,对于培养专业学者起到重要作用。1937年7月16日,《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十期发行后停刊,共7卷82期。1946年禹贡学会复会后曾出版10期《禹贡周刊》。1955年2月6日,禹贡学会停止活动。

不过,作为创始人的谭其骧并未跟随学会和期刊的始终:1935年秋,他因经济问题以及与顾颉刚办刊理念不同而辞去《禹贡(半月刊)》主编一职,南下广州;后一度返平;1940年赴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任教,6年后随校抵杭;解放后,浙大历史系停办,他应复旦大学之聘迁居上海。

二、成果回顾

中国绘制历史地图的年代很早,采用传统方法的最高成就是清末民初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全图共44组、34册,以清同治二年(1863)刊行的《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采用古今对照方式,将春秋至明代凡见于《左传》《战国策》及正史地理志的可考地名基本纳入。但存在检阅不便、底图陈旧、方法过时等问题。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纪念《申报》刊行60周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制《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分省地图》。这是中国人自行编制的第一部现代地图,但无法胜任编绘历史地图所需的详细底图。

禹贡学会成立后,谭其骧曾着手编绘历史地图,终因资料有限、时间紧张而作罢。解放初,曾世英邀请谭其骧编绘历代疆域图,也因低估任务难度而放弃。1955年,顾颉刚、章巽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谭其骧曾负责校订,但该图主要以反映历代疆域变化为主,内容简略。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绘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历史进程的地图集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蹉跎十年

最初,吴晗和杨图委员会都认为此项工作较为简单:以现代地图为底图对杨图进行改绘,并补绘清代地图。因此在1955年2月15日,吴晗和谭其骧这位老友一见面,没有提出任何具体意见,只要求尽快完成。事实上,从这时起直到1966年5月为止,杨图委员会未出版过一册地图,仅是基本完成初稿;与之相比,同步开展的标点《资治通鉴》工作只用时一年。这样的结果显然超出了每个参与者的意料。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料不足,特别是清图补绘所需沿革史,之前没有人梳理过,谭其骧只能从头开始整理考据,这类相当于新开课题的情形也在处理其他朝代时出现(因为要对杨图勘误),大大延迟了工作进度。

其次是统筹协调问题,杨图委员会成员众多,各家秉持一说,对于现有材料的解读、杨图改绘的标准、底图的选择等莫衷一是。吴晗在一开始要求从快解决,利用杨图山川框架为底图,把杨图中的晚清府州县名改作今名。这等于牺牲了成果质量,最重要的是由此导致的矛盾难以解决。于是谭其骧向上级反映,在8月下旬得到同意使用今地图为底图的答复。11月16日,西汉图郡国部分初稿完成,耗时54天,当初“一两年内完工”的设想显然化为泡影。

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书影

与之相关的,还有中国与邻国历史边界问题、历史时期少数民族的表示问题、历史上中原王朝之外属于新中国领土范围内地区的表示问题等。到了1956年初,借调一年期限已满,复旦再三催促谭其骧返沪,杨图委员会自然不放,谭其骧也明白一旦返校势必不如在京能够专心绘图,中科院还考虑将他调入以便开展历史地理研究并筹办相应机构(社科院当时尚未成立)。经过高教部、中科院、复旦等单位多轮交涉(期间谭其骧数次往返京沪),最后决定同意他返校,条件是工作要继续。1957年1月,谭其骧回到上海,被安排在北苏州路河滨大楼办公,但他很快就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而身不由己了。

尽管如此,谭其骧仍努力坚持杨图改绘,从复旦和其他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他经常结合工作为学生授课,使其快速掌握历史地理基础知识和历史地图编绘技能,因此培养大量人才,并在1959年建成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前身)。

1958年,《国家大地图集》被提到日程并规划至1967年底完成,杨图改绘被要求提前至1960年结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谭其骧和杨图委员会只能不断地修改工作方案。最终决定彻底抛弃杨图体系,改用最新测绘地图作为底图,八开本设计,160幅图,分批出全。

进入60年代,形势困难导致《国家大地图集》工程下马,杨图改绘也出现变化,如:突出政治性,部分内容重绘或取消;以1840年前的清代疆域作为历史中国范围,凡此范围内存在过的政权、部族全部画出(关于这项决定的解释,详见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每一个历史时期选定一个年代为标准;取消工矿、战争、城市、民族分布等内容,保留首都及近郊图等。这意味着杨图改绘工作成为历史。

1965年7月,杨图工作会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杨图委员会、中科院、国家测绘总局、地图出版社、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云南大学、武汉测绘学院等参与工作的单位代表悉数出席。期间完成初稿内审和外审,会议做出1967年底完成全部编稿、增加大比例尺历代首都城市图等决定。

四、动荡岁月

1969年5月的一天,一份内参被放到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桌上。当他得知编图一事是主席指示的任务时,立即同意恢复该工作,并要求谭其骧参与。15日,恢复杨图工作会召开;19日起,历史地理研究室召开学习班;24日开始工作。

当时,谭其骧没有主持工作的权力。与之前不同的是,具体主持日常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专业能力,却掌握着生杀大权,使得日常工作又离不开谭其骧的指导。谭其骧虽然动辄得咎,但还是尽可能地和他们耐心解释,将已发现的错误尽量修正;而唐大中时期图组、首都及部分近郊图被删除,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图组只保留州郡而无县治,各图幅的民族注记、部分县以下地名也被删除。

业务上最主要的问题是边疆地区的处理。1971年,此时项目名称已改为《中国历史疆域图》,外交部对清图有关中俄、中朝边界的资料进行审查并提出5点要求,主要是将《尼布楚条约》以来的中俄边界变迁都画出来。同年,云南大学方国瑜认为隋唐爨部南界考释不当,与谭其骧展开讨论。1973年,《中国历史疆域图》样本提请审阅,外交部再次对清代边界画法做出指示,规定将乌第河流域作为《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重绘与霍(浩)罕、爱乌罕(阿富汗)的边界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形图,谭其骧曾据此重绘秦汉长沙郡(国)南界

就在1974年4、5月间举行的审图例会和汇报会上,图集改称《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地图出版社内部发行,谭其骧和同事因此增加了一项审校任务。11月,图集内部版的体例确定,全套八册,分八开精装、八开散装、十六开普及本3种。年底,第八册率先印出,但直到次年下半年才发行。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他生前没能看到这套由他亲自指示编绘的历史地图集。

1978年,内部本全部出齐,距离项目启动已过去整整24年。期间,包括谭其骧在内的全体编绘人员一直没有稿费,至1983年才得以落实。

五、留瑕之璧

1979年,谭其骧大病初愈,《图集》计划公开出版,除做必要的修改补充外,还考虑续编民国图,谭其骧负责起草修改方案。1981年5月,几经讨论的《图集》修改方案出炉,主要内容是:

总图部分。内部本中原王朝总图由分图拼凑而来,而各分图往往以政权在该地区辖境最大时编绘,因此内部本总图所表示的疆域政区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此次修改一律按统一年代编绘,选择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较为稳定时期。在第二至第八册总图中,秦、西汉等4幅总图未改动;东汉、三国等5幅总图改动较小,如:内部本东汉时期全图由三个年代拼凑而来,现统一改为永和五年(140)。另一方面,其他总图因王朝前后期疆域变化较大,采取增绘处理,如:唐时期全图由一幅改为三幅。

分图部分。按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处理。如:凡错误重大、违反历史事实和考古发现的,一律修改;凡处理方法不当、点线定位稍有偏差或无法明确的,暂不改动。另外,受工作量过大等因素影响,政权民族分布未能增绘,羁縻地区、土府州县、中原王朝边郡、部分州县管辖所不及的少数民族地区等虽内部本处理方式不合理但一般未作改动。

此外,修改方案对表示方法、图幅排列、出版计划等也作出相应规定。

在《图集》公开本出版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各种意见,如:方国瑜曾就《图集》晚清中越三蓬地区归属、台湾地区的处理、汉龙关故址、唐图中今开远市以南界线画法等问题提出异议,他认为这是严重错误,如不改正,他将死不瞑目。谭其骧对其意见反复斟酌,最终未予采纳。

1985年,某部门要求修改第七、第八册的台湾、南海地区的表示方法,谭其骧则据理力争,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后两册迟迟未出版。此事最终上报中央。1987年初,中央书记处同意由胡乔木转达的社科院院长胡绳所作报告,沿用原稿表示方法。12月,第七册出版;一年后,第八册出版。至此,《图集》公开本完全出齐。

应当指出,《图集》一方面收录了部分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西汉图郡国部分参考1983年新中国首批文科博士之一周振鹤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导师谭其骧);另一方面,除《图集》前言、后记以及前文所述问题外,还有误绘、无出处、大陆版本使用简体字、历史政权边界为照顾邻国而妥协、再版不采用蝴蝶装等情况。总地说来,分图优于总图,中原图优于边疆图。

1984年,谭其骧作为教师代表会见美国总统里根,席间复旦赠送《图集》

六、未竟之功

谭其骧在《图集》后记中指出,只有将释文出齐,《图集》项目才算完成。历史地图的编绘自然是先有文后有图,但文字内容需要进行加工方能符合出版要求。1988年,承担东北地区编绘任务的中央民族学院以内部发行的《东北地区资料汇篇》《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说明书》为基础出版《释文汇编·东北卷》(精装、平装本),此后再也没有其他编绘单位出版相关文献。可以说,《图集》项目还没有完全竣工,但现已无重启的必要,因为其他地区释文与东北地区释文一同在本世纪初成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CHGIS)”的数据基础。1991年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配有图说,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

《汇编》原计划分为东北、蒙古、西北、青藏、西南、中原王朝六卷,主要介绍《图集》公开本各册图幅点、线、面定位依据(不含《图集》第一册考古遗址图幅),并对《图集》出版后新发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和修改说明。凡图、文关于点、线、面定位道里不一致的,一部分是编者结合实际地理信息而作出的处理;一部分因考古发现或文献研究证明原结论不当而进行修改,以《汇编》为准。

《东北卷》共5章18节(第一章后另有“附录”一节,不含),时间跨度由西汉至清代,一般以山海关外至黑龙江全流域视为东北区域。因各单位分工差异,部分东北历史地图释文未收录于《东北卷》,如:先秦及十六国时期东北建置和民族分布,北魏营、平二州等。正文后附有辽河中下游变迁、地名索引、地名首字索引等资料。

七、行舟再逆

1982年,当《图集》刚刚出版之际,国家决定恢复六十年代中止的“国家大地图集”计划,组织编绘国家历史地图集。社科院提名谭其骧主持,尽管年逾古稀且身患重病,他还是毅然受命。但受经费困难、涉及多家单位、前期研究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项目启动后进展缓慢,谭其骧仍坚持工作,拟定方案、审阅图幅、主持工作会议均亲自参与。在1989年《图集》庆祝会上,他发表讲话说:“《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完成固然是中国历史地图史上一项空前的成就,但严格说来,还只是一个开端,……我们已经着手编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并已完成了一百几十幅地图的初稿和复审,……我将一如既往,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1990年4月,谭其骧在北京最后一次主持国家历史地图集编辑工作会议。

1991年10月18日,谭其骧在家中发病,从此住院治疗。同年,由他撰写图说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

1992年8月28日,谭其骧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1994年,《图集》获中国社科院荣誉奖。

1995年,《图集》获国家教委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2001年,以《图集》及释文为数据基础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CHGIS)启动。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出版。

2021年7月,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上线。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2] 谭其骧主编:《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3]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4] 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5] 葛剑雄编:《谭其骧日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