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火药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三次印巴冲突英国立场 南亚火药桶

南亚火药桶

2024-07-06 0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口与民族】

约1600万(2011年)。

克什米尔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的聚集地,并拥有众多回教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

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义受当地原始信仰和苏菲派神秘主义影响较深,这使得这里的伊斯兰教与南亚其他地区的正统逊尼派和正统什叶派都很不同。在历史上,克什米尔由于对文化的包容而闻名,这体现在“克什米尔主义”(Kashmiriyat)中。

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包含北部地区和自由克什米尔)99% 的居民是穆斯林。巴基斯坦政府鼓励人民移居包括在此境内的普什图族人和旁遮普人聚落。

中国控制的克什米尔(阿克塞钦)地区,居住着西藏原始居民。

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克什米尔山谷和拉达克)占70%的是穆斯林(根据印度2001年的数据)。人口的其他部分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其他宗教徒。拉达克居民是 印藏种,而查谟的南部却居住了许多部落,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邻近的印度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德里市。

在1941年时,印度人占了总人口的15%。但在1990年,居住在克什米尔山谷的印度居民被强制驱逐(根据某些调查亦可以认为是“自愿离开”)。当年的十六万人中,现今只有一万五千还居住于此地。

【克什米尔现状】

克什米尔分治现状图

克什米尔地区现在由三个国家分治:

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为自由克什米尔(Azad Kashmir),大约13350平方公里;二为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大约72496平方公里,共约85846平方公里,名义上是巴基斯坦的一个自治区,自行选举的总统、总理、立法及司法机关。

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大约45.5%面积(10.14万平方公里),在控制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邦,该邦主要包括四部分: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和锡亚琴冰川。

中国则控制了东北部地区,包括:阿克赛钦,约 37555 平方公里;喀喇昆仑走廊部分, 约5800平方公里,1963年,巴基斯坦将此处划与中国。

巴基斯坦声称对除中控克什米尔以外的地区都是巴基斯坦领土,而印度一直没有正式承认中国和巴基斯坦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声称包括中巴于1963年签署的边界所划归中国的喀喇昆仑走廊地区等都属于印度领土。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一部分人倾向于独立建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对。由于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向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领土争端之一。

【蒙巴顿方案】

克什米尔问题可谓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老大难问题,从1947年“印巴分治”两国独立开始,就一直纠缠不清。七十多年以来,围绕着这块印度、巴基斯坦、中国交界地区的土地,印巴之间打了三次大规模战争、一次中等规模冲突。那么,这个南亚“火药桶”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要追溯到确定印巴两国独立的“蒙巴顿方案”了。

1845年,英国侵略锡克帝国,锡克帝国战败,被迫与英国议和,割让大量领土。根据《拉合尔条约》,查谟-克什米尔从锡克帝国中独立,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在印度民族起义中,克什米尔支持英属印度殖民政府。普拉塔·辛格在位期间,先后征服坎巨提、那加尔、吉尔吉特三个土邦,将他们降为附庸。

印巴分治前英属印度的版图,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英属缅甸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然而,在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鼓吹“二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真纳是以独立作为要挟,换取西部穆斯林较多的省份获得更多的自治权。圣雄甘地强烈反对这些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出于政教分离和世俗主义的立场而对因宗教的分离表示谨慎,印度共产党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虽然也有各自的反应,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

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布(粉色是印度教,绿色是伊斯兰教,黄色是佛教)

英国在当时规划了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印度斯坦、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藩王国,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共识。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

印巴分治示意图

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穆斯林占多数的合并组成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合并组成印度,各土邦有权决定自己的归属。在分割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动荡和冲突,以及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诸多遗留问题。分治过程中,有50多万人在宗教仇杀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互相逃到对方国家的难民1000多万人。所以这一方案后来被人称为“蒙巴顿祸根”。

【土邦问题】

蒙巴顿方案遗留下来的问题中,有一些(例如东巴基斯坦)在后来的印巴战争中解决,但克什米尔却成为一直拖而不决的“世纪难题”。简单地说,克什米尔地区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印巴分治”时,该地区是一个土邦地区,77%以上的居民是穆斯林,但麻烦的是,该土邦的王公却是个印度教徒。

这种土邦的居民主要宗教信仰与王公不一致的情况在1947年并不是个案,类似的较大土邦还有朱纳加德和海得拉巴,只不过这两个土邦的情况与克什米尔刚好相反——居民主要是印度教徒,而王公则是穆斯林。朱纳加德和海得拉巴最终都决定加入巴基斯坦,但是,由于这两个土邦位于印度腹地,印度政府自然不能容忍腹心之地盘踞两块别国领土,于是干脆直接动手。1947年11月9日,印度派兵进入朱纳加德,驱逐了王公纳瓦布,直接吞并了朱纳加德。1948年9月13日,印度再次对海得拉巴如法炮制,吞并了该邦。

朱纳加德和海得拉巴由于在印度腹地,与巴基斯坦并不接壤,同时又是印度教徒占据居民主体,巴基斯坦当时对此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但克什米尔则不同,该邦位于印巴两国交界处,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派兵干预。此外,巴基斯坦认为,既然在印度吞并朱纳加德和海得拉巴时,巴基斯坦没有反对,那么,投桃报李,印度对于克什米尔也应该采取一样的态度,允许其并入巴基斯坦。不过,印度人显然并不认同巴基斯坦人的看法,他们的态度是:既然克什米尔的王公选择了印度,那克什米尔就是印度的。

【打出来的克什米尔分界线】

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曾经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停火线

1947年10月,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3/5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66年1月,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结束语】

正因为双方七十多年以来在克什米尔地区基本就没有停止过冲突,这一地区的形势也显得格外复杂。除了双方正规军的对峙以外,还有各种民间武装和准军事武装活跃其间,尤以巴控区为甚。而这些各种“游杂武装”的活动经常不完全受双方军队和政府的控制,也往往成为冲突莫名其妙发生的导火索,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也有人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就是由这样的“游杂武装”引发的。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印巴两国先后拥有了核武器之后,克什米尔问答变得更加危险。毕竟核国家打仗万一失控,那可真是整个地球的灾难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