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清唱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一乐章歌词 中国第一部清唱剧

中国第一部清唱剧

2024-06-18 0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清唱剧是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的大型声乐体裁。由于最早是以《圣经》为主要题材,清唱剧原被称为“神剧”,如海顿的《创世纪》、亨德尔的《弥赛亚》等。但随着世俗题材的出现,“神剧”便被“清唱剧”一词所替代。

▲黄自

将“清唱剧”一词翻译到中国的是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而创作中国第一部“清唱剧”的也是他。《长恨歌》,这部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完成的巨作,开启了中国清唱剧的道路。

韦瀚章先生是国内歌词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提出“歌词”这一专业术语的第一人。

▲韦瀚章

韦瀚章和黄自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工作时结识,并且培养出了深厚的友谊。在《长恨歌》之前,他二人便已有过多次合作,如《抗敌歌》《思乡》《春思曲》等广为流唱的作品。但在这么大规模作品上的合作还是第一次。

1955年《长恨歌》的出版序言中介绍了他们的创作动机:“一方面固由于当时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急切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是我们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的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1]

“当时当地”指的其实是1932年抗战前夕。两位20多岁的热血青年,希望借历史故事来反思当时的中国局势。

清唱剧《长恨歌》的题材来自于白居易的同名长篇叙事诗。其中讲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但在这爱情故事的背后则是暗潮涌动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就如《长恨歌》的出版序言中所言,韦瀚章和黄自选取这个故事“并不是想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1]

▲时任国立音专教务主任黄自(左一)和事务员韦瀚章(右四)在毕勋路校址

在国立音专工作期间,黄自只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便完成了《长恨歌》的一、二、三、五、六、八、十乐章,而属于独唱部分的第四、七、九乐章则憾未完成。虽然在形式上看来,黄自的《长恨歌》是“未完成的”,但在音乐内容上,已有的七个乐章已经构成了非常完整连贯的音乐叙事体系。

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和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场面。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和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描写了安史之乱。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描写了杨贵妃被赐死的场面。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和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描写了李隆基和杨玉环阴阳两隔的凄惨境况。

韦瀚章在歌词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白居易的原诗和其衍生元曲《长生殿》,每个乐章的标题也是取自白居易的诗句。在保持歌词民族性和文学性的同时,韦瀚章还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做了许多创新,比如“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可恨的杨贵妃,可杀的杨丞相”等词句。这些简单的白话和通俗的口语瞬间拉近了观众与故事的距离,同时更深刻地传达出了谴责和愤怒的情绪。

▲台湾国立大学合唱团演唱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黄自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研究,而这也明显地体现在这部《长恨歌》中。他根据歌词的平仄声调、诗词的吟诵节律来创作其中的音乐,将歌词很好地与之贴合。正是由此,《长恨歌》的乐句、乐段中经常出现节拍变换和不同强弱的起落,这种“不方整性”便是其音乐与诗句完美融合的结果。[2]

在歌词节律之上,音乐创作当然也离不开歌词的内容。因为《长恨歌》所描述的是爱情和社会悲剧,在音乐旋律上也需要表现出悲剧性,黄自便运用了不协和音程、半音阶的手法以及和声的离调、转调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和悲剧性色彩。[3] 第六乐章“宛转峨眉马前死”是杨玉环刑场上受刑前的咏叹调,整首歌曲中贯穿的变化音便很有力地表现了杨玉环痛苦和怨恨的情绪。

▲Echo合唱团女高音龚爽演唱第六乐章“宛转峨眉马前死”

在钢琴伴奏上,固定音型也很好地烘托和渲染了音乐内容及特定的情绪。比如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开头低沉绵延的钢琴声,就仿佛是窸窸窣窣的“凄凄秋雨”,渲染了唐明皇在失去杨玉环之后内心的荒凉和悲愁。

▲华岗唱友合唱团演唱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男中音赵方豪

黄自在《长恨歌》中使用了大量西方音乐理论、形式及创作手法的同时他还展现除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就借鉴了古曲《清平调》的旋律,中国古典韵味可谓是十分浓郁。全曲以五声调式为基调,没有离调和转调,是整部剧中民族风格最为强烈的一个乐章。

▲ 台湾国立大学合唱团演唱第八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完成《长恨歌》的七个乐章时,黄自年仅28岁。他的音乐生涯刚刚起步已万丈光芒,中国音乐也翘首期待着他写出更多的作品,继续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树下里程碑。然而,世事难料、人生无常,1938年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终年34岁。而《长恨歌》剩下未完成的第四、第七、第九乐章,也成了永远的遗憾。

而这遗憾,引领着下一辈的音乐工作者继续前进。34年后,黄自遗漏的这三个乐章被他生前的学生林声翕补遗——结合了西方声乐艺术与中国诗歌的《长恨歌》终于完整。

▲上海音乐学院里的黄自像

音乐的发展永不停歇,一代音乐宗师黄自并没有离去,他学生们延续其意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攀登新高,创造奇迹。

“第一”的开创者,必将引申出更多的“第一”。

注释:

[1] 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

[2] 高虹,“清唱剧《长恨歌》的旋律艺术”

[3] 林花琼,“黄自《长恨歌》音乐悲剧性初探——以几个乐章为例”

撰稿:方人也

编辑/排版:纳多多

校对:南tt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