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 人间庆团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笛子传统曲目简介 《花好月圆》 人间庆团圆

《花好月圆》 人间庆团圆

2024-06-30 2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这样一首乐曲,喜气洋洋,热烈欢快,总在阖家团圆之时奏响,它的旋律悦耳悠扬,意境深远悠长,从诞生之日到现在一直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经典的民乐作品便是由黄贻钧创作的《花好月圆》。

说到《花好月圆》的创作渊源,要提及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1934年,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的黄贻钧经人介绍成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所属百代国乐队的演奏员,同时随音乐家黄自先生学习作曲,从此与音乐创作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公司的乐手不够,往往一人要身兼多职,黄贻钧除了要演奏扬琴、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有时还得承担作曲的任务。一天,在录制完他创作的《打更曲》后,制作人发现还需要再录制一首乐曲才能凑够一张唱片的时长,这个现场创作的任务便落到了黄贻钧身上,黄贻钧即兴哼唱了一段旋律并发展成一首乐曲,同事们都觉得很好听,随即拿起乐器将乐曲录制完成。其中一位同事陈中因其旋律音调热烈欢腾,将其取名为《花好月圆》,象征花前月下的诗情画意。创作《花好月圆》时,黄贻钧刚满20岁,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儿刚刚在上海扎下脚跟,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所以,这首乐曲也被认为是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期盼。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将乐曲改编成大型民族管弦乐,后经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令《花好月圆》更加声名远播,广为流传。

全曲的旋律和调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同时还借鉴了西方ABA的重复性三段曲式结构,完美地诠释了“洋为中用”的创作手法。乐曲首先在G宫调上由笛子的主奏引入,在高胡、二胡、小打击乐等乐器的烘托下瞬间将气氛点燃,随后,A乐段依然是笛子主奏,弦乐器则退居二线,用拨奏在主旋律间隙与之呼应,突出其明朗欢快的主题。在经过“起承转合”的主题呈示之后,高胡和二胡的重奏正式亮相,在中音区奏响了深沉舒展的旋律,与笛子的高亢嘹亮形成对比。接下来,扬琴、琵琶等拨弦乐器将A段的第二主题奏出,高胡和二胡又将主题以变化重复的形式再奏一次,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节奏型,与胡琴悠扬的音色形成鲜明对比,为接下来的热烈欢歌埋下伏笔。

随着切分音型将规整节奏的打破,预示着B乐段的开始,除了调式由宫转徵,乐器也采用了浑厚圆润的大阮和胡琴,跳荡的节奏与活泼的木鱼将气氛推至高点,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中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一段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作曲家通过压缩时长和加花的变奏手法再次点题,一长串由二胡演奏的密集十六分音符灵动自由,与梆笛的复调旋律遥相呼应。到了乐曲的尾声,旋律由弱至强,节奏由慢到快,音响愈加丰满,情绪更加热烈,气氛被推向了最高潮,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余音绕梁,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花好月圆》完美地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曲调和元素融为一体,通过不同乐器的交替演奏和丰富的音色布局,营造了一幅欢歌共舞的生动画面,成为民族管弦乐中的佳作。在双节同庆之时,合家团聚,赏花观景,欣赏一曲经典名曲《花好月圆》,愿吉祥如意伴你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