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蘑菇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笑话你也是蘑菇吗 你也是蘑菇吗

你也是蘑菇吗

2024-07-16 0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的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于是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了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

     医生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著名的蘑菇故事,也是这本书的书名。

      “神经病啊?为什么看关于“神经病”的书?”

       因为脑洞大,欢乐多啊!但看书的过程,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容忍不了一些人,那些情绪激动的、偏执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为什么那些圣经佛法都没办法让这个人洗心革面?为什么那些个鸡汤补药都没办法让他重整旗鼓?于是我们带着深深的鄙视嘟囔一句“神经病”,嫌弃的走开了。

    还有一些时候,我们甚至容忍不了自己,怯懦的、忧郁的、拖拉的、心事重重的自己。我们求助于某某管理圣经、某某成功之道,可除了更厌弃自己以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自己其实还没有毅力!于是我们带着深深自责对着镜子数落“神经病”,继续那被厌弃的生活。

   可到底什么是“神经病”?我们反倒是没认真思考过。书里介绍了一些病例:

      无法摆脱的抑郁症:

       有些人的行为很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比如那些坚持认为自己很悲惨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亲人们指责他们不负责任,朋友们说他们太没担当,连路过的吃瓜群众也要议论一下他们懦弱。大家都会用一句话作为总结:“有啥想不开的呢?”事实上,这个人很有可能患了抑郁症。而恐怖的是,他自己、家人、朋友、邻居,还有居委会大妈都未必知道。

   如果某人心情持续低落,要小心了,因为有可能不是自己认为的抑郁情绪,而是得了抑郁症。由于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失调,让人无法产生正面情绪,往往还伴随恐怖的幻觉。诱因或许是长期的压力无法排解,或许是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许是内分泌突然变化……于是复杂的神经系统就生病了。患者从此世界里一片忧伤再无阳光,不再有“想开点”的功能,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我们想象不到,那个完全灰色的世界究竟多绝望;我们理解不了,那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有多恐怖。大部分人在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情况下走上了绝路,而就算采取治疗措施人,好多也因为过程太过痛苦而放弃继续治疗。

     作为女性,似乎应该更能忧郁症患者一些,因为有特殊的生理期嘛,最知道那种不受控制的愤怒和忧郁。不同的是,她们知道再过两天依然能满血复活,而抑郁症患者们却看不到终点。

   媒体采访报道过一些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况,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精神状态、承受的痛苦,让我们对他们更多了一些宽容。或许,他们感受不到这份的宽容带来的温暖,但起码不需要再承受因不宽容而增加的额外的压力。

       渐入视线的自闭症

      有一些“熊孩子”常让遇到他们的人抓狂,他们沉默却坚持,莫名的就会用暴力,而且不跟对方沟通。直到最近大家才知道,他们或许属于是“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患者。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关上了沟通的大门,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着,只会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需求。    有人觉得,这些自闭症孩子大概都跟《雨人》里的主人公一样,虽然社交能力很差,但实际上是个天才。然而,事实上70%自闭症的孩子智力水平都低于常人,天才不到10%,而且天才也仅表现在数字、绘画、音乐等方面,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

     越来越多的听说某某家的孩子得了自闭症,也不知道究竟是患病的人在增加,还是消息散播的更快。终究是让人揪心,这纷扰红尘多热闹,他们却看不到。

     孩子本就是最容易获得同情的,尤其是生病了的孩子。在媒体的介入下,人们渐渐了解了这个特殊群体,还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称“来自星星的孩子”。在各种精神类疾病患者中,他们是幸运的,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接纳、甚至帮助。我们更希望这份幸运可以走的更远些,大夫们快些找到打开他们心锁的方法,让他们告别天空中孤独的星星,适应这个热闹的地球生活。虽说星星也好,终究是太寂寥。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典型的“精神病”,如果把神经系统比喻成一架钢琴,这些精神类的疾病大概就是某个琴键失灵,结果就是每一首曲子都会走调。非要奏出原汁原味的《命运》,只能是弹奏者自我折磨,也折磨期待中的听众。如果接受琴键异常的事实,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比如巴赫就临时创作了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同样,降低期待的听众也会收获更多惊喜。

   好消息是大部分的时候,大部分人仅是遇到一些精神方面的困扰,比如拖延症、幻想症、焦虑症、社交恐惧、失眠……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精神问题,治疗的第一步都是直面自己的问题。我们接受了自己和自己目前的状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咏叹调。

   所以,在遇到各类问题的时候,当我们痛苦、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别急着进行那些所谓的改变自己、寻找真的自我等自虐行动,或许可以把自己暂时归类为“神经病”,放下苛刻、放下有色眼镜,寻找一朵属于自己的“蘑菇”,一起等待一场细雨,再重新勃发出生机。

     这是书中一位精神病诗人的作品:

诗集《十万个为什么》

地理篇

大海啊,你这么蓝,这么咸,你家里人知道吗?

祖国啊,我的母亲,您儿子至今单身,您就真的不着急吗?

黄河啊,母亲河,您和祖国到底哪个才是我的亲妈?

书籍啊,知识的海洋,难道我蠢是因为我不会游泳吗?

动物篇

屎壳郎啊,如果你饿了,会吃自己的吗?

长颈鹿啊,你的犄角发射了WiFi,为什么不告诉我密码?

穿山甲啊,你这么能挖,是蓝翔技校毕业的吗?

企鹅啊,如果我忘记了QQ密码,还能找到你吗?

诗还是挺有意境的,问的问题那么贴近生活,那么有必要性。如果都能得到答案,生活也是会更加美好了呢。接受了自己的状态,生活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脑洞怎么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