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艺术 指尖上的技艺|探寻大埔传统非遗·竹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竹编流派风格有哪些 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艺术 指尖上的技艺|探寻大埔传统非遗·竹编

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艺术 指尖上的技艺|探寻大埔传统非遗·竹编

2023-10-06 05: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选竹、开竹、破篾、编制……一道道细致入微的工序下,精美的竹畲箩诞生了。

  竹编遍布南方各省,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1.12.1.jpg

  手艺人在开竹,从枝沟正中进刀一破为二。

  客家地区多为山区,竹林资源丰富,当地人就地取材,编制出各种器物。几百年来,竹编不仅成为客家人谋生的手艺,更是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民间艺术。2007年,竹编工艺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竹畲萝编制工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大埔县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深挖竹编内涵,当地更是涌现了年轻人让这门老手艺迎来发展新机。

  流传百年

  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

  走进“千年古镇”茶阳镇的骑楼老街,古朴的街道上飘散着淡淡的烟火味和竹子特有的清香。往深处走,接连几家店铺大门敞开,里面的村民忙着编制竹制品。

  见到黄联安时,他正手操一把脊弯刃薄的篾刀,弯着腰,娴熟地将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竹篾,妻子则在一旁安静地编制竹畲箩的垫子。在他身后,十来平方米的地方摆放着各种竹制品以及剑门、竹锯等竹编工具。

  1.12.2.jpg

  黄联安手操篾刀,娴熟地将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竹篾。

  今年50多岁的黄联安是茶阳镇茅坪村文富自然村人,接触竹编工艺已有近40年。手编竹器,曾是客家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客家地区就是靠山吃山。”停下手上的活,黄联安把村里与竹编相关的过往向笔者娓娓道来。

  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竹林随处可见,不少村民就地取材,编织各种农用和日用竹器。在黄联安的印象中,文富村地势不平,较难发展种植业,编织竹制品成了村民讨生活的一门手艺。“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竹编。”

  茶阳镇文化站负责人李淑娟告诉笔者,据考证,大埔县竹编工艺悠久历史,尤其是清初以来,竹编工艺迅猛发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生产生活用品向高档工艺品发展的蝶变之路。历史上竹编艺人层出不穷,且竹编工艺广为普及,直到现在,仍然可以在乡间看到竹编艺人在树荫和屋檐下编织竹器竹具的情景。

  1.12.3.jpg

  黄联安的妻子在一旁编制竹畲箩的垫子。

  大埔竹编的主要产品有竹篼、竹篮、竹盘、竹扫、竹筛、竹盆、竹椅、竹插、竹笼、竹框、竹箩等近15个大类、10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笔筒、竹席、竹包、碳包、竹枕、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

  其中,茶阳镇茅坪村生产竹畲箩的历史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该村文富自然村开基祖得禄公,在天顺四年(1460)派族人到外地习得编织竹畲箩手艺并传给村人。自此,文富村郑姓村民都会用当地毛竹制作畲箩。

  “畲箩又称春盛,是客家人逢年过节或置办喜事时盛装牲仪、酒粄、香烛等祭祀用品或者嫁娶用品的竹器。”李淑娟说,一般的畲箩呈篮形,两层或三层加盖,底层固定,中上层活动,“畲箩可手提,可肩挑,是粤东、闽西客家人必需的家庭用具,在大埔境内及毗邻地区客家人广泛使用。”2022年,竹畲萝编制工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何茅坪村的畲箩制作工艺得以代代相传?黄联安认为,资源丰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茅坪村盛产畲箩的原材料毛竹,拥有大面积竹林,且取材近、方便。”竹畲箩编织由此成为茶阳镇茅坪村的传统特色手工业,是村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茶阳镇的竹畲箩主要销往粤东潮汕地区。“那边有专门的商家过来订购竹编产品,需求旺盛时,我们一年可以卖出200多担。”黄联安说。

  精益求精

  工序超过20道

  从2006年开始,黄联安每年都会提供竹畲箩给一位潮汕地区的老客户,雷打不动,并且合作愉快。“他看中茶阳镇竹畲箩品质好,很认可我们。”

  为什么茶阳的竹畲箩品质更好、广受欢迎?在黄联安看来,首先是取材上有讲究,“一个好的篾匠,首先要会选竹子”。

  畲箩制作材料主要是茶阳镇以及周边丰溪林场的毛竹。“砍毛竹有时间上的讲究。”黄联安说,需在农历七至十月砍的竹才好,不会生蛀虫,耐用;还要选生长期在二年以上的,笔直、无破绽的,做出来的竹器才能柔韧耐用。“而且做畲箩要选取比较高大的竹子,尤其是比较高开枝的,这样才更有料。”

  备好原材料是第一步,如何制作便要各凭本事。

  竹畲箩质轻外观美,通风且耐用,但制作工艺颇为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主要工艺流程为选竹、开竹、破篾、过镜门、编织、装耳、上油、包装等八道工序。

  1.12.4.jpg

  竹编手艺人使用的各式工具。

  据黄联安介绍,有了材料后,篾匠会根据篾器的大小,用细密齿的锯子,将毛竹裁成合用的竹筒若干;再用篾刀将竹节的突出部分削平;然后破开竹筒,均匀地破成若干块竹片;还要将竹内部的篾骨破掉,才是做篾器的正料。这时,要将竹片用篾刀开成篾青、二黄、三黄等篾片。

  “破篾是一道繁琐但又细致的工序,竹子的‘肉’很厚,中间又有很多的结,又头大尾小,我们需要用篾刀将竹料破开,然后逐层抽丝,至需要用的厚度。”

  此时,篾匠一般先从竹子头上破起,破好几寸后,便用嘴巴轻轻地咬住篾片的两边,再顺势边破边撕。全部篾片破完后,还要用“度篾齿”过两道工序,一是要从侧向磨边定宽度,二是要正反两面打磨,让篾子的表面平滑光洁,以便手工编织。另外,这破好的篾子,还要根据所编织的篾器之需,用沸水烫制或用清水浸泡后使用,防虫蛀、防断裂,再在编织前稍微晾干备用。

  对于一个篾匠来说,篾丝的合适是编制精美器具的先决条件,而竹篾竹丝怎样才能破好、破均匀,实际上没有多少诀窍,黄联安说,也是全靠多练,“工多艺熟,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正式编织时,经篾相对固定,纬篾是活动的,要边织边添。再经过收边、缠边,并根据竹器的类型和需要,做成既紧密耐用又美观大方的篾器。

  对黄联安这些手艺人而言,竹畲箩质量不合格,第二年便不会有人来订购。这种市场倒逼下,精心编织的竹畲箩十分经久耐用,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可用几代人。

  长期以来,竹编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黄联安的手艺是打小跟着爸爸学的,娶妻后,夫妻俩搭档编制,经营起这家店铺。

  推陈出新

  迎合审美需求编出新产品

  昔日商贸繁荣的时候,茶阳镇上大大小小的竹编商户有三四十家。如今,竹编店铺锐减,而且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只剩下年纪较大的还留在本地,从事这一行业。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技艺,认为赚不到钱。”谈到大埔竹编的现状,作为老手艺人,黄联安不无感慨。“之前也曾想让儿子学这门手艺,但他还是选择去外地闯荡。”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竹编器物渐渐被塑料、五金制品等取代,面临着市场萎缩、竹编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如何破解难题,让竹编这一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手艺人们没有停止思索。

  42岁的本地人黄永淼是这支队伍里较年轻的一员,2003年,他外出返乡后开始接触竹编。“最开始谈不上有传承老手艺的使命感,而是当作一门生意。”

  1.12.5.jpg

  年轻的手艺人黄永淼在编织竹制品。

  和大多数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一样,他也是从拜师学艺开始,在镇上师傅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技术。随着对竹编的了解越来越深,他逐渐意识到,客家竹编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立足于民间工艺之林,代代相传,更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下去至关重要。

  如何传承发展?在他看来,除了要完好地继承传统技艺,也要关注当下的生活、把握时代潮流、坚持技术创新。

  “年轻人有自己的心思。”黄永淼说,以往的老师傅们大多根据固定客户的需求,定制出一些产品,但竹编器物的市场其实可以更广。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旅游旺季,到茶阳镇的游客会有购买竹编畲箩等产品的意愿,但由于目前编制的畲箩尺寸偏大,不便于携带及适配如今的应用场景而作罢。

  “可以多制作一些能够匹配群众审美需求的手工艺品。”在平常,黄永淼会不断改进和改良竹编产品,一步步摸索、实践,用老手艺编制出新生活。在他的桌子上,放着他编制的葫芦状的花篮、竹伞等新产品,尺寸更小、更加精致。“有些游客过来时,还会带走一些。”与此同时,他还将目光转向了短视频平台,借助互联网快车宣传竹编这门手艺。

  保护和传承竹编工艺,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

  此前,广美“三师”专业志愿者发起的保护、传承、研发大埔竹编手工艺的行动,试图用“文创+”的方式让民间手工艺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中找到平衡。专业志愿者提出观点,可能将竹编制品从日用品变成契合生活品质的、有设计感的物品,并对它的设计理念、生产销售工序要再进一步创新与研发。

  当地党委、政府在加强保护传承竹编工艺、竹畲萝编制工艺等,不断挖掘其内涵,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非遗的魅力。

  对于竹编事业的发展,黄联安满怀憧憬。“竹编制品不仅绿色环保,还具备艺术价值,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一定会被人们再度接受。”

  延伸

  运用互联网技术

  以传播促传承

  酒香也怕巷子深。同理,传统手艺除了需要传承,也要传播。

  今年4月,竹编手艺人黄永淼在短视频平台上传了第一个视频。在他的主页里,不管是头像还是视频内容,都充满着竹元素。正如在简介里,他写道:我是广东梅州大埔的一名竹艺人。

  “最开始接触短视频,也是想着借助这个平台,将竹编作品传播出去。” 黄永淼说,竹制品还是有很大市场,比如游客到茶阳镇玩时,会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带一些小手办回去。

  他的视频里记录了游客拿着竹篮、竹篓、竹帽子等的瞬间,并着重展示他的作品。“真漂亮”“点赞”等评论更是让他充满动力。以传播促传承。他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竹编,喜欢上竹编。

  1.12.6.jpg

  精心编织的竹畲箩十分经久耐用,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相关

  竹编制作工序

  一件竹编从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十几至三十几道工序,比较考验手艺人技术的工序包括开竹、破篾、编织、装提手等。要编制背篓、箩筐、花篮等立体编,还要通过编织起底、立身、缘口、脚基、装饰、提手等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真正的竹编作品。

  开竹:开破竹子时先砍掉竹枝残余,削平竹竿凸结,再从枝沟正中进刀一破为二,再分为四,依次进行。而后进行破条、启层、匀篾、分丝、刮光滑。

  破篾:用篾刀将竹料破开,然后逐层抽丝,至需要用的厚度。一般是用一把篾刀破竹、打节。

  编织:所有的竹编技巧都是在压一挑一、压一挑二这些基础细节上变换出来的,如花背篓上常见的斜纹、三角纹、虾须纹,在此基础上在通过直径纬编、三角眼编、转角立体编、回旋还原编等多种方法,才能把长长的竹丝编织成各种图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大埔视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