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些非遗技艺,悄悄变年轻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竹编技艺 肇庆这些非遗技艺,悄悄变年轻了!

肇庆这些非遗技艺,悄悄变年轻了!

2023-06-08 1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肇庆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非遗与时俱进,

不少传统技艺开始结合时下流行,

通过传承创新,保持活力。

01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图源 | 肇庆市端州区文化馆

裹蒸以传统包裹方式及独特风味,

闻名于粤、港澳和海外,

外界曾有“不吃裹蒸等于没来肇庆”一说。

而裹蒸制作工艺,

也被列入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 史 渊 源

秦代《南齐·蝗帝史》记载:“太官进御食,有裹蒸。”据载,秦汉两代,西江两岸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是百姓春节探亲拜年必备的礼品,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图为裹蒸制备原材料 | 图源 多彩肇庆

△图源 多彩肇庆

创 新 传 承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开展“老肇庆·真传承”亲子研学双模式活动,通过非遗+文旅、非遗+家庭亲子等新模式,将非遗与现代文旅融合,在保持与传承中创新裹蒸制作技艺。

△图为由肇庆市肥仔伟食品有限公司所打造的肇庆裹蒸制作技艺非遗工坊 | 图源 肇庆市端州区文化馆

02 德庆黄瓜腌制技艺

△图源 | 德庆发布

历 史 渊 源

据史载,自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有敕封德庆悦城龙母。传说当地淳朴的老百姓就用当地新鲜的小黄瓜、黄瓜榨等龙母斋菜以谢圣恩。《德庆县志》记载:“新圩历麻黄瓜爽脆可口,除煮食外,还可腌酸菜。”

△图源 | 德庆发布

除了黄瓜榨,

还将腌制技艺用于制作其他产品,

如豆角酸、萝卜干、酸菜等特产。

通过多种生产模式创新腌制工艺,

结合已有产业不断完善腌制产业链。

创新传承

△德庆县在官圩镇金林村举办“2023年德庆县首届小黄瓜采摘节”,以“小黄瓜·大产业”为主题,图为采摘的小黄瓜 | 图源 德庆发布

德庆各镇依托德庆腌制技艺非遗工坊相继成立了小黄瓜专业合作社,创新“基地+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还打造了德庆县龙母斋菜系列产品、德庆有礼产品等。通过不断深化腌制产业链,孵化各种不同产品,带动当地的农户和乡村产业振兴,使古老的腌制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03 广宁竹编编织技艺

 

△图为广宁新桥镇骑楼街竹编手艺人编织的各类造型精美的竹编制品 | 图源 中国青年网

广宁是竹子之乡,

有丰富的竹子资源,

广宁竹编用品都是手工制作,

经久耐用,

深受人们欢迎。

△图为竹编制作过程和竹编手工制品 | 图源 广宁发布

历 史 渊 源

广宁竹编史至少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官步铜鼓岗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中发掘和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器物与青铜器300多件。用放大镜观察,能清楚看出紧贴青铜盘底部的是一些由人工编织的已经碳化的竹蔑残片,呈现六角眼形状的编织物轮廓。

创 新 传 承

△左图 | 广宁发布;右图 | 中国经济导报

竹编非遗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力量,不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举办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邀请外国友人体验广宁竹编的制作技艺;以竹为媒的广宁竹博园,通过博览馆的方式传播竹文化;通过与茶饮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一款“竹笼入水”的轻乳茶饮品......不断推陈出新,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传播好竹编的现代非遗声音。

正因为不变,

这些非遗的内核与底蕴

才能一脉相承。

正因为改变,

才重新焕发了它的生机与活力。

那么你身边有哪些非遗技艺,

还焕发着活力呢?

不妨在评论区一起讨论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