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从“童话的灵魂”,到“创作的美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童话中的中国 汤汤:从“童话的灵魂”,到“创作的美德”

汤汤:从“童话的灵魂”,到“创作的美德”

2024-07-12 2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汤汤作品《美人树》插画

Q

与之相关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童话,对孩子来说才是好的童话?

汤汤:文学的审美是多元的,有的清浅有趣,有的广阔深邃,有的好玩幽默,有的忧伤沉郁,风格不一,各有其美。好童话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作品在语言上非常出彩,有的在想象上非常狂野,有的在故事讲述上扣人心弦,有的情感冲击力直抵人心,而有的意蕴丰厚给人无穷的咀嚼和回味的空间。优秀的童话,风格、魅力各不相同,没法排名,没法比较。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童话一定首先有着上乘的文学质地,它是一种清浅又深刻、简单又丰富、梦幻又真实、温柔又锋利、美丽又诗意的文学。如果在你的意识里,童话只是哄哄小孩子的故事,那么对不起,你一定永远无法理解童话,也永远无法写好它。

Q

现如今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当孩子进入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后,就算阅读仍频,但童话往往渐渐退场。在您的观察中,这是由其属性或者说适读年龄段所决定的,还是更多来自外因的无可奈何?

汤汤:童话为什么会在孩子长大后渐渐退出阅读书单,其实和对童话的误解有关系。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童话好像是小儿科,只是哄哄小孩子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童话的阅读比例确实可以小一点,毕竟需要读的书太多,孩子们的精神成长需要来自各种书籍的营养,但不能完全退出。太多优秀的童话,适合1到99岁阅读,许多童话蕴含的哲理需要用一生去发现,每个年龄段能读出不同的滋味,收获不同的体验,退出是一种偏见,是人生的遗憾。《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说,总有有一天你会成熟到重新阅读童话,这句话意味深长且充满智慧。长得再大都不要丢失童话!

《纳尼亚传奇》同名改编电影

Q

谈论童话创作时,许多人会聚焦于想象力的挥洒,认为童话就是天马行空。其实对童话而言,也需要丰满的形象、丰沛的审美,但在作品中往往很难做到平衡。对写作者而言,这种平衡性是需要追求的吗?或者说,是否是我们在谈论作品时有时会过于看重这种“平衡性”?

汤汤:有时候,和孩子们分享怎么写出好童话,我会说二十个字——想象奇妙、形象鲜明、故事动人、情感真挚、耐人寻味。同时会告诉他们,这二十个字不用都做到,也做不到,只要其中有一两个方面有些突出就行。刻意追求“平衡性”,一是太难了,二是容易显匠气、失灵性。比如我写《太阳和蜉蝣》这个童话,重点就不在想象力的狂野、奇特上,而是在乎情感的饱满和意味的深长。无需平衡。

Q

近年来您致力于培养童话创作的新生力量,也参加了多个童话赛事的评选,在这些作品中,是否也会看到一些比较有普遍性的创作上的问题?

汤汤:在近两年阅读原创童话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印象,那种明亮、晶莹、天真的童话似乎越来越少了,作者好像在一起用力地寻找,寻找一种童话的新意,而寻找的结果是,大家落入了另一种俗套——成人化、个人化,还有所谓的哲理化倾向。童话不再轻盈灵动、天真有趣,而变得凝滞、晦涩和难懂,不好看了,不走心了,读着累人。

“你的心里有没有读者”,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我们刻意迎合、讨好孩子,而是想方设法让我们的作品更富有吸引力,能捉住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避免遭到他们的排斥、拒绝和远离。当下的一些童话,写得过于深沉和深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者的才华,体现出强烈的文学性。但童话的主要读者是孩子,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因此我们的创作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审美特点,无论如何,小读者的喜欢是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很重要。

Q

您曾强调,幻想文学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能将深刻的主题用迷人的故事呈现出来。如此而言,思想深度对童话来说不仅不是“禁区”,更是作家需要勇敢掘进和探索的领域。在您的观察中,当下青年作家的童话创作中,在思想性这一方面是否有需提升之处?

汤汤:富有思想性的童话作品会启迪孩子们的智慧,点亮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去思索人生和世界,从而帮助他们慢慢地成为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人。所以作者在文字中注入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在作品中探讨一些哲学的命题,抵达更广阔和深邃的文学宇宙,这是童话创作的路径之一。有一句话说,作家写到最后,拼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人生境界和智慧,是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是人的格局在作品里展现出来的格局,格局的大小,决定着作品的气象。而这绝不是能刻意为之的,这需要一个写作者对人生种种抱有充分的敏感和思索,以及海量的阅读和学习作为基础。

怎样表达思想性,怎样呈现作品的深刻性?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讨和琢磨的问题。问题在哪里——许多吭哧吭哧编织出来的故事常常驾驭不住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思想很丰满,故事很骨感。倘若把思想看成躯体,故事看成衣服,那么,在很多作品里,我们总是能看到衣服包裹不住躯体的状况,这里短一截,那里少一块,捉襟见肘,穿得狼狈。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故事载不动思想,故事没有讲好。

汤汤作品《太阳和蜉蝣》

Q

落到实际创作中时,思想性和意蕴在童话故事中的融汇其实并不是一件易事,有时反而容易成为一种主题先行、理念先行刻意的写作,并对作品品质造成伤害。这二者之间该如何区分?

汤汤:文学作品里的深刻,源自于一个作者生命深处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它应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被读者捕捉到和反复回味的,童话也一样。有时候我们过分追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刻,恰恰会让创作走向片面和狭隘。如果只为了思想性和深刻,读哲学书就够了。而文学的功能更多的是审美和情感,是对心灵的抚慰。

写作,无非是表达什么和怎么表达,具体创作中,有时候,我们会先有一个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写故事,这是“主题先行”的写作,容易写得刻意,匠气十足,很多人比较否定这种创作方法,但我觉得不用一棍子打死,关键在于是否有能力表达得自自然然、行云流水,而不是被主题牵着鼻子走;另一种是,脑子里先有人物形象和故事等,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凸显了主题,这个比较高明,这样的作品主题含而不露,很容易具有一派天然和浑圆的气质。

Q

从创作角度而言,您如何看待“主题先行”和理念先行的作品?您会给出怎样的创作建议?

汤汤:无论是“主题先行”还是“故事先行”,关键点其实都在“如何表达”上,表达效果往往有四种:举轻若轻、举轻若重、举重若重、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文学表达中很高的一个境界。哪怕很大很深很晦涩的主题,也能用一种轻松和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读得兴致勃勃,心灵被照亮和震撼的同时进入深邃的思索。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讲述智慧,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的叙述力量。这世界上有太多给孩子们写的童话作品,看起来那么短小和简单,常常只有几百个字,却往往比一个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还深邃广阔,意蕴丰厚,耐人寻味。“主题先行”的作品比较难做到这一点,但肯定也会有天才的作者能够驾驭,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路径是唯一的。

再深刻的思想和主题,都要通过载体传达,在童话里,载体就是语言和故事。我们当下许多作品的问题是:不缺乏思考和思想,但故事呈现不是太直接就是太晦涩。好的童话,既能意蕴丰厚意味深长,又能写得好看和好读。前者是童话的灵魂,后者是创作的美德。我的建议是:把故事写好看了再说,好看到孩子瞅一眼就不想放下的境界,同时让人生和世界的深意,从故事背后以孩子能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溢出,一点一滴流淌到稚嫩的心灵里。当然,这世上也有很多没有什么故事性的童话,照样十分迷人,这也许需要更高的才华和创作天分,我承认我并不具备这一点。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