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立秋有哪些代表物品名称 【科普

【科普

2024-07-15 1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知不觉2021年已经过去了218天,一眨眼间就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今天立秋了。

赵孟頫(元)《鹊华秋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也曾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作为乾隆的“撩妹”神器出现。

今天就来科普一下,关于立秋一些知识点。

I - 立秋的历史渊源以及特征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历书》

立秋,是指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一般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之间)时。在古代,立秋的时间主要是根据天象的变化而定。《历书》曾记载,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时,就是立秋的时间了。

二十四节气中讲究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立秋这个节气一般被古人视为秋季的起点。

图:倪瓒(元)《秋亭嘉树图》局部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秋,位于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它正处于二十四节气的中间位置,这个位置意味着它像是节气的一个中间的节点,象征着气候环境即将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 也意味着在这个节气中降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地间草木开始从成长趋向成熟。

在这种大基调下,立秋后的气候一般会天高气爽,月明风清。

图:马远(南宋)《月下把杯图》

立秋以后,一般温度会随着降雨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基本立秋后每下一次雨,气温都会凉快一点,因而民间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俗语。也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

II - 立秋 vs 气象学上的秋天

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立秋跟气象学上的秋天是两个不同的定义,立秋在气象学上,并不算是真正的秋天。按照气象学理论,一般连续五天平均气温降在10-22摄氏度之间才算是秋季的开始。

由于我国经纬度跨度比较大,所以按照气象学标准,最先入秋的会是地处北方的黑龙江,新疆等地,一般会是在8月左右,时间跟立秋节气的时间差不多,可谓在立秋的节气就进入秋季。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要在9,10月份才能感受到秋的气息。

等到气象学上的秋天进入我国最南边的海南岛,那个时候一般也快过另一个新年了。

图:赵之谦(清)《枝头秋色图》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III -  关于立秋的误解:立秋后的温度

以前的我一直以为立秋之后温度就会直线下降,其实不是这样的。立秋后的温度很可能不降反升。

秋后一伏,晒死老牛。--民间俗语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因为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为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相当于立秋这个节气是夹在了二伏与三伏中间,民间俗语就有:“秋后一伏,晒死老牛。”可想而之,温度为什么会不降反升了。

冷知识:长夏

立秋夹杂着三伏天这种稍显复杂的天气状况,让人有种对古代分秋夏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其实你知道吗,中国古代讲究的不是四季,而是五季。古人称从立秋起至秋分之间这段日子,为长夏。

图:五代佚名《秋林群鹿图》局部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崔寔(东汉)《四民月令》

传说中立秋的整体温度跟立秋(即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的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有很大关系,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过:“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古代一个节气有15天,古人将15天以“元”或“侯”论,将五天分为一元/侯,所以一个节气一共会被分成三元/侯。

关于立秋的三候,每一候都有独特的特点。古人言:“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侯凉风至:“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周语》 。古人一般把西方凄清之风称为凉风,一侯开始气温变而凉,而气始肃也。这时刮的风,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所以有词言秋风送爽。

二候白露生:随着一侯的凉风来时导致地表气温降低,如果二侯刚好下雨,雨过之后,一般会产生白霜。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螀,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尔雅》。到了立秋的第三候,此时此刻蝉声遍野。也算是此季节的一大奇观。

清張若靄畫墨妙珠林(卯)冊立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IV - 立秋的历史传统

现代的小伙伴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立秋其实才古代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立秋由于是古代“四立”节日之一,所以尤其被古代君王所重视。

周代:

《礼记·月令》:“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早在周代,就有记载,每逢立秋之日,天子需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唐代。

汉代:

《后汉书·祭祀志》:《后汉书·祭祀志》中曾言:“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悄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

《后汉书·礼仪志》:在《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曾描绘过相关习俗:“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 书中也提到过:“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 的盛况。

后汉书中的这两段均记载了,古时天子在立秋之日应遵循的白衣祭祀习俗,以及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唐代:

唐代也一样,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

《新唐书·礼乐志》:在《新唐书·礼乐志》中曾有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宋代:

《梦梁录》:据《梦梁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

据史料记载,宋代立秋之日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奏毕,梧桐叶子应声落下一两片,以寓报秋之意。

图:北周武帝宇文邕画像 局部图

V - 立秋的民间习俗

戴楸叶 :

从唐代起根据民间习俗,就有带楸叶的习俗,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因为楸树的“楸”字与“秋”同音,戴楸叶,也是为了迎接秋天。

《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曾有记载,唐代立秋这天,长安城中会售卖楸叶,供人们插戴。

到了宋代,戴楸叶的风俗开始在民间兴起,有的地方还会把楸叶编成帽子戴。到了这个朝代还有饮秋水吞食赤小豆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梦粱录》:《梦粱录》中也有:“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的记载。

《临安岁时记》:南宋时期的《临安岁时记》也曾记载:“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

《武林旧事》:南宋《武林旧事》卷三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到了元代,这种风俗被传入了宫中,就连身为蒙族的王公大臣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习俗。

《析津志辑佚》:熊梦祥(元)曾在《析津志辑佚》记载过这一习俗:“车驾自四月内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秋日,三宫太子诸王共庆此会,上亦簪秋叶于帽,张乐大燕,名压节序。”

这种风俗一直到明代,变得越来越流行。

《熙朝乐事》:田汝成(明)曾在《熙朝乐事》中记载道:“男女咸戴楸叶。”

制楸膏:

除了戴楸叶之外,在明代年间还有用楸叶做成楸叶膏(中医)的习俗。

《遵生八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

其实戴楸叶的习俗在民间一直盛行到清代乃至近代年间。直到现在,有些地方仍保留这一传统民俗,孩子们不仅在胸前佩戴楸叶,而且还会用楸叶编织成草帽戴在头顶,以防“秋老虎”烈日曝晒。

余省(清)《种秋花图》局部

悬秤称人,贴秋膘 :

清代除了沿用戴楸叶的习俗,还有“悬秤称人”这一习俗。用现代话说就是,称体重。古人会用称出来的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这是因为一般人到了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导致人缺觉、出汗、食欲不高,饮食逐渐变的清淡起来,这样过了三个月,一般人的体重都要下降一些。然而立秋一到,秋风一起,人们普遍胃口会大开,从而想要吃点好的补一补。

这就是立秋习俗“贴秋膘”的由来。

啃秋,咬秋,食秋瓜 :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

民间有立秋有吃西瓜啃秋的传统习俗,这个习俗在南方江苏等地比较盛行,因为立秋刚到来的日子,气温可能会不降反升,天气会变得干燥。这点南方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民间认为在立秋这天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营养,水分含量比较大的瓜果类,既是解暑,又是为了防病。

江苏民间普遍认为,在立秋这天“啃秋”可以防止生秋痱子。民间有谚语说:“立秋以后吃西瓜,不用花钱把药抓。” 

而根据中医记载,这句谚语并不是谣传,这个季节吃瓜确实能起到消暑、解热、散毒、润肺、利尿等功效。

《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过:“西瓜,消烦止渴,解暑热(吴瑞)。疗喉痹(汪颖)。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宁原)。含汁,治口疮(震享)。”

《本草纲目》:同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说过:“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所以习惯“啃秋”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吃瓜解暑,易于适量,过量伤脾。

其实关于“啃秋”,在江苏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初年的立秋前后,南京城里许多人染上了癞痢疮,即黄癣。这种病即使病愈,也会留下难看的疤痕,闹的人心惶惶。这时有人相传说庐州府(今安徽省合肥市)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皮肤如初,南京人纷纷效仿,果然灵验。此后便渐渐形成习俗,每年立秋,人人食西瓜,谓之“啃秋”。

浙江等地,民间立秋之日会取西瓜与烧酒同食,据说这也可以预防疟疾。这种吃法听起来与法国餐前甜点 Melon au vin有异曲同工之妙。

《帝京岁时纪胜》: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曾记载过这一习俗:“立秋预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

钱选(宋)《秋瓜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晒秋:湖南,江西,安徽一带山区

生活在湖南,江西,安徽一带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环境复杂的原因,村庄平地极少,为了防止农作物发霉,只好在立秋前后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为了吸引游客,每年都会举办晒秋节,让游客欣赏这一代农家喜庆丰收的场面,这一活动曾被文化部评为过“最美中国符号”。

而据说在安徽歙县霞坑镇石潭,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待考证,希望有机会去看一下😊)

现如今而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逐步演变成了艺术家追逐创造的素材。

图:篁岭晒秋(网图)VI - 立秋养生说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内经这段话告诉我们,养生要顺应四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内经》中还对秋天应有的作息时间进行了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神志安宁,以缓秋刑。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所以秋季应该早睡早起,宜养收,不易散。

秋季其实是中医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养生时节。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由于夏季炎热导致的人体质下降,要抓住立秋这个季节按照需要适当进补。

内经认为,秋冬应该以养阴为主。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以养阴为主,主清淡,应吃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 古人云:“秋不食辛辣。” 所以秋天应该少吃辛辣的食品。  

同时,中医也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以补肺金之气,例如:百合、莲子、银耳、山药、枇杷、蜂蜜、藕、梨等,养阴清热,益中补气的食物。 

VII - 关于立秋的诗词

立秋这么重要的节日怎么可能少了古代的文人骚客,关于立秋的诗词在历史上那是数不胜数。下面列举一些比较有名的诗句: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白居易《立秋夕有怀梦得》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杜甫《立秋后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唐)《立秋前一日览镜》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南宋)《立秋》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涤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范成大(南宋)《立秋》此诗中的“折枝楸叶”指的正是前文提到过的戴楸叶的立秋习俗。

寒瓜方卧垅,秋落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沈约(南梁)《行国》,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秋天西瓜丰收的景象。

图:八大山人 水墨西瓜图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立秋的诗句历史上有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看完这篇文章再去自己学习一下。毕竟这么重要的日子里也不要忘记丰富自己的知识呀!

希望大家都在今天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贴秋膘”贴的愉快,“啃秋”啃的过瘾。

~❤️立 秋 快 乐❤️~

--喜欢本文的小可爱可以关注本up或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

---不定期更新中华文化类科普类文章---

素问易学工作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