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 · 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立体构成图片设计作业手绘 筑 · 作

筑 · 作

2024-03-14 1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第一刀竖切,第二刀就准备横向切割,使模型的体块不再一个方向上发展,在不同的维度上的发展使模型丰富起来。第二刀是在抬高的体块上横向取四分之一的点,切下一个小梯形体块。本次方案以推拉的手法贯穿,所以将新切下的体块向外推1cm并向后推1cm,体块之间错落有致。因为移动的是小体块,体块的平衡感也不会过多丧失。

2

第三步是将固定在底板上的梯形体块竖着切割。为了体现出俩侧体块有变化,使体块的规模不是不变的,我选择从体块最长直角边的三分之一处垂直切割。将切割后的体块进行重心的调整,不再一成不变。

3

整套方案贯彻的横竖刀穿插。而模型中存在着较大的体块,考虑过后应到大型体块给破开。而这一刀是横切,切右侧的体块的话会切出俩个形状一样的体块,使形状过于单一。所以我选择切左侧的体块,左侧体块将一直从边缘的三分之一处切割。并将切下的大体块向外推1cm,使形体内部空间丰富。

4

前几部大都切出的是梯形体块,这一刀就应当避免再切出梯形。为了与第一刀的斜刀相呼应,这一次从右侧的大体块入手,选三分之一点,将大梯形体块分成一个三角形体块和平行四边形体块。这一步的体块有略微的重组,右侧四分之一的小梯形转移到左侧,左侧的小梯形转移到右侧,并将这一步切下的三角形上抬1cm,外推1cm。

5

最后一步将第三步切出的小体块变化,去其三分之一处。将新切的小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体块相连,使大体块与小体块交错开,拉出中间的新空间,有了一个最终的模型构成。

心得体会

把一个正方体用最简单的手法构造出新的空间,体现出不一样空间感。

模型制作过程展示

作业效果图

黄锦昊

设计思路

729作业的要求是用六刀将正方体块分成七份,并通过移位重组旋转等方法把正方体重新组合成新的形体。我的基本思路是尽可能通过最简单朴实的切割和组合方式制作形体,放弃了装饰的过程而尽量使体块保持一种大气、稳重的感觉。如密斯的“less is more”,简单的方式或许能表达出更丰富的内涵。

心路历程

1

首先第一刀,以一定的角度将正方体等分为两份,并把其中一块错位后向上平移。

2

第二刀将另一块垂直切开,拉开一定距离,制造出更强烈的空间感。

3

第三刀和第四刀加工了之前未处理的一部分,并将切割后的体块向外拉开。

4

第五刀第六刀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使体块在各个角度都更和谐,不至于只处理一两个面,而其他角度仍处于初始的状态。

心路历程:

我在思考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次调整和修改。首先应该确定一个整体的大方向,也就是确定每一个步骤的理念,使整体更加和谐。然后要多次推敲动刀的角度、位置,使模型不会头重脚轻或者位置偏移。在切开之后体块的重组也是非常关键的,我选择只用平移错位这一种方式完成全部的步骤,试图用这种手法保持正方体的稳重与和谐。

心得体会

无论是对于这次的729作业还是以后要进行的工作来说,都应该注意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的作品,万不可只顾一面。我认为,若形成了某种风格,就应该保持这种风格,尽量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若还不确定,则应该多多尝试,体验各种方法。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也就是在每一步的变化中都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切割位置、角度或是重组方式,这样在变化中才能有逻辑可循,七份模型才能做到各自独立而相互统一。

作业效果图

孟恒

设计思路

729立体构成作业是一次空间设计作业,不同于以往的平面构成,遵循着多样和统一的原则,对正方体进行解构之后,重新组成的作品依然能给人一种正方体的感觉,通过逐级递进来慢慢提高高度的同时也保持了整体的稳定性。

心路历程

1

第一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选择了最简单的一种切法,于是第一刀我选择了斜切,然后进行一个错位,便产生了如下形体。

2

第一刀定下,后面的就变得简单了,如同故事的开头,一旦定下,后面的情节便可任其发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必定如海浪般席卷而来。我选择把右面的部分横向平均分为两个部分,然后进行平移,拉开距离。

3

第三刀是对右上角的一部分再次进行平均分割。

4

第四刀对左侧的一部分进行平均分割,然后进行平移组合。

5

第五刀另辟蹊径,产生了创造性的一刀,使模型顶部错落有致!

6

通过前五刀的切割及平移,产生了一定的形体,但是重心发生了偏移,所以第六刀最为关键!

总结:

在确定最终的方案后,在平面的角度进行了检查,检查好后进行模型制作和图纸绘制,制作和绘制过程中要做到严谨,要尽可能减小误差,绘图时尽可能做到版面整洁,在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操作之后,729作业就完成了。

心路历程:

最初接触到这个作业时,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完全没有思路,只能乱切一气,毫无目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逐渐的找到了一点点感觉,在同学的帮助下,我接触了su等制图软件,有了制图软件的帮助,我的思路也逐渐地打开,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之后,确定了最终的方案 !

心得体会

做大作业的过程必定是快乐和痛苦的,通过本次作业,我对形体的塑造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手工技巧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作业效果图

徐彬

设计思路

对于体块模型的构建,我一开始就只是想用极其简单的方法,构造出能够引发人思考的模型。因为操作方法太复杂,会让模型很“花”,失于形式;拼搭方式太简单,会让模型很直白,流于深度。所以为了做出好的作品,我一开始就以“简单切割,慎重拼搭”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再秉承“整体平衡”的理念,尽可能地将模型做出个人的思想来。

心路历程

1

第一步往往最艰难,它决定了之后我模型的大致走向,对此我做了很多尝试,最后选择了斜向四分之一切割再四分之一拉开,简洁爽快。

2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依旧选择了四分之一切割,四分之一回拉,整体形成一个错位空间。

3

这是整个模型形成的关键一步,基本将我的模型进行了定型。为了使整个模型更加具有呼吸节奏感,我进行了下部切割拉开,一打破了底部的沉闷,二使纵向产生了通透感。

4

这一步十分大胆,因为这一步很明显的打破了画面的平衡,但是它的好处就是打破了整个模型稳定的僵局。在深思熟虑地取舍中,我采用了这一步,至今看来,这一步仍然是为了大局而做出的瑕疵牺牲。

5

到了这一步一切都变得简单自然,我似乎没有思考,直觉告诉我左侧底部需要切割拉开一块。这和右侧上部体块产生了呼应,但更主要的作用是让底部产生了狭长地空间。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空间过于空虚,我又将原先拉开的右侧体块合并,这一操作从第四步就开始进行了,为了避免突然的尴尬。

6

最后一步水到渠成,我觉得让任何一个人来做最后一步,80%的人会和我有同样的选择。

总结:

最后对于图面的设计,因为我的模型本身存在45°方向的结构线,所以在初步构图时,我的第一个思路就是对角构图,而不是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水平构图,我想我不能浪费我的独特优势,最后结果也尚且满意。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谢谢!

心得体会

经过这次体块切割的训练,我对形体有了深刻的理解,相信会对我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巨大的帮助。其中我也体会到了设计的快乐,在思考的苦海中一遍遍突破改变自己,这种感觉很酷。

作业效果图

陈晨

设计思路

1

第一次切割,我对正方体来了个斜切,并且向外移出了两厘米。

2

第二次的切割,我按照第一刀的比例尺度,对前面的一块泡沫切了一刀又往外移动了一定距离,使其与后面的模型产生了面的关系。

3

这一次,我对后面的体块进行了横切,上部后移,下部突出,营造出丁字型的开放空间。与视觉上的通透感。

4

对前面的这一个体块来了次横切,向内推,对上部进行了一定的遮挡,这样一个半开放式空间就出现啦。

5

对上一步的操作对象再次横切,将上部外移,这样在同一高度上就出现了开放空间与半开放的空间也加强了体块间的联系,妙啊。。。。

6

对后面上部的体块按照原先的比例尺度进行了最后一步的切割,向后推了推,这样,模型呈现出一种中心辐射的状态,又一次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竣工~

总结

这一次作业的模型,整体上没有特别多的变化。同样地,在高度上我同样有意识地也没有去做什么变动,更多的是从中心向外打开的一种手法,从顶上看呢是一种辐射状态的图形,更多地通过对模型内部做文章,运用部分块体的移动来增加整个模型内部联通性,也营造了许多半开放式的空间;大体上通过特定的比例,也增加了整个模型的整体性,看起来也更有条理,在空间分配上更加的方便。

模型的手法虽然简单,但通过不断的推敲,在空间的形成上达到了较高程度的提升,稳重不张扬,简洁又巧妙。

心得体会

729立方体解构应该是学建筑学以来第一次接触三维的设计,当任务第一次布置下来时,心里还是蛮疑惑的,完全是以一种个人审美去塑造一个形式上的体块结构。经过了学多次模型的制作,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此次作业想要锻炼学生的目的,似乎找到了些感觉,目标也渐渐明确。

整个过程反复推敲与思考才使模型在个人意识上达到了比较满意的状态。通过这次作业模型的制作,也体会到建筑师们在规划设计一栋建筑时对空间、体块反复推敲探索使作品达到空间利用、体块比例及视觉效果上最大程度提升的一片苦心。

还常常听建筑圈的长辈们说:建筑学与其说是工科,不如说是一门艺术。逻辑与韵律才能使一栋建筑更加地动人,每一栋建筑都是有形的乐章,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这场交响乐的参与者。

这次的作业感受与收获都很丰富,不停的推敲与模型制作也使我耐心了不少,会继续努力做好以后的每个作业。Fighting!

作品展示

刘文洁

设计思路

一开始寻找设计思路的时候是有困难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切割,完全凭着感觉自走,经历过几轮草模讲评之后,渐渐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把握。我们不应该在一开始就在心中想象出它最终的样子,而是应该在切割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推敲,进而走到最后,要确定一种逻辑,要在每一步切割过后,通过重新组合使之达到新的平衡,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新面貌,却又不失与上一步的联系。

心路历程

1

思虑过后,确定了体块从三分之一处切割后错位的逻辑,第一刀也就由此产生了。

2

确定逻辑关系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在这个逻辑下将切割和拼搭进行下去,使得每一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以经过斟酌,为了保证体块在切割后大小变化的节奏感,以及维持模型的重心稳定,第二刀我选择了切割较大的体块进行错位。

3

第三步跟随上一步的思维,我将最小的体块由三分之一处切割,进行错位,以求得更强的节奏感和稳定性。

4

由第三步的结果可以感觉到模型的整体有些向右后方倾斜,且有的体块过于庞大,所以在第四步切割时,我选择了最大的体块,在下方切割三分之一,错位移出,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且加强了体块的节奏感。

5

第五步,我选择了后方的大面积体块,切割三分之一后,向上错位提起,加强了高度上的节奏感。

6

前几步相对最后一步而言要容易的多,最后一步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推敲,去思考,在进行了大量切割之后,剩余可切割的体块不多,既要保证大小上的节奏感,又要保证切割位移后可以重新达到均衡,在经过了多次不同方案的尝试后,我选择了将最小的体块进行最后一步切割的方案。

模型整体观赏

作业历程

理解作业要求和训练的方向——确定思路——确定逻辑——进行多次草模制作——推敲方案——确定最后方案制作模型成果——学习su.cad.ps等软件辅助作图——确定排版——模型照片拍摄修图 ——呈现图纸

总结:

通过这次729立方体解构,我对建筑形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了建筑是凝固的音符这句话的含义,优秀的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逻辑,就如同音乐的旋律,无形中就可以给人各种各样的感受。建筑不是建材的堆砌,它应该富有生命,富有感知。

心路历程:

从起初的不明所以,到后来的慢慢拨开云雾,再到最后的有所感悟和收获。

作业效果图

编辑 / 曹美璐 /

一次审核 /夏明怡 /

二次审核 / 尚晓萌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