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虎牢关“一战擒双王”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窦建德妻 李世民虎牢关“一战擒双王”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李世民虎牢关“一战擒双王”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2023-08-10 09: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李世民是历史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

如果说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是谁,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李世民用他的军事成就成功地铺就了他登上皇位之路,他的一生经典战役很多,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战役可能还是“虎牢关一战擒双王”。以几千人大胜十几万之众,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难得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但是,我们常说,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存在,都应该有其必然的逻辑。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在虎牢关一鸣惊人,是运气还是实力使然?是天意还是民心所定?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场面当中去,共同感受古人在战场上的冷静、勇气、智慧和果决吧!

三方的实力对比

实力对比分析是战略决策的基础

自古以来,在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实力作出正确的评判,一直都是制定战略计划的主要依据,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窦建德部

当时窦建德的兵力大概有13万人。这13万人含有窦建德本部10万人,还有孟海公的3万俘虏。这13万人一方面战事已久,一方面长途奔袭,属于疲惫之师。

窦建德在620年10月和李艺打了两仗,皆以失败告终。11月,挥师南下,又和孟海公打了4个月才艰难啊获胜。到621年3月,才到达虎牢关。这13万人,属于混编队伍,又前后折腾了半年之久,战斗力不会强到哪里去!其中还有一个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刚刚收编的孟海公3万人马还需要进一步消化,也就是窦建德的队伍是人心不齐的。

窦建德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英雄

二、王世充部

此时的王世充已经被李世民从公元620年7月围着打,打到了621年3月,打得只剩下了一座洛阳城,而且还是一座断了粮的孤城(李密打的洛阳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王世充的手下是饿死一大片,城中的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十室九空,原来3万户,只剩下3000户人口了。

三、李世民部

李世民的总兵力大概是8万人左右。但是李世民带到虎牢关的有3500人,至于原来驻守虎牢关的有多少人?这个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后来说李世民以数千之众大胜窦建德十几万,想来也只有小几千人吧。李世民的部队也同样的疲惫之师,毕竟也是王世充鏖战9个月了。战争,对于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消耗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明面上是窦建德和王世充占优势,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弱势,一来军心不稳,二来粮食不继。李世民虽然兵力处于弱势,但是在军事态势上,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尤其是天下险关虎牢关掌握在他手中,他有“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客观上来说,李世民的弱势并没有后世史书里渲染的那么弱,只能说窦建德和王世充略占优势而已。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接下来的虎牢关之战中,其实是双方拼勇气和耐力,拼智慧和谋略的时候到了,谁能一击即中、一往无前,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窦建德的错失良机

有些枭雄注定只能偏安一时

公元620年10月底,窦建德接到王世充的救援信之后,就是否驰援王世充的问题,内部就展开过深刻的讨论。根据当时中原大地的形势,得出的主要政治结论有以下几点:

1、唐占据关中,郑占据河南,自己占据河北,这是三足鼎立的局势;

2、唐强郑弱,王世充必败,唇亡齿寒,应该立刻援救王世充;

3、如果打败唐军,还可乘机消灭王世充,然后再向西攻打长安,平定天下;

这种分析结论不能说有什么打错,起码可以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窦建德也有自己的实际困难,因为他们此前一直和李艺在交战,而且还处于下风,如果此时此刻抽兵南下,李艺势必会趁火打劫。所以最后,窦建德不得不分兵为二:一部分由大将高士兴率领,驻扎在笼火城(今北京西南二十五里),防止李艺南下;另外由自己亲10万大军,开往洛阳!

土匪孟海公成了搅局者

但是,窦建德好像运气不好,出门不利,刚刚出发便碰到了逮到谁都要咬一口的孟海公。这个孟海公地盘不大,实力不强,长期盘踞在今天的山东曹县、成武县一带打家劫舍。但是此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悍匪,不管是谁,从他的地盘过身,他总得从你身上刮下一点油水才能罢休。

所以,只有三四万人马的孟海公对着十万部队的窦建德就开干了。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窦建德虽然兵强马壮也一时拿孟海公没有办法,又是一番苦战,前后花了4个月才算彻底把孟海公给俘虏了,孟海公带着他的剩余的3万人马逼不得已地投降窦建德了。

按道理来说,窦建德花4个月时间收编3万人马,也不算太亏。但是,正是这4个月的时间差,让后来的虎牢关战役的局势发生了彻底的扭转。因为李世民得知窦建德率兵南下支援王世充的消息后,也知道时间对他来说十分宝贵,所以不遗余力地向王世充发起了猛攻。多次打败王世充的部队,并成功截断王世充的粮道,使王世充陷入缺粮的困境。王世充的军心和士气彻底被瓦解。

虎牢关易受影响巨大

最为关键的是,洛阳东边的天险虎牢关,也落入了唐军的手中。虎牢关是洛阳东边的必经之地,它的两边是黄土高坡,只有中间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关本来掌握在王世充弟弟王行本的手中,如果王行本打开关门,让窦建德大军蜂拥而过,洛阳以东将无险可守,唐军的形势必将急转直下。幸运的是,就在窦建德擒获孟海公的前一天,老天竟然把这份大礼送给了李世民。

镇守虎牢关的王世充大将之一沈悦见异思迁,眼见王世充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于是暗地里便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派左卫将军王君廓趁着夜色对虎牢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里应外合之下,虎牢关顺利地落入了李世民之手。

窦建德吃掉孟海公的几万人马之后,才开始顺畅起来,又连续攻陷了管州(今郑州)、荥阳、阳翟(今许昌禹州)等县。

王世充的绝地反击

王世充的军事水平还是可以的

听说窦建德已率军前来,在城里忍饥挨饿了几个月的王世充,又一次信心大振。他虽然输了无数次,但是他始终不肯相信,眼前这位年轻人真的比李密还要厉害。他更不愿意相信,自己一次也不能获胜,哪怕只是一次小胜。

所以,王世充一直憋着一口气,他要趁着自己军队的士气还没有彻底消失之前,再寻找机会作殊死一搏。也许,有时候坚持就是胜利,就像上一次他打败李密一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王世充苦苦等待的机会很快就出现了。一天,李世民率领主力进行阵地迁移,从北邙到青城宫。王世充趁着唐军的阵脚未稳、壁垒未成,决定主动出击,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王世充率2万士兵倾巢而出。

王世充已是垂死挣扎了

不得不说王世充是一个上佳的统帅,对战机的把握是十分的精准的,但是可惜的是李世民不是李密,李世民没有轻敌之心,更没有慌乱之意,而是振臂一呼:“贼子倾巢而出,只是想侥幸一战,今日如果痛揍贼子,日后他必不敢再战!”随即李世民便命令屈突通率领五千步兵,渡过谷水率先出击,自己则带领骑兵,紧随其后。

这是双方孤注一掷的大决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郑军已经退无可退,唐军也是当仁不让,双方激战多时,竟然不分胜负。这种“以命换命”的形势其实对唐军很不利,因为本来就胜券在握的他们,实在没有必要和对方如此硬碰硬。但是整个战场上的敌我双方已经完全缠在一起了,难以分开。

为了破局,李世民身先士卒,率领了几十名精锐骑兵,就直插敌军营阵之中,就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指望借此打乱郑军的阵脚。王世充急忙派人进行堵截,可惜李世民一行实在太勇猛,竟然无可阻止,直至李世民凿穿了郑军的阵营,来到了洛水河边,前方无路可走才被郑军数百人给包围了。

李世民的部下战力超群

更糟糕的是,李世民的坐骑突然中箭倒地而亡。郑军一拥而上,正要结果了李世民的性命。也算是李世民命不该绝,丘行恭及时赶到,连杀数人,救了李世民一命,并以惊人的战力和李世民一起杀出重围。

王世充也是真正敢于打硬仗的人,双方你来我往,殊死拼搏,硬生生地从早上战斗到了中午。最后郑军体力不支,王世充只能下令撤退,李世民趁机掩杀,歼灭郑军七千多人,直逼洛阳城下。

紧接着,李世民便发布了总攻令。刚刚赢得大胜的唐军,如同潮水一般,带着愤怒,带着热血,从四面八方对洛阳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王世充也是一方枭雄,有了城墙之利,防御战是打得有板有眼,万石齐发、弓弩乱射,唐军虽然斗志昂扬,也是无能为力。唐军昼夜不停的围攻了十几天,死伤惨重,却也只能望城兴叹。

而就在此时,一路姗姗来迟的窦建德终于赶到了虎牢关外,战局形势瞬间改变,李世民必须作出新的应对。

李世民的死战之心

情况不容乐观

窦建德的13万大军站在虎牢关外对于李世民的压力还是十分巨大的。毕竟鏖战九个月了,唐军的战斗意志也在崩溃的边缘了。

前有顽敌,后有强兵,李世民的军事处境一时之间看起来不容乐观。李世民也不得不慎重其事地和手下将领、谋士们一起坐下来商量对策。

在巨大的疲惫感和恐惧感的双重压力下,李世民最信任的萧瑀、刘弘基、屈突通、封德彝等大部分重臣,竟然强烈要求暂时退守新安,等待时机再战。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唐军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已经疲惫不堪,洛阳城一时难以攻克,窦建德又连克连捷,应该避其锋芒。

李世民无法避战

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所希望的建议,因为这其中有几个政治因素是他们所没有考虑到的。

1、退守新安固然安全,但这相当于前功尽弃。过去几个月所夺下的州县都会变身墙头草,重新投降王世充或者窦建德,到时候再从头再来就会事倍功半了。

2、萧瑀、刘弘基等人都属于关陇贵族,已经位高权重,足以荣华富贵一生。他们确实没有必要再去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战功了。

3、李世民因为不是长子,在身份上和大哥李建成是有先天性的差距的。唯一抹平这种差距的可能性只能通过功绩来实现。如果李世民就此撤军,此前九个月的功绩就会前功尽弃了,他在积累政治资本上就彻底落后了,这种落后的结果可能是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李世民内心里是无法选择避战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全盘脱出,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刚刚归附于自己的山东战将,希望这一群人能够有急于立功的心思,把主战的声音大声说出来。

战就对了

而事实上,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继续作战的人确实是山东集团的人,不过不是秦琼等名将,而是一个文弱的书生——薛收。此人是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的人才之一,时任秦王府记室,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有宰相之才,只可惜后来英年早逝了。第二个站出来的,才是山东的战将郭孝恪。他们情绪激动地说:“王世充已穷途末路了,窦建德不过是前来送死,正是灭了他们的最好时机。大王只要一面分兵守洛阳,再亲率大军到虎牢关,以逸待劳,不出一月,两寇必破。”

其实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李世民其实只是需要主战的声音,有了这两个人的建议作为引子,李世民顺水推舟地接过话题,果断地下令命令:“一举两克,在此行矣。洛阳不破,决不回军,再有胆敢提班师者一律斩首。”

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自古富贵险中求,如果没有虎牢关之战时毅然决然去冒险的李世民,也绝对不会有玄武门之变时胸有成竹的李世民。

确定好战略之后,李世民将军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由齐王李元吉带领继续围守东都洛阳,自己则率领3500玄甲铁骑,前往东边的虎牢关抵御窦建德。

李世民的疲军之计

打仗是要讲究方法的

决定要打是比较容易的,这个可以凭一腔热血或者一生抱负来决定,但是怎么打却是一个难题,毕竟敌强我弱,不能盲目地去拿鸡蛋碰石头。

李世民进驻虎牢关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亲率500骁骑出虎牢关东二十余里视察敌情。半路之上,李世民看见道路两侧正好有两座丘陵,如此地形正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地形。

于是,李世民心生一计。他让李世绩、程知节、秦叔宝分别带领100多名骑兵,埋伏在丘陵之上。自己则带着尉迟敬德等四个人,向窦建德的营寨直奔过去。这摆明就是以自己为诱饵,来一个请君入瓮。

纵马狂奔一段路之后,李世民突然看到了不远处的滚滚黄河,顿时豪情万丈,对着尉迟敬德喊出了那一句壮志凌云的名言:“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在距离窦建德营寨1000多米的地方,李世民终于碰上了窦建德的游骑兵。李世民对着这些游骑兵大声呼喊“老子乃秦王也!”引得那些游骑兵一个纵马来追,毕竟李世民这边只有4个人,不足为惧。

夏军被李世民逗出了火气

可惜李世民搭弓射箭,箭不虚发,连射数人。惊得夏军游骑只能派人回大本营搬救兵,结果,没过多久,夏军五千人马蜂拥而至。李世民4人且战且退,顺利地把这5000人马引入了自己的包围圈(不过500人的包围圈而已)。

李世绩、秦叔宝、程知节等人蓄势已久,出其不意地夏军进行冲击,夏军瞬间陷入慌乱,还没有回过神来,就丢下三百多具尸体和两员大将,仓皇逃跑了。

窦建德一听自己五千人马既然被对方几百人给伏击了,大败而归,自然感觉到奇耻大辱。于是,第二天,便亲率了数万人马,杀到了虎牢关之下,准备和李世民决一雌雄。

但是,李世民却城门高悬,对窦建德置之不理。窦建德求战不得、攻城不能,无奈之下,只能引兵撤退。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李世民继续坚守不出,消耗夏军的斗志。

当然,李世民也不会在此过程中每天干等着,而是不断派出小股骑兵试探对手虚实,摸清楚对手的数量,以及各个部队的战斗力,并寻找机会切断对手的粮道。经过反复地试探和等待,在4月底,李世民终于派王君廓顺利地截获了窦建德的大批粮草,并俘虏夏军大将张青特。

虎牢关外的窦建德被李世民弄得身心疲惫,郁闷至极,却又无能为力。

窦建德的应对失误

打仗要想清楚再打

内心的十分憋屈的窦建德自然也不甘坐以待毙,于是召集手下来商量对策。这时,夏军的第一谋士凌敬,发挥了他野兽般的想像力,提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渡过黄河、攻取黄河以北的怀州(今焦作)、河阳(今洛阳孟津)。

第二步:翻越太行山,拿下上党。

第三步:通过豫北通道,进入河东,拿下蒲津。

第四步:进入关中,拿下长安,围魏救赵。

其实凌敬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围魏救赵”,从战略上来看,它也是切实可行的。只是为什么凌敬会提出这样的路线,需要稍微地解释一下。自古以来,从山东往关中打,相对好走一点点的路只有三条:

条条都是险路

第一条,就是凌敬所说的这个豫北通道,从河阳(今洛阳孟津)通过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进入山西侯马。但是,这条路上的轵关非常险峻。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就是只能过一辆车的关口。

第二条就是豫西通道,也叫作崤函道。这条路还分为南北两路。北路是洛阳—新安—渑池—三门峡—潼关—长安。南路是洛阳—宜阳—永昌河谷—雁翎关河—三门峡—潼关—长安。这条路上最难过的就是函谷关和潼关,这俩关和轵关一样,最多也是只能过一辆车。

第三条是武关道,从襄阳出发,经淅川—武关—商洛—蓝田,最后到达长安。这条路中最难过的是武关,该关高峻陡峭,比其它关还要难过,两匹马都不能并行。

这三条路中,后两条难度并不见得会小,但是更容易引起唐军的注意。所以凌敬的选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个其实也不是凌敬的真正意图。

凌敬这个战略实际是对整个战局最精准的判断,因为李世民在围攻洛阳的时候, 就已经扫除了洛阳周围的势力,就是要让洛阳不攻自破。现在李世民据守虎牢关也就是要直接耗死王世充。窦建德要想救洛阳,只有强攻一种办法。但是虎牢关是天险,易守难攻,短时间之内也很难破关。

围魏救赵也是一个幌子

凌敬的意思就是,洛阳现在是想救也救不了,还不如暂时不管王世充,趁着王世充还有最后一口气,还能牵制住唐军的主力,建议窦建德赶紧去抢地盘,为以后与唐的战争做准备吧,至于能不能围魏救赵,其实并不重要。

窦建德久战无功,也想就坡下驴地就此撤军算了,再加上凌敬的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也就打算按照凌敬的计划行事了。可是王世充派来求救的使者王琬、长孙安世两个人自然不干了,这不等于把他们大郑政权往火里推吗?这两人也算有点手腕,一方面苦苦哀求窦建德,一方面用金钱收买窦建德身边的将领为其说话。

几天之后,窦建德手下大将们的意见几乎变成了一边倒,一致斥责凌敬是书生意气不知兵,请求窦建德和李世民决战到底。一向耳根子软的窦建德一见众将领士气高昂,还觉得军心可用,便又决定和李世民死磕到底了!

就这样,窦建德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分叉口,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提前宣判了自己的死亡。

李世民的一击制胜

李世民的机会来了

公元621年5月1日,李世民和窦建德在对峙多时的情况下,终于开始走上了正面战场了。因为双方都觉得战机到了。窦建德收到密报:“唐军牧草已尽,即将到黄河以北牧马”,于是立马召开作战动员大会。而这一切同样被李世民获知,决定将计就计。

5月1日下午,李世民装作到黄河北岸视察敌情,并将一千多匹战马放到了黄河的一个沙洲之上,做出离开虎牢关的假象。然后,等到夜晚,他又悄悄的返回了虎牢关,而窦建德对此却一无所知,还真的以为关内空虚。

第二天一大早,窦建德率先出击,全军开拔、敲鼓进军。大军在虎牢关前一字摆开,南北绵延20多里。这种一字长蛇阵最大的缺陷就是防御纵深不够,容易被人单刀直入!

久经沙场的李世民自然一眼就看到了其中的破绽,不由得大笑起来:“贼起山东,未尝见过大敌,在险关之下,还敢如此嚣张;我军只需按兵不动,不过片刻,贼军勇气自衰,到时再追而击之,必破贼军!”

窦建德先是急,后是松,最后自然会败

窦建德见唐军龟缩不出,大怒不已,便派出手下大将王琬手拿长枪前来挑战,李世民派出王君廓前去迎战,却不料难分胜负,无功而返!尉迟敬德再次出战,手到擒来,竟然把王琬连人带马给生擒了。

李世民挫败了敌军士气后,便收集兵力准备着致命一击。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炎热,到了中午时分,窦建德军队一见李世民这边半天没有反应,便松懈了下来,纷纷席地而坐、饮水休息,李世民见状大喜,便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对夏军进行了试探性进攻。

主要目的就是试探这种突然性的攻击会引起夏军多大程度和范围的混乱,结果夏军十分配合。唐军小部分的突击造成了他们大范围的骚动。李世民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急忙打开城门,亲帅剩下的3000多玄甲军,就向夏军冲了过去。

冲进敌阵的李世民就直奔窦建德的中军而去,而此时的窦建德根本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出城迎敌,正在在军帐之中召开军事会议。等接到军情汇报时,李世民的3000玄甲军已经近在咫尺了。窦建德仓促地组织迎战,自然被李世民轻易冲垮。

窦建德一败涂地

窦建德只能带领左右后撤,逃到一个小山坡上重新组织战斗。但是,李世民却紧追不舍,让舅舅窦抗对着山坡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李世民的堂弟淮阳王李道玄也极其勇猛,奋勇杀敌,唐军士气大振。但窦建德也不是徒有虚名,始终正面顽强地抵抗着唐军。

李世民见正面不易攻破,便又率程知节、秦叔宝、史大奈、宇文歆等一群猛将,绕到了窦建德的后面,出其不意,发动了突然袭击。经过一番恶战,秦琼带着数十名精锐骑兵,率先冲破了窦军的阵营。

窦建德见状大惊,带着左右数千人开始向东仓皇而逃。李世民再一次紧追不舍,狂追三十多里,一路斩首三千余级。而窦建德在逃跑的过程中却被长矛不幸刺中,逃到牛口渚(今荥阳西北)的时候,疼痛难忍,坠马被俘。

虎牢关一战,到此以李世民的唐军完胜而告终!

后记及感想

李世民功成名就了

被俘的窦建德最后自然是被李渊斩草除根了。而王世充那边由于失去了窦建德的支持,也独木难支,在得到李世民的口头承诺“愿意保全他的全家性命”之后,也开城投降了。这也成就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的历史美名。(当然,王世充的结局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难逃一死,这就是政治)

两个隋末枭雄,就这样结束了他们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虽然两人最后都是身死事败,但是我们还是要客观地来看两个枭雄的一生:

王世充不管他有多么的无耻和狡诈——阳奉阴违,演假戏、捉美女,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个人的军事才华是不容忽视的,在性格上的坚忍也较常人有所过之。当年就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和狠劲硬生生地对李密反败为胜。从公元617年援助东都,到621年被杀。3年多的时间里,他虽然屡次败北,但是每次作战,他都亲临一线,打得异常顽强,竟然几次三番东山再起。经历过那么多至暗时刻,面对强大的李世民时,他竟然还能强撑将近一年,是隋末撑的时候最长的军阀,而且没有之一。不能不说,他配得上枭雄的称号。他这种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精神,屡败屡战,永不气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李渊得偿所愿

而窦建德则和李密一样,是一个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的英雄。如果说得人心者便能得天下,那么毫无疑问,窦建德是隋末乱世中,唯一一位能够与李渊正面较量的对手。他文武双全、严于律已、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在他的治下,河北、山东竟然能在乱世之中,达到了盛世的水平。在他死后的200年后,公元830年,大唐魏州书佐殷侔,路过其庙,还能看见河北的父老乡亲成群结队对其祭祀。可见,他有多么深得人心。这样的人物,放在何时,都不应该是遭此失败的开国之君。只是可惜,忽然之间竟然一战被擒,落得了个身首异处,留下了无数叹息。这其中有窦建德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碰上一个更强劲的对手了,所谓“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就是这样子的。

最后,我想说李世民无愧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军事皇帝,纵观整个历史上,也只有刘秀、朱元璋等少数几个人可以与其比肩。在这样一场彪炳史册的战斗中,李世民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利用都堪称完美,下得了决心,想得清问题,沉得住气,壮得起胆,下得去手,他的胜利是实至名归的。

而我们在混乱而又复杂的历史中,正是要找到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和智慧,我们在看到李世民这样经天纬地的战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背后那种成熟的心理、冷静的状态、严谨的逻辑,这才是我们应该仿效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