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到底冤不冤?看《窦娥冤》中的三大矛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窦娥冤解读 窦娥到底冤不冤?看《窦娥冤》中的三大矛盾

窦娥到底冤不冤?看《窦娥冤》中的三大矛盾

2023-12-15 2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窦娥到底冤不冤?看《窦娥冤》中的三大矛盾

文通今古

|

2020-06-09 18:06:22

0

相信大家对《窦娥冤》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其即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是,戏剧讲究人物形象与主体结构的统一,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不少矛盾点。这些矛盾点看起来不合适,但是仔细一想却又很符合人性复杂的本性。

《窦娥冤》

《窦娥冤》

战士还是“封建女性”?

首先是全剧最突出的一个矛盾点就是窦娥的反抗斗争性与封建教条性之间的矛盾。

以前读这部戏,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段文字,以及后来窦娥三大誓言成真的圆满结局以及她对统治阶级所做出的无情控诉,都体现了一种进步意识和反抗精神,这时的窦娥,好像就是一位反抗封建礼教的战士。

但当如今再度读这部戏,我却不这么认为。窦娥出场时唱的第一段唱词就是“满腹闲愁,数年经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带和天瘦”,叹惜自己“八字儿载着一世忧”, 她将自己的苦难归结于命运,在命运面前低头,不仅接受父母之命,也约束自己要“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甚至为避免婆婆受刑,而含冤受屈,这是她屈服于命运、忠诚于教义的一面。

窦娥被处斩

窦娥被处斩

除此之外,整个叙事过程中还包含着窦娥的两大反抗行动。一是反抗张驴儿的无耻婚姻,她的不肯屈服,她对蔡婆的讽刺都体现了她的斗争精神。二是她含冤将死时的反抗,“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觉醒,也可以让我们将此和之前与张驴儿对抗串联起来,看作是她的反抗意识的觉醒和升华。

所以这样一种高唱“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 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 与万民除害”的反抗精神和她本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忠诚维护者的身份之间是相矛盾的,她的行动逻辑和思想逻辑并不完全吻合。

天到底应该被骂还是被尊敬?

文章的第二个矛盾,即窦娥斥天和向天许愿的矛盾。

窦娥幼年丧母,做童养媳,婚后丈夫死去,留下她和蔡婆孤苦相依。她的身世悲惨,能力浅弱,于是文章中处处体现出她痛斥命运不公,天地不明的心理,“错勘贤愚”那一段话也好似要与天地决裂。可是即使如此,在她面对残酷的命运的时候,她还是“劝今人早将来世修”,并指天发誓,要老天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来为她证明清白。所以她斥天的思想逻辑与誓天的行动逻辑之间又产生了一种矛盾,当然我认为无论是这一矛盾的哪一方面,实际上都是她“人命天定”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的体现。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窦娥被塑造为既孝顺且贞洁、既温存又刚烈、既文采焕然又朴素无华、深明大义而又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完美”女性,并说道“窦娥虽然前后行为似有矛盾, 但是在“情感”上却首尾贯穿,……在情感上, 窦娥从不妥协而逐步升华”,于是基于这种解读,窦娥的悲剧在又被看作一种“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慷慨的悲剧。

但是不可否认,窦娥有过挣扎与自救,但在我看来,窦娥并不是一个抗争英雄,她的情感逻辑一直是妥协的,她的精神也并没有那样的激情澎湃。从始至终窦娥更多都是一个不具有完整独立人格、乞怜命运垂青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软弱维护者,哪怕是整个叙事过程中的窦娥的两大反抗都不是一种本质性的、彻底性的反抗。

她对张驴儿强娶的反抗表面上看是一种对个人命运的自由主导权的争取,实际上也只是窦娥维护自身“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封建节烈观的体现,在这里,封建伦理道德才是她的自觉意识,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再者是她含冤将死时的三大誓词和做了冤魂之后还不忘叮嘱父亲“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的种种行为表现也都告诉我们其实那种具有递进关系的觉醒与升华是不存在的,她的本质依旧是封建伦理道德维护者。

窦娥虽然偶尔有反抗行为,但那更像是作者在想要塑造一个完美形象,推动情节时做出的选择,或者更确切地说,她所谓的反抗精神并非女性意识的崛起而是传统女性对婚姻贞洁观和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和顺从,是无法意识到的深藏在自己头脑里的礼教思想。所以我想,窦娥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之间的矛盾相比是“在“情感”上却首尾贯穿”,更应该说是以行为逻辑的矛盾性更加衬托出她思想逻辑的根深蒂固,被自己一生所信奉的观念所迫害致死的无力性才是窦娥的悲剧所在。

悲剧还是大团圆?

除此之外,文章中第三个矛盾就是悲剧基调和大团圆结局之间的矛盾。

窦娥临死前希望借助三大誓愿来平冤昭雪、惩罚官吏,但这三大誓愿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灵的慰藉而已,实际上并不可能实现,但是最终却都实现了,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所形成的美好结局也和全文浓郁的悲剧气氛之间产生了矛盾。

中国的悲剧人物是当时的道德理想的一种化身,他们是传统价值观的忠诚捍卫者,而悲剧的目的就在于唤起人们对于道德秩序的维护,又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团圆的结局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悲剧的一致走向。也正是由此,我们在读后最大的感受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萌生出一种想要冲破黑暗现实的桎梏的冲动,也并不会感受到礼教的不合理性,而更多的是加强了自身对于“善有善报”的因果轮回思想的坚守。而基于这一点,也加深了我上述对于窦娥形象解读观点的坚持。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当然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几处矛盾点窦天章卖女和为其平反的矛盾、张氏父子救人和强娶的矛盾、官员的表面贪欲与昏庸实质的矛盾等等,当然归结起来还是《窦娥冤》中反封建反神权精神和宣扬礼教伦理观的矛盾。

一种新生的力量在觉醒的过程中必然是模糊的、摇摆的和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必然的会遭受顽固力量的打压甚至于毁灭。窦娥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千万人的,相比把她看作是英勇斗争的独立的炬火,我更愿将其视为黑暗时期不知本体且不被发现而终因未跳脱出来于是泯灭的点点荧光,这样即使是悲剧,即使不是炬火,也有唯一的光。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