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课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窦娥冤拼音怎么写的 细雨课堂

细雨课堂

2024-07-16 06: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元杂剧

(1)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或联络。

(2)角色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除了正旦外,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鬟)、搽旦(反面的女角色)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厮)、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3)曲词

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代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曲牌体,是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曲等。

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率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辞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归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

(4)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解释为“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这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

(5)科范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

(6)题目正名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或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4 . 文化常识

【仙吕】宫调之一。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泛指坏人。例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必背知识

1 . 字音识记

古陌(mò) 荒阡(qiān) 变徵(zhǐ)

盗跖(zhí) 衔(xián)冤 苌(cháng)弘

尸骸(hái) 嗟(jiē)怨 罪愆(qiān)

湛湛(zhàn)青天 两泪涟涟(lián)

杳(yǎo)无音信 前合后偃(yǎn)

2 . 熟语积累

(1)怕硬欺软: 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2)杳无音信: 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3)负屈衔冤: 含冤承受委屈。

(4)古陌荒阡: 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5)前合后偃: 前倾后仰,站不稳。

(6)孤身只影: 孤单一人,多指没有亲属或亲属不在身边。

(7)苌弘化碧: 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8)望帝啼鹃: 常指悲哀凄惨地啼哭。

(9)顺水推船: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10)吞声忍气: 有话不敢说出来,受了气勉强忍耐。

3 . 近义词辨析

(1)【埋怨·抱怨】

辨析:两者都是动词,与“怨”有关,含有“因不满有所责怪”的意思。“抱怨”的责怪程度较重,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多用于别人或事物。“埋怨”的责怪程度较轻,可用于自己,也可用于别人,还可以用于事物。

【即时小练】①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表示,不管输球赢球都找不到任何可以埋怨的理由,不管结局好坏都要你自己一个人去承担,因为都是你自己在场上独立完成的。

②成功人士对未来抱有希望,乐观看待未来,他们从不 抱怨,只检查自己的问题,永远都尝试帮其他人解决问题。

(2)【分辨·分辩】

辨析:两者的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分辨”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重在区分、辨明差别。“分辩”指用语言辩白,重在解释清楚理由,针对的是别人的误解和诬陷。

【即时小练】①巴菲特说起话来声音沙哑,咬字含混,说到一半常自顾自笑了,但语气间分明不容分辩。

②日前,英国研发出一种智能手杖。有了它,有视力障碍的人不但能躲避障碍物,还能从人群中 分辨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3)【顺水推船·顺风转舵】

辨析:都有顺应某种情势或趋势的意思。“顺水推船”指顺着水流方向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是个中性词,后多作“顺水推舟”。“顺风转舵”指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也说“随风转舵”。

【即时小练】①缅甸政府借大赦之机顺水推船地释放中国伐木工,既能顾及缅甸的国际形象,又能缓和各方的不满。

②我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不 顺风转舵,不失去自己的品格和操守。

(4)【杳无音信·杳无踪迹】

辨析:都有人或事物不在眼前的意思。“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侧重一点消息也得不到。“杳无踪迹”指一点踪迹也没有,不知去向。侧重一点踪迹也没有。

【即时小练】①7年前,一名19岁小伙到郑州打工,至今杳无音信,生死不明。

②这部脑洞大开的悬疑漫画讲述了90年代初,某荒山里迷路的司机偶遇别墅后便 杳无踪迹的故事。

重难探究

1.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刑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2.【滚绣球】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请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答: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天大的冤屈、怨恨,也只能化为一声悲泣。

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3.怎样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两句唱词的含意?

答:这两句是作者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所做的猛烈抨击和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十分具有思想性。

4.【倘秀才】唱词中,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这一情节具体表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答:原因: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怕婆婆为自己伤心。

品质: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的温顺善良、善解人意。

作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5.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答: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毒害。按当时的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观点争鸣

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对这一情节的设计,历来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深化了主题;也有人认为这是将胜利寄托于神灵的消极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的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他人之见]

观点一: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代的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伸、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制造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实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也就更加突出了。

观点二:“三桩誓愿”的设计与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产生了冲突,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冤情的体现,是对世道不公的报复,但窦娥想要老天帮她惩罚的是官府那些“桃杌”太守们,而在作者对“三桩誓愿”的设计下,老天把官府和百姓一起惩罚了。百姓是无辜的,窦娥的后两桩誓愿让这么多无辜百姓为她陪葬,那些百姓岂不是比窦娥还冤?所以,从人物塑造上说,“三桩誓愿”的设计与窦娥的善良性格产生了矛盾,“三桩誓愿”的设计是关汉卿的失误,关汉卿的本意是想通过窦娥的“三桩誓愿”来对元代黑暗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却产生了一些反面效果,这恐怕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戏剧中做这样的安排。

[你的观点]

归纳总结

1.主旨归纳

节选部分写窦娥负屈含冤,呼天抢地,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剧作的思想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三桩无头愿竟然感动了天地,果真显示了冤情:天地作证这是冤案。但是冤屈并没有因此得到洗刷,正义并没有因此得到伸张:太守桃杌反而升官晋级,张驴儿依然逍遥法外。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官吏们无心正法的罪恶本质,而且从深层次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败。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善于剪裁,详略得当。

作品以窦娥为主人公,集中笔墨塑造了她的形象,突出其所遭遇的千古奇冤,因此她必然成为作者描绘的重点。但是,如何写窦娥?是事无大小,尽收笔底,还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者自然选择后者。凡是和主题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作者就不写或略写,反之,就详写。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窦娥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桩桩儿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

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本剧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通过想象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突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3)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文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End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本文内容综合整理来源于网络。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