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窗口怎么拼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2024-04-23 0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 重、难点分析

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

板块的划分区域。

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7)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看,在前一节课的对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也有学习。认知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上,高一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理解还没有系统的空间想象,存在一定的知识欠缺。

二、山地的形成——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探究。并通过学生动手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山地的形成机理。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在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能较好建立空间概念和动态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山地的形成——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五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2分钟,新课讲授30分钟,课堂小结4分钟,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4分钟。

(一)导入

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于是我从山体的主要形态入手,通过几幅山体形态明显不同的图片引出山体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进而进入第一个成因褶皱山的学习。由此由简入深,层层推进,由自然现象逐步引出要学的知识点。

(二)新课讲授

首先是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给出褶皱的概念,以及向斜与背斜两个组成部分,再通过一段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书简单地演示向斜与背斜。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亲自演示让学生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和向斜背斜的基本形态特征,从而突破了褶皱山的形成和形态特征这一教学目标。

在已经学习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此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其原因,其将会提示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内容和本节书本知识来回答,点价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板块运动学说。我将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书本73页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共同学习板块运动学说,了解各大板块的大致轮廓和边界特性,从而突破了板块运动学说的教学目标。

在已经学习褶皱形成过程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础上,我将通过书本74页的活动题来练习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第一小题中根据学生的答案结合地层结构图来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断依据;第二小题中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讲解侵蚀前后的地形特点,以及地形倒置的相应内容,并带领学生及时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第三小题中让学生充分思考,结合小组讨论来自由回答,然后我针对学生的答案讲解褶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该活动题的探究,从而突破向斜与背斜的判断依据、地形倒置和褶皱的应用三大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在多媒体课件中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向斜与背斜的主要内容并加以区分,主要从岩层形态、判断依据、侵蚀前后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的原因等方面着手。其次是通过板书列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结构框架。

(四)作业布置

首先要求学生完成本节课对应的习题册练习,其次及时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预习本章节剩下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与褶皱山

(1)概念

(2)组成部分:背斜

向斜

(3)成因

(4)地形倒置

(5)应用

二、板块运动学说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了山地的形成原因之一褶皱和褶皱山,掌握褶皱的形成过程以及向斜与背斜的形态特征,能够从地层结构图中识别向斜与背斜,知道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褶皱构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习和了解了板块运动学说,既积累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也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具备相应的地理素养。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进行提问点评,谢谢。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