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稻虾共养设计图 稻渔综合种养: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稻渔综合种养: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2023-09-28 1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稻渔综合种养: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稻渔综合种养(Integratedricefishfarming)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利用稻渔轮作共生和农牧结合原理,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种养共赢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我国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近年来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稻田养鱼也从传统单一的稻田养鱼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现代稻鱼综合养殖系统转变,出现许多新的模式,如“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等共作或轮作模式。这些模式吸收了新的种养技术和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特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了稻渔共作或轮作系统。该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效果,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据统计,2017年全国有稻渔综合种养的省份共27个,种养面积达到186.67万公顷,种养水产品产量达194.75万吨。其中,福建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8368公顷,产量15411吨,占福建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1%,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内陆山区的南平、三明、龙岩以及泉州的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市,沿海地区包括福州等地也在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近来福建省共建立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1333.34公顷,其中“稻—鱼”种养模式933.34公顷,“稻—虾”种养模式200公顷,“稻—螺”种养模式100公顷,“稻—鳅”种养模式及其他模式100公顷。

目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集成推广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农业部发布了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一部分通则》(SC/T1135.1—2017),规定了稻渔综合种养应保证水稻稳产、规范水产养殖、保护稻田生态、保障产品质量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平原地区稻单产不低于7500千克/公顷,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沟坑占比不超过10%;与同等条件下的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纯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单位面积农药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无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使用。

稻渔综合种养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技术有:配套水稻栽培技术、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配套种养茬口衔接技术、配套施肥技术、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配套水质调控技术、配套田间工程技术、配套捕捞技术、配套质量控制技术等9个方面。

第一节 稻田的选择与田间设施

稻田是一典型的人工生态环境,由栽秧水面和田埂两大部分组成,具有立体开发的基本条件。稻田要进行立体开发利用,变稻田单一的种植功能为种植养殖多项功能,其实质就是在稻田这一生态系统中,通过人工耦合,使植物和水生动物相互促进,有效地利用共生系统中的积极因素,促使物质就地循环,引导能量朝人类需要的方向流动。稻田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部分组成。非生物因子包括:水、土壤、光、水温、pH、二氧化碳、溶解氧以及氮、磷、钾等无机盐类。生物因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比较复杂,它们各处在不同的环节,各具自己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正常地进行。稻渔综合种养,通过人工引入方式,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养鱼、虾、蟹、鳖、蛙、螺、蚌等,但由于稻田生产力有限,因而要高产稳产,增加产出,就必须选择具备养鱼稻田的基本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既要保证水稻的需要又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在稻田中给水产品的养殖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使其能够正常生长,达到稻鱼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 稻田的选择

凡是大水不淹,天旱不干,旱涝保收的稻田都可养鱼。最好能选择水源充沛、排灌方便、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保水保肥的稻田,一些积水较深的低洼田以及一些冬水田、囤水田等冬闲田,只要不漏水均可从事稻田养鱼。不是所有的稻田都能够进行稻渔综合种养,要使稻田养鱼能获得成功,并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用作养鱼的稻田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

实施养鱼的稻田必须有配套的水利设施,水源充足,水质不受污染,排灌方便,水质的各项理化因子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没有或很少有工业废水和大量生活污水进入鱼田,水质没有被农药污染。稻田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稻田水源条件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稻田水质条件应符合NY/T5361《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

2.保水性能好、抗洪抗旱能力较强

养鱼的稻田应该选择保水性能强的土壤,使田间水保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鱼沟、鱼凼里的水要经常稳定在所需要的水深;天旱不干(大旱30天不缺水),洪水不淹(日降雨量100毫米,田埂不会被水冲垮),排灌系统比较完善。此外,常年易受洪涝淹没的低洼田块也不宜选用。

3.地势开阔、光照充足

地势开阔的稻田由于阳光照射时间长,稻田水温上升快且水温较高,不仅有利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为稻田浮游生物、杂草等繁衍提供了条件,促进水中鱼类天然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促使有机物质中营养元素的释放转化,生产出丰富的天然饵料,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对饵料的需要,进而提高鱼产量。此外,稻田面积大、水浅、地势开阔,空气中的氧易溶解于水中,同时由于各类植物光合作用也释放出大量氧气,除个别田块过肥或鱼过密会发生缺氧外,一般稻田溶解氧都比较充足,基本上都能保证鱼类正常生长的需要。

二 稻田的基本设施

稻田养鱼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工程建设。养鱼稻田的基本设施主要有:田埂、鱼凼、鱼沟,进、排水系统,以及防洪、防旱的各种工程设施等,一般需要有如下基本的工程建设项目。

1.整修排灌渠道

稻田排灌渠道的畅通与否,是稻田养鱼成败的关键。必须抓紧在苗种投放前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排灌渠道的整修和配套工作,充分发挥排灌渠道的作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畅通无阻。

2.加高加固田埂

为了增加稻田蓄水能力和自然降雨的承受能力,提高并保持一定水位,防止田埂渗漏,有利于稻田水产品的养殖,提高产量,应事先结合稻田耕翻平整,开挖鱼沟、鱼凼时将四周田埂加高加固。田埂的高度可根据稻田原有的地势和养殖品种而定,一般要求稻鱼兼作田埂加高到60厘米左右,加宽到35厘米左右,坡度比1∶1.3,且要求夯打坚实牢固,不垮不漏,以防漏水或黄鳝、水蛇、田鼠等钻洞,造成逃鱼。

3.开挖鱼沟、鱼凼

鱼沟、鱼凼是缓解鱼类在稻田里栖息生长与水稻施肥、用药、晒田矛盾的一项重要设施,同时有助于养殖鱼类的饲养管理和捕捞收获,确保水稻生长期间能够正常进行稻田的水层管理、施药和施肥;天旱缺水或排水晒田时,使鱼有比较安全的栖息场所;排水收鱼时便于鱼群集中收鱼。养鱼稻田必须按照要求的规格认真开挖好鱼凼和鱼沟。

鱼凼、鱼沟开挖的面积和质量,直接影响稻田养殖的产量和稻田养殖水产品的经济效益。鱼凼、鱼沟开挖的形状、位置、大小应视养鱼稻田的具体情况而定,可挖成“十”形、“双十”形、“井”字形、“目”字形、“田”字形等不同的形状,一般小块方田(面积约0.13公顷)可开成“十”字沟,长而大的田(0.33公顷以上)可开“田”字或“井”字形沟。一般沟宽和沟深各为50厘米左右,主沟要比支沟深一些,鱼沟与鱼凼相通,构成稻田养鱼的鱼群活动出入鱼凼的通道。一般每隔20米开一条横沟,每隔25米开—条竖沟。四周的鱼沟距田埂约为插1~2行秧的间距,这样能密植水稻成篱笆状,既可为鱼沟遮阴,又可在稻田淹没水时防止鱼类外逃,还可发挥边行优势,增加稻谷产量。鱼凼开在鱼沟的交叉处或开在田边,鱼沟应略向鱼凼方向倾斜。鱼凼的面积随田块的大小和鱼产量的高低而定,由于晒田、施药时,稻田养殖的鱼类需要在鱼凼内暂养,因此鱼凼的面积应稍大一些,一般面积以5~20米2为宜,深0.8~1.0米。稻田面积大可多开几个鱼凼。鱼凼设置在稻田中央比较理想,人为干扰比较少,而设置在进水口端虽水质较好,但注水时鱼会顶水逆游影响生长;设置在出水口处属下行水的终点,水质较差,尤其是在稻田施肥或施药后,此处的浓度较大,不利于鱼类的生长。

鱼沟、鱼凼的建造应因地制宜地选用成本低、施工方便的材料,可直接开挖,也可用废旧模板或竹木等围挡方式进行建造,也有用水泥空心砖(红砖)进行支砌,混凝土浇筑。稻田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的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扩大鱼沟和鱼凼的面积,较大限度地满足养殖鱼类的生活需要,以利提高产量。由于沟坑边际效应对产量的弥补效应,一般要求沟凼面积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如沟凼占比超过10%,则随着沟凼占比的增加,水稻产量呈直线下降。

4.稻田进、排水口及拦鱼设施

在稻田两边的斜对角,设置进、排水口,一角进水,一角排水,以使田中的水流均匀地通过整个稻田,避免死角。进、排水口最好用砖或石块砌成,以免因经常灌水排水而冲垮田埂。在进、排水口必须安装拦鱼栅,以防逃鱼和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随灌水进入稻田。常用的拦鱼栅可用竹篾、树枝、柳条编成栅帘,呈弧形,或用化纤网片、铁丝网等材料制成。拦鱼栅帘需插入泥中密封进出水口,并将其凸面朝逆水流方向,即进水口处凸面向田外,出口处凸面向田内。如用塑料网、铁丝网作拦鱼栅,四边要嵌以木框,埋入进、排水口的泥中,并高出埂面。拦鱼栅孔眼的大小,应视鱼苗大小而定,以鱼苗跑不出为原则。要经常清除进、排水口处的泥、土、杂草等杂物,汛期加强巡查,便于水流通畅实施“稻—蟹”“稻—鳖”“稻—虾”综合种养,还需在田埂四周设置防逃设施,在选用防逃设施材料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材料表面光滑、坚固耐用、没有污染、造价低廉、建筑工艺简单、维修管理方便等原则。一般可采用砖瓦、塑料板、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铁皮等材料制作防逃墙,地上部分高0.3~0.5米,防逃效果较好。

5.搭栅遮阴

因为稻田水浅,夏季水温变化幅度大,在烈日下,水温可高达39~40℃,会因水温过高而影响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因此,稻田养鱼仅设鱼沟、鱼凼还不够,最好还能搭盖遮阴棚,可在鱼凼的西南一端上搭棚,种植丝瓜、南瓜、冬瓜、架豆、扁豆等藤瓜豆类,既可遮阴降温,又可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效益。阴棚可采用竹木搭架,棚高1.5米左右,棚的面积以占鱼凼面积的1/5~1/3为宜。

第二节 鱼种放养

一 放养品种的选择

稻田水层较浅,温度变幅大,水体溶解氧含量稳定,杂草种类多而生长数量大,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丰富,与池塘养殖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要选择适合在浅水中生活,对浅水、高温和混浊等不良条件具有较大忍受力,能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性情温和、不易跳跃或逃逸、鱼种来源方便的鱼类作为稻田养殖的放养对象。适合福建省稻田中放养的主要鱼类有:鲤鱼、鲫鱼、泥鳅、草鱼、罗非鱼等鱼类,此外还有一些特种水产品如河蟹、鳖、克氏原螯虾、田螺、蚌等品种。具体放养种类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鱼种来源决定,要尽可能地利用稻田中的饵料生物,提高鱼的产量。

二 放养鱼种要求

稻田放养的苗种,要求体质健壮、体表光滑、鳞片完整、鳍条无损、大小整齐,并且在放养前用高锰酸钾、碘制剂或食盐水进行鱼体消毒。消毒的方法是将鱼种浸在事先配好的药液中,经过短时间的洗净以后再放养。

三 放养规格、放养密度与放养时间

放养数量和规格应根据稻田的生态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来定。由于各地养殖水平、饲养鱼类以及栽培技术的不同,其放养量也不同。传统的稻田养鱼是不投饵的,主要依靠稻田中的天然饵料为食,稻田的饵料日生产能力是鱼种投放的主要依据,鱼种的放养数量与稻田饵料多少和鱼种大小有关。稻田饵料直接决定着稻田鱼种的投放量,如果稻田鱼种投放过多,引起鱼类饵料缺乏,不能满足鱼种生长发育对饵料的需要,常导致生长停滞,影响鱼种的成活率,生产效益不高。如鱼苗投放过少,稻田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稻鱼共生效果甚微,达不到综合利用稻田的目的。

稻田饵料的生产能力,受稻田光、温、水、肥及秧苗生长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稻田肥力是主导因素,稻田肥力水平高,能生产出丰富的饵料供给鱼类食用。光、温对不同类型稻田的饵料生产具有一致的作用,温度对饵料生产有季节性的影响,进入冬季,由于温度大幅下降,稻田饵料生产量明显减少。为了进一步提高鱼产量并促进稻谷增产,各地普遍开始对养鱼稻田进行投饵,均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稻田鱼种的放养数量。

1.“稻—鲤”“稻—鲫”综合种养模式

主养鲤鱼、鲫鱼的稻田,每年6~7月,待田中水稻返青后,放养规格在8~12厘米的鱼种,一般稻田每公顷放养量为4500尾左右,开挖鱼凼的稻田每公顷放养量应控制在7500~12000尾。放养规格为30~50尾/千克的鱼种,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4500~7500尾。放养规格3~5厘米的夏花苗种,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以12000~18000尾比较合适。

2.“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养殖品种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俗称小龙虾,一年一季放养模式,可采用放养虾苗或放养亲虾繁殖的方式。首次养殖可在9~10月投放规格3厘米左右的幼虾,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为60~150千克;或在3~4月投放4厘米左右规格的虾苗,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为120000~150000尾,水稻返青后再酌情补投4厘米左右虾苗,每公顷稻田的补充放养量为15000~45000尾;或在水稻收割注水后投放亲虾,放养时间在8~10月,放养规格为每尾35克以上亲虾,每公顷稻田放养量300~375千克,雌雄比为(3~4)∶1,已养的稻田隔2年投放大规格亲虾,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为75千克。一年双季放养幼虾模式,幼虾放养规格120~130尾/千克,第一季(4~5月)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为300千克,第二季(7~8月)每公顷稻田的放养量为975千克。

3.“稻—螺”综合种养模式

稻螺生态综合种养主要养殖田螺,采用放养种螺自行繁育的方式。一般种螺放养规格为每千克50只左右为宜,个体过大田螺较老,寿命有限,个体太小的种螺怀卵量少。田螺种的放养时间为1月下旬,每公顷稻田种螺的放养量为1500千克左右。宜选择当地周边种螺,尽量减少运输损伤,放养时螺种要轻放、均匀投入沟内。

也可放养幼螺,放养幼螺一般在插秧后7~10天、秧苗返青后进行。放养规格为400~800只/千克的小田螺,放养密度为100~120只/米2,到秋末,即可养成规格40~100只/千克的商品田螺。也可放养大田螺,放养密度为0.2~1.0千克/米2,到秋后增重可达2~5倍,大的捕起出售,小的继续留养。

4.“稻—鳅”综合种养模式

放养大规格越冬苗种在3月初,放养规格为8~10厘米(或4~5克/尾)的泥鳅鱼种,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12万~18万尾;或在5月中下旬,放养规格为4~5厘米(或0.5~1.0克/尾)的当年泥鳅苗种,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45万尾左右;或在4月中下旬,放养泥鳅水花苗,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100万尾左右。

5.“稻—鳖”综合种养模式

养殖品种为中华鳖,在6~7月放养,放养规格为100~150克/只的幼鳖,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1500~1700只,第二年可饲养到700克/只以上规格;或放养规格为400~500克/只的中华鳖,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1500只左右,当年年底可饲养到700克/只以上规格。6.“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稻田成蟹养殖,蟹苗放养一般在4~6月上旬,水稻三叶期后,或在插秧后7~10天放养。放养规格为100~160只/千克的蟹苗,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6000~9000只;或放养80~120只/千克的1龄蟹种,每公顷稻田放养量为7500~9000只。

四 苗种放养注意事项

稻田苗种放养宜选在晴朗的天气进行,在有风天放养应尽量选择在上风处进行。放养时,应检查鱼种运载容器中的水温与稻田水温是否一致,特别是从外地采运来的苗种更加不可疏忽,苗种下塘时水温差不能大于3℃,如大于3℃,要进行调温后放养,以免由于水温突变而引起苗种死亡。同时,在放养之前应先检查田埂、进出水口及拦鱼设施是否完整无损,发现漏洞应及时堵塞,并清理疏通田中的鱼沟和鱼凼,再适当灌上一层田水。

第三节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工作是稻田养鱼成败的关键,有收无收在于养,收多收少在于管,因此必须坚持“以稻为主,以鱼为辅”的原则。通过对水稻常规栽培技术的调整,努力解决稻、鱼之间的矛盾,促使稻、鱼很好地共生,达到“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水稻生产过程应符合NY/T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 水稻栽培技术

1.水稻品种选择

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要求,稻鱼兼作所选择的水稻品种,要求生育期中熟或中迟熟、生长期长、水稻株叶型好、株型紧凑、穗大粒多、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耐肥抗倒、抗湿性好、抗病抗虫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山区要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宜选用矮脚仔品种适合于养鱼稻田种植。

2.培养多蘖壮秧

农谚“秧好一半谷,壮秧产量高”,要培育出壮秧苗,就要做好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工作。俗话说“好种出好苗”,播种前对选作种子的稻谷,需要进行晒种、选种、浸种、催芽等一系列种子处理工作,同时,施足底肥、细整秧田,适当控制播种量,严格掌握秧龄,加强秧田管理,防止烂秧,做到合理灌溉、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在水温达到18℃时,争取水稻适时早栽。这样可以延长水稻从栽秧到幼穗分化这一段营养生长期,增加早期分蘖,提高每亩有效穗数,促使穗大、粒多、籽饱,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水稻适时早栽还可延长鱼苗生长时间,提高商品鱼产量,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的。

水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受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等三大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合理密植,就必须因品种、土壤肥力和前茬制宜,灵活掌握。每公顷稻田净面积以栽植27万~30万穴为宜。在保证合理密植的前提下,为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鱼稻双丰收,通常采取条栽的方式进行栽植。另外,养鱼稻田因开挖了鱼凼、鱼沟,使稻田种植面积减少了8%~10%。为了满足水稻高产所需的基本苗数,应在鱼沟两侧、鱼凼四周和靠田埂边缘增加种植密度,这种通过沟坑边际效应对产量的弥补效应,既可起到增穗增粒,促进水稻高产的作用,又可达到防止鱼苗外逃的目的。

4.稻田施肥

农田施肥是促进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给稻田养鱼的饵料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梄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施肥的数量既要达到水稻高产的需要,又要避免对鱼类的毒害。一是在肥料种类选择上,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二是在基肥追肥的比重上,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三是在施肥方法上,提倡化肥基施、追肥深施和根外追肥等方法。

基肥施用可以是有机肥和化肥,每公顷稻田施有机肥2250~3000千克,施化肥1125千克左右。稻田中多施有机肥,不但可以改善土壤性能、防止板结,而且一部分有机肥还可直接作为鱼的饵料,增加了稻、鱼产量。施肥方法应注意底肥要深施,追肥最好是在水稻根部插施,既不会流失肥料,又不会伤鱼。

5.灌水与晒田

稻田浅灌和晒田是水稻增产的—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土温和水温,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控制无效分蘖,还能防倒伏和减少病害。因此,不能“重鱼轻稻”,为了养鱼而强调灌深水和不晒田。稻田浅灌主要是在水稻生长的前期,这时鱼还小,浅水对鱼的活动和生长影响不大。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由于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也应适当加深田水。尤其是孕穗期前后,更需要大量的水分,田水还要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水稻扬花期遇到高温连晴的天气,适当灌深水还可以降低稻田温度,增加湿度,提高受粉率,可大大减少水稻秕壳,增加稻谷产量。

在晒田前疏通鱼沟,清除鱼沟、鱼凼内浮泥,保障鱼沟和鱼凼有充足的水深,并适时加注新水保证水质良好,让鱼随着排水自动进入鱼沟、鱼凼中暂养。待晒田结束覆水后,再回本田,尽量减少对鱼体的损伤。

二 水产品的田间饲养管理

1.科学投饲

稻田养鱼以摄食天然饵料为主,基本不投人工饲料。但稻田中的天然饵料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在养殖过程中,若鱼类长势过于缓慢,还需进行人工投饲,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养殖过程可以投喂适量的米糠、麦麸、豆饼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应确保养殖的鱼类品质达到生态鱼标准,口感纯正、味道鲜美、无泥腥味。饲料的投喂要遵循“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原则。投饲量的多少,主要根据稻田中天然饵料的多寡、放养鱼类的品种和密度而定。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饲量应随着鱼类的生长和水温的提高而相应增加,一般要每日投饲,逐渐增加投饲量。每日投饲量要求做到相对均匀,不要忽多忽少,以免使鱼饥饱失常,影响消化和生长。但当日的实际投饲数量还需根据以下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在稻田中天然饵料较丰富时,可以少投饲,甚至不投饲。

(2)在搁田及“双夏”时期,鱼类密养在鱼凼、鱼沟内,也要适当减少投饲量,以免影响水质。(3)要视天气、水量及鱼的活动情况而定。如果晴天,田水较深,鱼体健壮,游动活泼,就可多投饲;阴天或闷热雷雨天气,田水浅薄时,就要少投饲。

(4)根据鱼类的吃食情况而定。如投喂的饲料很快被鱼吃光,可适当增加投饲量。如果投下的饲料吃得时间长,甚至第二天还有残剩,那就要相应减少投饲量。

一般投喂地点可设在稻田的鱼凼、鱼沟中。田块面积较小,投喂点可设1~2个,田块面积较大的可相应多设几个,尽量使全块稻田中的鱼都能吃到食料。进行定点、定时投饲,可使鱼养成觅食习惯,便于检查鱼的生长和摄食情况,减少饲料浪费。养殖过程要保持投饲点的清洁,投喂的饲料要新鲜、适口,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以防发生鱼病。

2.日常管理

(1)巡田。稻田水浅,鱼类放养密度较大,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且常有老鼠、蛇等在田埂上打洞,拦鱼设施堵塞等。因此,一般须在早晚各巡田1次。巡田时要观察鱼类摄食活动情况、有无浮头现象、田埂有否渗漏倒塌、拦鱼设施是否完整无损等,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在酷暑季节,天气突变及暴雨等情况,要增加巡田次数。特别是在暴雨来临前要加强巡查,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加固夯实田埂,及时疏浚排洪沟、进排水口和溢洪口,防止洪水淹没田埂或损坏拦鱼设施。

(2)消除杂质,及时冲水。随时捞去杂草、残饵,保持水质清新。如水质过浓,或鱼类发生“浮头”,应立即注入新水,提高水体溶氧量。在高温季节,要注意稻田中浮萍的生长量,当浮萍生长过密时,及时捞萍,同时增加稻田中水体的交换量,加高水位,增大鱼类的生活空间。养殖稻田要求水质清新偏瘦,溶氧丰富,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以上,特别在高温季节一定要保持较高的水位。

(3)做好养殖生产日志。记录饲养管理日志,如苗种放养数量、施肥、投饲及鱼类生长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而且还可作为今后改进技术和制订计划的参考依据。

3.病虫害防治

为了防止鱼病的发生和危害,应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认真做好病虫害预防和卫生消毒工作。

(1)稻田消毒。准备进行养鱼的稻田,在放养鱼种之前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每公顷稻田用生石灰600~1125千克,不仅可以杀死对鱼类有害的病菌和凶猛鱼类,还能杀死其他有害的生物,如蛙卵、蚂蟥、青苔等。另外,生石灰还能中和土壤酸性,对改良土壤和鱼类的生长均有好处。

(2)鱼种消毒。鱼种在放养之前,一定要进行鱼体消毒,防止带有病原的鱼种进入稻田。通常用于鱼种消毒的药物有3%~5%的食盐水、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1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3)防除天敌。养鱼稻田由于四面广阔、水层较浅,田间鱼类容易遭受到天敌的危害,特别是刚放养的苗种,鱼体小,游动能力弱,避敌抗害能力差,易遭天敌猎食,这是造成稻田鱼类成活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养鱼稻田中,常见的鱼类天敌有鼠类、水蛇、蛙类、鸟类、水蜈蚣等,这些天敌危害性大,猎鱼时间长,危害较为严重。

鼠害防除,在清除稻田四周鼠洞的基础上,可在稻田四周布一定数量的鼠夹,采用鼠夹捕杀;蛇害防除,用叉形捕蛇器进行掳杀或利用延绳钓钩,也可用竹筋编制的“蛇篓”诱捕,篓内放诱饵,把篓放在水蛇经常出没之处,即可捕获;在春季蛙类产卵季节捞起稻田水面上的蛙卵和蝌蚪,放到远离养鱼田的地方繁殖,以免危害鱼苗;鸟害防除,可在鱼凼、鱼沟周围装置鸟类诱捕器捕捉。

另外,水稻病虫害防治应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尽量减少农药施用量,并以生物农药为优先。在每个鱼凼附近安装1盏引虫灯,被引虫灯杀死的昆虫掉落到鱼凼里,增加了鱼的天然饵料,同时也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常见鱼病的防治详见第十章《大宗淡水鱼良种主要病害与防治技术》,稻田中不得施用含有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所列禁用渔药化学组成的农药,农药施用应符合GB/T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的要求,渔用药物施用应符合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要求。

第四节 捕捞上市

一 放水捕鱼

每年9~10月,水稻黄熟后,稻田养成的鱼也可达到食用商品规格,此时即可排干田水捕起稻田所养的鱼类。为了便于把鱼捕捉干净,又不影响水稻,在放水前要理通鱼沟和鱼凼,待稻田水清以后,再将水缓缓放浅,不要排得过急,使鱼慢慢地随水退出田面进入鱼沟,再由鱼沟集中进鱼凼,等田水放干后,可用渔具在鱼凼内捕鱼。在无鱼凼但有鱼沟的养鱼稻田捕鱼时,应先把田水缓缓放干,鱼随水流由田面进入鱼沟,再在鱼沟里用渔具捞取。

放水捕鱼的时间最好安排在黎明时为好,此时气温低对鱼影响小,操作方便。放水收鱼之前,要做好渔具准备工作。捕捞起来的食用鱼,应尽量采取保活措施,迅速转入清水网箱中暂养,以保证质量,提高食用价值和商品价格。如捕的是鱼种,更应该采取暂养措施,保证成活,以便转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 鱼罩捕鱼

鱼罩是农民用于稻田成鱼捕捞的一种常用工具,它在全国许多地方广泛使用。鱼罩具有结构简单、编制容易、成本低、使用灵活、捕捞效果较好等优点,同时,使用鱼罩捕鱼可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的好坏决定捕捞量,所以鱼罩是稻田成鱼收获广泛采用的渔具之一。但其缺点是只适合浅水稻田成鱼的捕捞。

鱼罩是用竹子蔑条编制而成,其形状为圆筒形,上小下大,上边留有直径大约15厘米的圆孔,罩下边无底,鱼被罩住后就可从上孔提出。

鱼罩是稻田成鱼捕捞的常用工具之一,适合用鱼罩捕捞的稻田水深不超过20厘米,无鱼凼、无鱼沟的浅水田,田泥耙平,田内有杂草、浮萍的鱼田等均适合用鱼罩捕捞,但不是所有鱼田都适合用鱼罩捕捞。

鱼罩捕鱼时,只能单个人操作,一般是左手提鱼罩,右手拿一根2.5~3.5米长、尖端稍微烧弯(角度120°~130°)的小竹竿,—边在田里向前走,一边用竹竿划水赶鱼,两眼紧盯住划竿前面,发现鱼跑动而形成的泥水花,便迅速用鱼罩罩下去。如果鱼被罩住了,就会撞击罩壁,手按住鱼罩会有感觉,这叫做“应罩”。下罩后,不是马上用手捉鱼,而是要看看罩周围有无鱼在跑动,同时判断罩内有无鱼,是大鱼还是小鱼。如无应罩感觉或者不明显,且发现周围有鱼跑动,则应迅速提罩进行二次补罩。鱼罩捕鱼,便于少量多次上市,也有利于活鱼上市,提高了鱼产品经济效益。

三 产品质量要求

稻米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应符合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要求,水产品渔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