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朝的王位顺序 浅谈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2024-07-16 0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书·叔孙通传》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动。”“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世袭罔替。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皇位的传承被视作“国本”,是关系王朝兴衰治乱的大事,受到朝野内外的高度关注。由于皇权至大、地位至高、待遇至厚,所以争夺皇位的宫廷斗争极为残酷。如何将皇位有序地、顺利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来“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是历代皇帝的共同心愿,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解决皇位传承的规制。

先秦时君位的传承有两种情况:一是“兄终弟及”的商朝模式,二是“父死子继”的周代模式。秦始皇创制立法颇多,惟独忽略了皇位继承制度,以致次子胡亥在赵高支持下伪造遗诏,杀兄夺位得逞。汉初刘邦效法周朝模式、吸取秦亡教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满足“嫡”和“长”两个条件者无论贤愚都当立为太子。但刘邦预立了惠帝为太子,却因喜爱赵王如意而曾欲另立太子,遭到叔孙通等人的死谏。其后景帝又欲传位于弟梁王,朝议不许,遂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以后各代基本上沿用汉制,解决皇位传承问题。

因具体情况不同,各朝各代选立皇位继承人的标准也不同,对皇位继承人应具有的综合素质条件也各有差异。综合起来,主要的选定标准与条件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风俗习惯来择立储君。即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二是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也从王朝本身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客观情况考虑,择立堪任政事与胜任统治重任的继承人。本着“天下之命悬于太子”的原则,一些明智的皇帝为了维护“祖宗基业”另想办法,在诸子中选择才能出众的皇子为储君。如北宋仁宗赵祯自己有子嗣,但却选中了身份仅为宗子的赵曙(即英宗)为继承人。再如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就是意图消除历史上皇室中相继发生过的诸子争立弊端,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堪称是对典章制度与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

三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的“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储君。如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曾任行军元帅,在灭陈战役中克敌致胜,后与权臣杨素合谋陷害太子杨勇,取得皇位继承权。据《旧唐书·太宗纪》载,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数平剧寇,功冠天下”,高祖李渊“屡许以为太子”,但又已确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最终酿成了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最后不得不承认李世民为储君的既成事实。

展开全文

四是“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主要标准。在几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皇位继承者须得到其中最强大政治势力的支持才得以确立。如汉高祖刘邦曾想改立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但受到朝臣的一致反对,只好作罢。可见,皇位继承问题实际上反映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充满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

嫡长子只有做“储君”的资格,并非天然的储君,而是经过册封仪式,才能正式成为储君。封建王朝册封储君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后汉书·礼仪》记载了当时册立皇储的仪式:皇帝登临正殿,大会文武百官,谒者引太子升殿,司空宣读册封诏书,中常侍传授太子玉玺和绶带。太子大礼谢恩,三公称贺。太子于内宫拜谢皇后,拜谒太庙,大赦天下。从此,太子就是储君,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在一般情况下其特殊地位不得动摇。接着,皇帝对太子君临天下的实际能力进行训练。各朝各代的训练措施不同,如宋真宗设“资善堂”,五日一开,太子面南而立,“听辅臣参决诸司事”;宋孝宗设“议事堂”,令太子“参决庶务”;元代忽必烈立下诏令太子“凡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启后闻”;等等。

无论是实现公开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隐秘的密封缄藏之法,最终都要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所谓“密封缄藏之法”,由清朝雍正皇帝所创,即由皇帝事先亲书储君名字,当着总理事务大臣之面密封于锦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去世后,即由诸大臣启封宣读。后来另书一份密封随身,以备必要时堪对之用。在两种情况下储君可以即皇帝位:一是先帝去世,太子依遗诏继承皇位;二是皇帝在世,将皇位让给太子,而自称“太上皇”。登基大典的程序是:文武百官聚集于朝堂,宣读先帝“遗诏”或皇帝“传位诏书”,然后由礼官引太子入登御座,群臣山呼万岁。传旨内外百官普遍晋级加俸,下诏大赦天下。

(本文摘自陈平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一书;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