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军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朝兵制度 古典军国

古典军国

2023-11-22 0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言:“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汉盛唐是许多国人对汉唐两朝的印象,两汉特别是西汉王朝,封狼居胥,南兼诸夷,为人津津乐道,为历代史家所向往,那么,西汉王朝的军事体系与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能取得赫赫武功呢?

一  西汉王朝的兵役制度

西汉王朝仍然沿用战国,秦朝的征兵制。与现代的义务兵较为类似。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动员力和军事潜力非常强。汉初以国家编户之民(即户口上的民 有很多人不在户口上)至十七岁傅籍(登记),即成为待役人员,具有兵役义务,这又称为“正卒”,。相当于现代的预备役人员。也就是说,十七岁就有了服兵役的义务。景帝二年(前155),为宽民力。改为二十岁,汉昭帝继位后(前86年),“宽力役之征,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即二十三岁开始有服兵役的义务。

 

西汉的“正卒”是非常辛苦的,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月,称为“卒更” (或“更卒”《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云:“(秦)月为更卒。”更卒比起兵役更像是劳役。通常是承担土木工程。);另外还要服两年的兵役。由于西汉实施“郡国并行制”,“正卒”一年要在当地也就是本郡国服兵役,分别充任材官、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军)等军种的兵卒;其他的都好懂。我解释一下材官的概念,“材官一词多次出现于汉代史料,例如《汉官仪》曰: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勇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 《史记•韩长孺列传》:“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馀万,匿马邑旁谷中。”从这些史料推断,材官与骑兵,车兵并列,且多在山地使用,那自然是步兵了,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也持这一观点)” 材官在战国末期本来是一种类似于应招预备役的民事制度。秦统一中国后 由于秦国的军国主义性质 材官渐渐转变为军事预备役的制度。汉代之后,土地的改革,自耕农的大量出现-------- 以材官为基础的自耕农兵役制度开始成为汉帝国的军事中心力量,材官制度后衰落于汉后期的大氏族崛起导致的土地兼并。材官这个词才慢慢的淡出 历史 ,但封赏高级武将为中材官将军称谓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了唐代。 虽然材官制度随着汉帝国的崩塌而消失。 但是仔细发现材官制度本质就是基于自耕农的一种兵役制度,和隋唐时的府兵制、明朝的卫所制、是一样的性质。观史不难发现 材官、府兵、卫所 他们皆起于一个强大的帝国及其勤劳的基础人民,都崩于土地兼并,它们的消失也代表了中国再次进入了纷争的黑暗时代。

居延汉简

 

正卒的另一年则是在中央直接指挥的军队服役,这其中,警卫京师的成为“卫士”,屯守边境的,成为“戍卒”,(一般而言,诸侯国的正卒不会成为卫士,多成为戍卒,以防止诸侯在禁卫军中安插亲信,对朝廷不利)退役之后,保持预备役的状态,如有战事,随时征发。

西汉武士复原图

 

那么,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来了西汉时期的全国军队大概有多少人?以西汉时期 人口最多且有官方统计数据的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推算。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 国 人 口约12233062户,约5959,4978人。(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假设按一户五口以大男一人服兵役计,则全国适龄男子约一千二百万,那元始二年的在役军人(不计屯戍) 是:1 2 0 0 万X2一( 5 6 一 2 2 ) =约 7 0 万。若将屯 戍 折算在 内则 为:1 2 0 0 万 x 8 1 6 十 3 6 0 + ( 5 6 一 2 2 ) 全 8 0 万。如果这个估算能成立的话,这样,西汉适龄男子 终生服兵役八百一十六天。每年在役者约达七、八十万。(数据及估算方式来源于罗庆康先生《试论西汉徭役制度的特点》,仅供参考)真可以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人民的兵役负担远远比这个重。许多文献记载着如下情况,(1)延长服役年限,刘邦令萧何征发“关中老弱未傅者皆诣军”屯荣阳就是例子。再如《汉书•吴王嬶传》: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日: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二十余万人。”他为了发动叛乱,竟将起役年龄推至十四岁,止役年龄延至六十二岁。《居延汉简》中,也经常出现“年五十七”“年五十九”等字样2)“一年一更”变为“两年一更”或“三年一更”,本来是服役两年的,一年在地方,一年在中央,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会有出现服役好几年的情况。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卫卒不交代三年矣”, 3)紧急情况下,也有女子服兵役的可能。《商君书•兵守第十二》谓:“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水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虽然没有找到汉代史料中女子服兵役的情况,但“汉承秦制”,推断女子服兵役特别是在守城战中的情况应该也是有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服兵役,汉代有许多群体可以免服兵役。汉代免役的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复家(全家免役)两种。西汉规定:凡县、乡之三老(《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所谓 “三老”是县的下一级官吏,类似乡长。主要负责收税和道德教化),高祖刘邦的元从亲随将士,孝悌力田者(察举制考察的项目),身有残疾、疾病者,身高不满六尺二寸的(汉代一尺约为23厘米)博士弟子或精通一经者(太学生),以及向国家绢纳车马、奴婢、粮草及钱资买得高级爵位者,均可复其身. 复家 即免除全家的兵役和劳役,规定:皇族、贵族、功臣之家及其子孙之家,高祖刘邦故乡丰沛的居民,曾从刘邦入蜀的二千石吏,爵位在五大夫以上的军吏(汉初有爵即复其家,后改),因战乱逃离家园还归者,家有90以上高龄老人的民户,正在生育或居丧的民户,为国家牧养马匹的牧户,徙边屯垦的民户,均可短时期或永久性地复其家。当然,也可以出钱找人替代。骃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每年在本郡所服一月的“卒更”,可出钱二千雇人替代,称为 “践更”;到京师或边境屯戍者,也可向政府交纳代役钱,按每年戍边三日值三百钱计,称为“更赋”,完成此手续者,称为“过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服役对象几乎完全将贵族,豪族,富商等排除在外。完全是以广大老百姓为对象的。

 

为了保证这些预备役士兵的军事素质,西汉朝廷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士非素教习,不得从军征发”。(《史记索隐》),正卒训练不合格,不能应召,每年秋后,中央及地方都要举行大校阅,大讲武,地方上由太守,都尉等地方军政长官共同举行,《汉旧仪》记载“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处为楼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考察项目以“射”为主,水军考察水上作战,边境考察“骑战”。

西汉车兵

 

除了征兵之外,西汉还有其他各类兵种。比较典型的是“募兵”武帝开始,由于反击匈奴的需要,加上种种其他因素,兵员不足,所以兼行募兵制。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与战国时代的“选锋”类似。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罪犯)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赘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商人跟罪犯并列,可见商人的地位多低)。此外,还有发“恶少”(犯罪但未服刑的罪犯)为兵,例如李广利征大宛,就发“恶少”数万为卒。(当炮灰)发西汉末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王莽时代,大募天下丁男及死囚,吏民奴,名为“猪突豨勇”,但并不多见。

 

 

二  西汉的军队 中央军与地方军

汉朝统御制度规定:皇帝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的征集、调动;将领的任免、升黜等均由皇帝亲自下令。“三公”中的太尉虽为中央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事实上并无实际统兵权。

(1)中央军

汉代的中央直辖军(禁卫军)可以分为南军,北军,南军主要驻扎在长安城的未央宫区域(位于长安城南,故而得名),北军主要驻扎长安的北部,武帝时期,南军北军合计兵力六万五千人。除极少数情况外(例如周亚夫曾统一指挥南北军)南北极在多数情况下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甚至互相牵制。宋人山斋易氏曾论议道: “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

 

北军

北军是守卫京师的常驻部队,由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 地位很高)统领,因其营垒多在长安城北部而得名。兵员较多,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超过南军。平时负责京师长安及三辅地区的警卫,每月3次徼行宫外,与南军相为表里,战时往往部分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北军的士兵征调自三辅地区(即京师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的正卒,番期(服役期)为1年。这是西汉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武帝时,北军得到进一步扩充,除北军原有兵力外,增建屯骑(巡管骑兵)、步兵(巡管步兵)、越骑(巡管汉人精锐骑兵)、长水(巡管投降匈奴骑兵)、胡骑(同左)、射声(巡管弓弩手)、虎贲(巡管车兵)7部兵,每部1000人左右,各以校尉统领,加上中垒校尉(武帝时期设置,主管日常军务)。合称“八校尉”,新增7部兵,除长水、胡骑多为降汉的匈奴兵外,其余多为汉人,仍以募自三辅地区居多,他们终身为伍,不轮番服役,具有世兵性质。另外,武帝还设置监军使者制衡执金吾,凡北军调动,须将军符交给其验看。武帝时还增设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屯兵,负责守卫京城12个城门,也归北军统辖,但是士兵征调自内地诸郡国,而非三辅地区,北军中还有一支装备华丽精强,被称为缇骑的骑兵部队,主要执行京城巡察的任务。新莽时,北军发展为精兵数万。

西汉步兵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越骑校尉,很多公众号将越解释为越人或者百越,纯属望文生义。是荒谬的,《新唐书·兵志》:“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越骑者,言其劲勇能超越也。” 一些人认为西汉的越骑校尉掌的越骑由内附越人组成,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东汉,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都有类似的机构。以上各朝,特别是北朝,不会有内附越人,而且北朝本胡人政权也不需要显示“胡越宾服 ”。可证晋灼说是,越骑的越是取材力超越的意思。而认为“越骑”是越人的说法很早就遭到批判。如淳曰:‘越人内附以为骑也。’晋灼曰:‘取其才力超越也。’案《纪》,光武改青巾左校尉为越骑校尉。臣昭曰:越人非善骑所出,晋灼为允。”。主要活跃在南方丘陵山地地区的百越民族,怎么可能擅长骑兵作战?又怎么可能会被当做“精锐骑兵”呢?

 

南军

南军也属皇帝禁军,因其屯驻于长安城南的皇宫而得名。指挥所设于宫墙内,卫士们沿宫墙内分若干屯驻扎,负责宫门禁卫及宫内的巡察。西汉前期南军卫士多达2万人,武帝时缩减至1万余人。其卫士均以京畿三辅地区以外的内地郡国中的正卒担任,役期1年,每年定期轮换,卫士的往返路费、服役期间的生活费用统由朝廷发给。西汉政府对南军卫士的迎送颇为重视,不仅卫士到京要由丞相亲自迎劳,而且岁终罢遣举行会餐时,皇帝还要亲临慰勉。 南军可以分为兵卫(卫士),郎卫。兵卫由卫尉管辖,负责宫门,宫廷及太庙陵寝宿卫。郎卫由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率领,直接负责保卫皇帝安全。郎中令是皇帝侍从武官的最高长官,地位很高。其下有五官中郎将,左右郎将等属官,统称“郎官”或“郎”,充当皇帝的侍卫,其中,五官中郎将,左右郎将号为“三署郎”(五官中郎将李元芳 不是),郎官最多时达五千人。多为吏两千石(相当于郡太守)以上官员的子弟或者有一定才学经过推荐或者毛遂自荐的人员,值得一提的是,文人也可以出任郎官,例如司马相如就充当过郎官。

 

此外,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选拔陇西、天水、安定、上郡、北地、西河6郡所谓家世清白之良家的强壮勇武、精通武技并善骑射的子弟(即良家子),增设建章营骑和期门,补充南军。建章营骑因选6郡良家子弟宿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分为左、右两骑,长官为羽林中郎将。其兵员额不定,随时有所增减。期门因武帝喜微服私行,特约定卫士在某门下等候扈从而得名,多时达千人。平帝时更名虎贲郎,言其甚猛,如虎之奔。长官为虎贲中郎将。武帝时还在羽林中附设羽林孤儿,由从军战死的将士子弟组成,不定编。孤儿幼时收养军中,教以五兵(矛、戟、弓、剑、戈),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成后,编成部队,执行与羽林、期门相似的任务。羽林郎、期门郎和羽林孤儿统有郎中令领导,具有世袭兵性质,父死子代,不采取更代办法,其地位、待遇与郎相同,优秀者也可以转为他官,西汉中后期名将,多由此出身。

 

(2)地方军队

汉朝的地方军队,主要就是郡国兵。如前文所述,郡国兵,都由“正卒”组成。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王国中也有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卫和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乡长,亭长等官吏,兼掌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使得军政大权集中于一人,为军阀割据埋下伏笔。在西汉时期,郡国兵都归中央管辖,无论国王,诸侯,太守等,都不能任意发兵,必须要有皇帝的军符,无符发兵以谋反论死。地方郡国兵往往因地制宜,例如水网密布的地区多为水军,产马地多为骑兵,正如前文所述“材力勇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值得一提的是,在边境地区,由于战事频繁,边地太守即军事长官,一切以军事为中心服务,调兵往往不需要兵符。可以独断专行。汉代的骑兵,车兵,在我的另一篇文章(秦汉时期的中国骑兵》里有介绍,在此不冗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汉代的兵种基本都是因地制宜,例如北地 代郡多为骑兵 南方诸郡如浔阳,庐江等多为楼船(水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驳斥了“越骑”是内附“越人”的荒谬观点

汉代的骑兵,车兵,在我的另一篇文章(秦汉时期的中国骑兵》里有介绍,在此不冗述。值得一提的是西汉的水军,西汉的水军较秦军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军体系,建造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西汉水军有楼船、戈船、下濑等战舰。楼船船体高大,船上置楼,可以射远;戈船配备戈类长兵器,用于与敌船近战;下濑较轻便,可以在水流湍急或有碛石的河流中航行。西汉水军庞大,仅江淮以南楼船就有十多万人。一次战役能出动战舰2千余艘,士兵20万人,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军平灭南越赵氏割据政权,就以水军为主。此外,西汉还建有既能水战,又能陆战的楼船材官(相当于水军陆战队)

汉画像砖 

 

(3)屯田兵

西汉的屯田兵也值得一提。在西汉时期的边境地区,国家强制或征募农民或士兵耕种边境的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这就是屯田。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军屯”,“民屯”不做过多介绍。西汉的大规模“屯田”始于漠北之战后,《汉书•食货志》云:“而朔方亦穿溉渠,作者各数万人。”《汉书•匈奴传》云:“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史记•平准书》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初置张掖、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汉、河西开田官,弃塞卒六十余万戍田之。”所谓“塞卒”就是士兵。除以上地区之外,汉朝也在河西地区,西域实行屯田,如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设置所谓“戍己校尉”,负责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北)地区的屯田工作。薛小林先生认为,大规模军屯是民屯的准备工作,在军屯取得一定效果,有积蓄的粮食和生产工具后,就开始大规模“移民拓边”或者“设立郡县”,“军屯——移民”的模式可以说是西汉王朝在边境地区扩张的主要手段。

西汉的大规模屯田地区

 

三 西汉军队的编制与军功奖励

在编制方面,西汉与秦朝并无多大区别,仍然实行部曲制,由将军领有部曲作战。部曲制是西汉军队编制的主要组织形式,即在领兵将军之下设:部(校)——曲——屯(官)——队——什——伍的组织系统。一般认为,西汉时期一军五部2万5千人,有甲士5000人。着甲率20%。(关于部曲的人数,网络上存在较大争议,也有说法认为一军是12万5000人,或者认为一军5000人,一部1000人,此处采《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一书,一曲约一千人左右,笔者认为较为合理)大将军营五部,分左右前后中五部。一部7500人(或5000人 比例下同)。部长官设置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司马为副,比千石。有时也没有校尉,由司马直接管领。例如别部司马(《后汉书》“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可见所谓“别部”属于临时编制,往往成为安置有功人员的虚衔)。部下有曲,一般认为分左右前后中五曲,(《大通汉简》)曲长官有军侯{候}一人,也叫千人,假侯{候}为副,比六百石,统率1250人(或1000人)。曲下有官,或称屯,长官称“屯长”分左右前后中五官,一屯250人、官下有队,长官称队率或队史,比百石,队下有什,什长一人,伍长为副,这样算来,西汉时期一什十人,一伍五人,与战国和秦相同。但是,总而言之 ,汉代的部和曲有多少人,一部有多少个曲是没有定论的‘’

汉骑兵与匈奴骑兵

 

至于将军,《续汉书 百官志 一》载:“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最高的是大将军,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卫青,霍光等曾经出任,许多大将军在两汉权倾朝野。其次则是骠骑将军,然后是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等,一个将军管辖多少人并无定制。难以统计。汉时还有许多各种将军及杂号将军,如有以征伐的地名、对象而定名号的将军,象贰师(大宛城名)将军(李广利)、匈河(匈奴境内水名)将军、祁连(匈奴境内山名)将军、蒲类(匈奴境内泽名)将军、因杆(匈奴境内地名)将军等;有以所担负的特别职务而定名号的,象上将军、偏将军、游击将军等;有以其所统兵种而定名号的,象水军的将军有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等。杂号将军有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这些将军大多也是临时设置,战事毕即归还朝廷,并不专兵。

 

西汉也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鼓励军功,略有改动(如彻侯为避讳改称列侯),此外,除军功之外,还有其他获得爵位的方法。例如,还有按劳赐爵的规定。对于戍边吏卒中执勤,劳动,训练中表现好的吏卒,奖给“劳日”,依据劳日多少,上级赏钱或赐爵。此外,还有所谓“武功爵”,是汉武帝时为筹集军费,令民买爵而设。跟芝兰学社一样,可以花钱买爵位。《资治通鉴》记载,“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诸买武功爵至千夫者,得先除为吏。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 ”武功爵的级别,《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记载:有司曰“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瓒曰:“茂陵中书有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铎,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此武帝所制以宠军功。第一级为铜钱十七万枚,以上递增,共值黄金三十余万斤。凡购买武功爵至“千夫”的人,可以优先被任命为官吏。从此,作官的途径变得既杂且多,官职就混乱败坏了。

 

结论::“汉承秦制”,西汉王朝的许多军制来源于战国和秦,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军国”制度,实行征兵制为主,募兵为辅,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并且重视军事组织和训练的西汉王朝具有较强的国防动员能力和军事潜力,依靠这样的军事制度,西汉王朝北逐匈奴,南征诸夷,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尊重。

 

参考文献

1 《史记》

2 《汉书》

3 《资治通鉴》

4 《新唐书》

5 《争霸西州 匈奴 西羌与两汉的兴衰》薛小林(著)

6 《西汉初期军事法特征浅析》张钢

7 《试论西汉徭役制度的特点》罗庆康

 

扫描二维码 关注芝兰学社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