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什么是太行山?为什么被称为“天下之脊”,历史地位远远超过了秦岭!地理分界线,华夏文明发祥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岭的地理位置在哪儿怎么画 【地理视野】什么是太行山?为什么被称为“天下之脊”,历史地位远远超过了秦岭!地理分界线,华夏文明发祥地!

【地理视野】什么是太行山?为什么被称为“天下之脊”,历史地位远远超过了秦岭!地理分界线,华夏文明发祥地!

2024-07-11 0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在山西省内的漳河上游取水,通过人工开山凿洞,在山腰上硬是凿出了一条长70.6公里的空中水道,把上游漳河水引入了河南林州境内。

太行山区的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5度,七月平均气温为23度,是不错的避暑胜地,夏季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而且昼夜温差大,没有蚊子,也几乎不用开空调,甚至晚上还要盖被子。

大约在25亿年前,太行山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约18亿年前,这一地区的古大陆块进入了差异升降阶段,于是太行山开始在海底蠢蠢欲动,随后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最终于240万年前大幅抬升,隆起成为今天的太行山脉。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雪风侵,使得太行山上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

太行山作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体特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这样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南太行。

相比北太行与西太行,虽然比南太行要高俊很多,但却坡度相对平缓,没有太多的垂直断崖。

而南太行与华北平原之间却几乎没有过度,断崖式的直落华北平原,峡谷幽深,山体平滑,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落差垂直,绝壁陡峭。

闻名全国的挂壁公路就在南太行地区,当地人在陡峭的山腰上用锤子人工凿出来一条通往山外的天路,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挂在山腰一样。

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横亘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而山脉之间的河流峡谷却打破了屏障,形成了一个个连接东西两地的通道。

也正是这些峡谷发源这里的上百条河流,才得以借助巨大的地势高差横切太行山脉,流入华北平原,慢慢的在河流冲积扇的周边形成早起的农耕文明。

巍巍太行八百里,自北而南贯穿于华北大地,上接燕山,下连秦岭,古代王朝统治者也往往都是依太行山而立,建都造城。

甲骨文的发现,就是出土在太行山脚下的河南安阳,所以太行山脉不仅阻挡着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而且还在太行山下形成了一条耀世3000年的文化走廊和大片的历史古迹。

故而,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也就称太行山为“天下之脊”,感叹出,得太行山而得天下。

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母地

中国最主要的地貌构架,是由西向东渐次降低的三级地形阶梯。地理地貌学家曾昭璇先生还把中国地貌更简单地分为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分,这两部分的界线刚好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此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线以东,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线几乎纵贯中国南北的山系,与被称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大别山山系,正好呈十字交叉,从而构成了中国地貌的主要骨架。如果说秦岭—大别山系是中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那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山系,就是中国东西地貌的基本分野。如果把前者喻为中国之脊,那么后者或可称为背西朝东、由脊柱向两侧展开的华夏之翼。而太行山就是其左翼的主要部分。历史上对太行八陉的排序,是把最南边的轵关陉作为第一陉,依次向北,到最北边的军都陉为第八陉,这也包含了把南太行作为太行山向北伸展的起始之根部的定义。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它是被时间冷落的美景

它是沧桑历史的现实模板

它是文化的执笔者

它是太行八陉

今天,对热爱历史和地理的旅行者来说,“太行八陉”早已耳熟能详。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尔雅》解释说,“山绝,陉”。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但我们今天讨论太行八陉,很多时候都在意义上做了“陉道”的引申。就是说,陉如果是点,道就是线。太行八陉就是以点带线、由线而发散辐射出的一个道路交通网络。因为山口的存在,就走出了道路。有了道路,就设置出关隘。继而再生发出建筑、城池、名胜等众多古迹来。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职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职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上下五千年,也许没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这般,和中国的历史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度,再次审视太行八陉,它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和交通概念。在历史、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等许多层面,太行八陉和巍峨奇峻的太行山一起,已经成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八陉各有特色,有的是佛教艺术的汇集之地,有的是人文山水的世外桃源,有的展现了金戈铁马,有的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如此精彩、有趣的太行八陉,正等待着我们去一一探寻。

曲流是一种极为秀美壮丽的地质奇观,大多发育在平原地区,但在山地的深邃峡谷中,也会形成宛转的曲流,本文作者、地质学家范晓称这种曲流峡谷为"曲峡” 。众多河流在横穿太行山主脉时,形成了许多曲折、幽深、壮美的曲峡景观。那么,河流为什么能下切太行山脉坚硬的基岩,形成百转千回的曲峡?太行山又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曲峡如此密集的地区呢?

太行山是中国曲峡最为发育的山脉

雪后初晴,在河南辉县市黄崖根,幽深的太行山峡谷两侧的嶂石岩上方云雾缭绕,仿佛是- -片人间仙境。位于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之间的太行山,是中国曲流峡谷(简称曲峡)最为发育的山脉。- -些规模较大的主干河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例如沁河、丹河、淇河、浊漳河、清漳河、唐河、拒马河、白河等(也包括这些主干河流的许多支流), 在流经太行山地区时,形成了众多犹如草原"蛇曲”一样的曲峡地理景观。这是因为,在早期的古平原面,上,这些河流就已形成了曲流,后来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和继承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太行山中的深切曲流已超出人们的想象,我称它们为“曲峡”几年前在太行山考察,当我看到在石灰岩.上形成的幽深峡谷中,竟然也出现了九曲回肠、百折干绕的曲流时,感到极为震惊。这种曲流峡谷,是太行山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也是这列神奇大山最让我感到意外和兴奋的一种景观。曲流是一-种极为秀美壮丽的地质奇观。曲流大多发育在平原,也有丘陵地区深切于基岩中的曲流,例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流经四川盆地的红层丘陵所形成的曲流。不过,对于在山地的深邃峡谷中,也会形成宛转的曲流,人们至今缺乏充分的估计和研究。

太行山脉曲峡典型分布地段示意图

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出,从南到北,有数条大河切穿了太行山的主脉。河流流经的太行山主脉区域,也正是曲峡最为壮观的区域。太行山并不是这些河流的分水岭,很多河流都是切穿太行山主脉的。这是因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有较大的海拔高差。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从高山流入平原时,具备了很大的势能,因此溯源侵蚀作用都很强,最后切穿太行山脉的主脉,并由此形成了极为幽深、壮美的曲峡景观。

世界上关于曲流成因的假说不下数十种,但基本上都是从最小能量损耗原理出发,来进行不同的解释。也就是说,河流在流动和选择自己的路径过程中,总是希望达到最小的能量消耗,而当河床坡度很小、河流能作自由摆动时,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曲流普遍发育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出现在丘陵和山地中的深切曲流,其成因是,在早期的古平原面.上已经形成了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和继承了原来的曲流形态。如果没有早先存在的曲流河道,河流要在坚硬的基岩和崎岖的地形中做自由摆动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丘陵和山地基岩中的河道是比较平直的。

“曲峡”是指形成于山地中的曲流峡谷,多是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发育而成。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数条河流。这些河流流经的太行山主脉地区,是"曲峡”分布密集区。图1示意太行山区典型“曲峡”分布地段,图2示意太行山某“曲峡”景观。

图2

(1)从气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区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征。

(2)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3)说明太行山“曲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答案:

(1)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草原土壤多

植物根系固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2)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

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3)修筑防洪大堤,使曲流难以形成;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于防洪和航运,使曲流

难以保留。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